[摘 要] 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種植業(yè)結構調整力度的不斷加大,紅薯、大白菜等秋季晚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晚播小麥面積隨之不斷擴大。因此,如何管理好晚播小麥顯得越來越重要。基于此,本文詳細介紹晚播小麥的田間配套管理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 晚播小麥;晚播小麥;田間管理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7909(2017)28-60-1
1 晚播小麥的生育特點
小麥在10月底至11月初播種,多數(shù)年份只長出一片葉子;11月中下旬播種,一般冬前不出苗。這樣的晚播小麥,在越冬前苗子生長慢、根系弱、分蘗少、不健壯,抵御低溫的能力差。到了春季,其生長發(fā)育進程加快,主莖成穗率和小花結實率較高,但總葉片數(shù)比一般小麥少一兩個;成熟期比適期播種的小麥推遲3 d左右;有的年份灌漿期容易受到干熱風的危害,小麥千粒重降低,影響整體產量。
2 晚播小麥的田間配套管理措施
2.1 選用良種,以種補晚
應選用生育期短、春化時間短、幼穗分化速度快、灌漿速度高、成熟較早,適宜晚播的半冬性或偏春性品種。
2.2 增施肥料,以肥補晚
為促進晚播小麥多分蘗、多成穗、成大穗,達到高產,必須加大施肥量,以補充土壤中有效養(yǎng)分的不足。特別強調的是要大力推行配方施肥,堅持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施肥原則,做到因地施肥,合理搭配肥料。對于嚴重缺磷的地塊,增施磷肥對促進根系發(fā)育、增加干物質積累和提早成熟有明顯作用,應注意增加磷肥的施用量。要想使晚播小麥667 m2產量達到350~500 kg,需要667 m2施有機肥3 500~4 000 kg、過磷酸鈣40~50 kg、尿素20 kg。
2.3 增加播種量,以密補晚
由于晚播小麥的分蘗量顯著減少,主要依靠主莖成穗,應隨著播種期的推遲而適當加大播種量。一般在“霜降”前后播種的,要確保冬前667 m2基本苗在25萬株左右:10月底至“立冬”播種的,要確保冬前667 m2基本苗在30萬株左右;“立冬”至“小雪”播種的,要確保冬前667 m2基本苗在35萬株左右。保證充足的基本苗,是彌補晚茬麥分蘗少、667 m2穗數(shù)不足的關鍵措施。
2.4 精細整地播種,以好補晚
2.4.1 盡早騰茬,搶時早播。為加快播種進度,減少積溫的損失,對前茬秋作物應在不影響產量的情況下,盡力做到早騰茬、早整地、早播種。
2.4.2 精細整地,足墑下種。因溫度低,晚播小麥發(fā)芽出苗慢,頂土力弱。因此,更需要提高整地質量,做到深耕細耙,土壤上虛下實,無坷垃、無根茬,墑情良好,土壤含水量達到70%~80%。對墑情不足的地塊要整畦澆水,最好是在前茬作物收獲前帶茬澆水并及時中耕保墑,也可在前茬收獲后抓緊造墑,及時耕耙保墑播種,確保底墑充足,使晚播小麥一播全苗,苗齊、苗勻。
2.4.3 精細播種,適當淺播。晚茬麥若播種過深,會導致出苗晚、幼苗弱,故宜適當淺播。適當淺播可以減少種子養(yǎng)分消耗,充分利用前期積溫,使小麥早出苗、早生長、早分蘗、多發(fā)根。適當淺播應在土壤足墑的前提下進行,可根據沙、壤、黏等土壤質地的不同,播深分別為3、4、5 cm為宜。
2.4.4 浸種催芽,促早出苗。播種前浸種催芽可使晚播小麥早出苗。浸種時可用20~30 ℃溫水浸種5~6 h,撈出晾干播種;催芽時可用20~25 ℃溫水,將小麥種子浸泡一晝夜,待種子吸足水分后撈出,堆成30 cm厚的種子堆,并且每天翻動幾次,在種子胚部露白時,攤開晾干播種。
2.5 科學管理,以管補晚
2.5.1 注重中耕鎮(zhèn)壓,促苗健壯生長。鎮(zhèn)壓、劃鋤應選擇在小麥返青期進行,對增溫保墑、促進根系發(fā)育、增加分蘗、培育壯苗都具有明顯的作用。
2.5.2 加強肥水管理。晚播麥田一般追肥時期以起身期為宜,對于肥力較高、麥苗較旺、底肥充足的田塊,可推遲到拔節(jié)期或拔節(jié)后期進行追肥澆水。為促進春季分蘗增生,群體不足的晚播麥田應在返青后期追肥澆水。
2.5.3 搞好麥田后期管理。晚播小麥的后期管理主要是適時澆水和防病蟲。應根據土壤墑情在孕穗期或開花期澆水,因為孕穗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這時澆水對保花增粒有顯著作用。為抵御干熱風的危害,還要注意澆好灌漿水。同時,應注意防治小麥銹病、小麥白粉病及蚜蟲等病蟲害的危害,實現(xiàn)高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