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秉持“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古訓,對生活、對外界事物始終保持著新聞工作者長期養(yǎng)成的職業(yè)敏感,處處留心,事事留意,繼而抓拍到了一些有趣味、有意境的人物和場景。
在人人都是“報道員”的新媒體時代,似乎只要有手機、相機,就可以拍拍照、攝攝影,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要知道,和其他藝術(shù)門類一樣,攝影不僅僅是一項技術(shù)活。要想出一點“彩”,或者拍出佳作、力作,沒有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技術(shù)的精益求精,沒有對藝術(shù)的不懈追求、甚至是癡迷,要想“境界全出”,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一、職業(yè)的習慣 涵養(yǎng)大悲的愛心
楊明強先生1984年7月大學中文系畢業(yè)之后,先后在省重點營山中學和雙流中學執(zhí)教11年,媒體工作22年。相繼在《成都教育報》《四川青年報》《招生考試報》任記者、責編、采編部主任。2001年至今,任《招生考試報》主編。
教育工作面對的是廣大的青少年學生,新聞工作面對的是廣大的讀者,都來不得半點的虛假,必須踏踏實實,兢兢業(yè)業(yè),富有愛心地工作。無論從事教育工作,還是新聞工作,楊先生對生活、對工作都傾注了赤誠之心,充滿了熱心、愛心和信心,并如春暉般地灑向自己心愛的職業(yè)和事業(yè)。
近年來,一些知名大學、重點中學和其他單位,如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新津中學、雙流藝體中學、綿陽市招考委,慕名禮請楊明強先生到校園或教育招考部門舉辦個人影展,并為廣大師生或教育招考工作者義務(wù)舉辦攝影藝術(shù)講座,普及攝影知識,提升廣大師生審美和攝影水平。
古人云:淡泊明志,天道酬勤。一分耕耘才會有一分收獲。正因為愛心滿滿,情傾光影,勤奮奔波,楊先生也有了不小的收獲。他從1982年讀大學二年級起就開始發(fā)表消息、通訊及文學作品,1985年起發(fā)表新聞和藝術(shù)攝影作品。迄今為止,已在《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當代寫作》《西南作家》等各級、各類報刊發(fā)表文字作品50余萬字,采、編獲獎作品120多件。在《攝影報》《中國攝影報》《人民攝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四川日報》《四川教育》等60多家報刊發(fā)表攝影作品2000多幅,其中16幅榮獲全國獎。全國共有8家刊物先后推出他的15組系列攝影作品,供讀者欣賞。
早在1999年,《中國攝影家全集》(第333頁)就編入了楊明強先生的攝影傳略及作品;2006年,他榮獲了“中國當代攝影百家優(yōu)秀藝術(shù)家”稱號,出版了《2006中國當代攝影百家·楊明強作品選》;2015年,中國攝影家協(xié)會還為他舉辦了個人作品在線影展。
二、不懈的追求 強化作品的魅力
《聊齋志異·阿寶》謂:“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睂λ囆g(shù)情有獨鐘的人,上天總會給他特別的收獲。楊先生是個善于觀察與思考,很愛動腦筋的人。他的一些作品,看似很隨意,但細細品味,則可以看出匠心獨運之處,攝影藝術(shù)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他攝于巴中光霧山的《彩林晨光》,畫面主次分明,色彩豐富,色調(diào)的冷暖搭配得非常和諧。作品采用逆光斜照,增強了畫面的立體感,整個畫面因此而動感十足,給人以美的愉悅和享受。這幅作品雖是一幅風景照,但光源運用恰當,通過光、影、色的運用,讓讀者感覺到昂揚的時代氣息撲面而來,富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大美至愛納木錯》是他2010年西藏之行的代表作之一。創(chuàng)作中,他因地制宜,借鑒傳統(tǒng)國畫的構(gòu)圖手法,層次豐富分明。近景、中景、遠景有機結(jié)合,色彩亮麗,清晰明朗,渾然一體。不同人物的動作增加了畫面的動感,人物的倒影增加了畫面的情趣。兩頭牦牛,則讓作品表現(xiàn)出濃濃的地域特征,也增加了作品的趣味性。
楊明強先生熱愛自己的職業(yè)和事業(yè),熱愛火熱的生活,并將此視作時代賦予他的神圣職責與使命。他秉持“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古訓,對生活、對外界事物始終保持著新聞工作者長期養(yǎng)成的職業(yè)敏感,處處留心,事事留意,繼而抓拍到了一些有趣味、有意境的人物和場景。
《大草原上小姐妹》是作者在阿壩紅原縣的大草原上抓拍到的一個特寫鏡頭。畫面中,一高一矮倆姐妹,呆呆地看著鏡頭。這幅作品主題和主體都很突出,不是主體的部分都淡化了,整個畫面背景干凈,透著空靈。高原上野曠天低,一地的綠草在她們的背后延伸向遠方。大女孩的手里是一副反扣的撲克牌,小女孩的左手似乎還有橫抹鼻涕的殘余,兩人都是鼻涕掛在上唇。這個細節(jié),凸顯了拍攝的真實性,客觀地再現(xiàn)了高原上少數(shù)民族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表達出作者悲憫的情懷,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暮年黃昏》是作者在歐洲旅行時紀實抓拍而成。畫面中,炎炎盛夏,烈日當空,繁花似錦,畫面黃金分割的地方,一個外國老太戴著墨鏡、扶著代步車緩緩前行。雖然她露出了一絲微笑,但人生暮年的孤獨、寂寞,卻難以掩飾,與這強烈的光線之下色彩艷麗、生機勃勃的花花草草,形成了極大的反差,留給欣賞者的是關(guān)于人生的不盡思索和聯(lián)想。這幅作品構(gòu)圖很美,富有個性和獨特的思考。中國古典美學講究“意在言外”、“言有盡而意無窮”。楊先生的這幅作品,可謂深得個中三昧。
一幅好的作品,首先得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還要用這種真情去打動、感動、甚至感化讀者。正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所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睏蠲鲝娤壬暮芏鄶z影作品,都激情洋溢,富有個性和視覺沖擊力,畫面色彩也對比強烈,動感十足,很容易打動人。從前,開國總理周恩來同志曾經(jīng)總結(jié)過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叫做:“長期積累,偶然得之。”這句話很適合拿來概括楊先生的攝影藝術(shù)。
最后,引用楊明強先生本人發(fā)表的一首小詩作為文章的“豹尾”吧!
《鏡頭·腳印》
我用顫抖的情感 按動著快門
把辛勞斟入酒杯 變幻的生活
變幻的美 我力不從心
尋找 咬住目標
調(diào)焦 再拍幾張
多一行腳印
就多一行選擇
為了粉絲和后來者
苦惱 奉獻的少
吸取的卻太多
但愿我鏡頭的選擇
能激起眾親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