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緯40°,宛如一條高品質(zhì)葡萄生產(chǎn)的生命線,這里的陽光格外適合葡萄的生長和成熟,坐落在北緯40°31'的古城宣化,成為葡萄樹最喜歡落地生根的家園之一。
在宣化種植的葡萄品種繁多,最為著名的品種是白牛奶,種植面積及產(chǎn)量均占80%以上,且品質(zhì)最佳。平時人們所說的宣化葡萄,特指它。宣化至今保留著3000多畝古葡萄藤,最老的一株葡萄架已有600多年歷史,其他也多在百年以上,集中在觀后村、大北村和盆兒窯村。每年中秋,宣化葡萄成熟時,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來到果園,采摘游玩。去年中秋節(jié)前夕,我們也來到了宣化。
宣化是著名的塞上古城,鐘樓、鼓樓和遼墓都是國寶。但吃貨們不關注這些,他們眼里盯的是鐘樓啤酒、朝陽樓涮肉和盆兒窯葡萄。“地處城北小涼河灣的盆兒窯村,那塊陽坡地上產(chǎn)出的白牛奶葡萄歷來是貢品,是最好吃的宣化葡萄,但當?shù)厝艘蝉r能品嘗。”王偉在宣化生活了十幾年,吃的大多是大北街的,雖不及盆兒窯的著名,其品質(zhì)和口感也算上乘。
宣化人認為,葡萄的最佳味道,含糖量不見得是最高的,最緊要的是不要澀,能讓你一粒接一粒不停地吃下去,不會覺得膩。拿一串沙城的白牛奶葡萄給宣化人吃,盡管沙城距離宣化只有54公里,但他們總能吃出其中不一樣的味道。宣化的白牛奶葡萄頭是圓圓的,而沙城的葡萄是有點兒尖的。每年總是沙城的葡萄先熟,也先出現(xiàn)在宣化古城的菜場里,真正的宣化葡萄要中秋后才摘。
觀后村、大北村就在大北街上。王偉小時候上的幼兒園也在這里。王偉回憶,幼兒園外面就是成片成片的葡萄園。最開心的是秋天,老師打開園子的后門偷偷放小朋友進去吃葡萄,全是白牛奶葡萄,可甜了。葡萄樹特別大,盤根錯節(jié),王偉會把自己掛在藤上一擺一擺地吃。還有個技術活兒,就是把葡萄打一個小口,用嘴一點點吸出葡萄肉,留下一個完整的葡萄皮,再把它吹鼓,就是一個小小馬奶葡萄氣球了。女孩子樂此不疲,而男孩子的樂趣是尋找個頭最大的葡萄。
令王偉遺憾的是,近幾年的葡萄已經(jīng)不如當年甜了??赡苁且郧疤鹗成?,顯得葡萄甜;現(xiàn)在各種甜食太多了,葡萄的甜就不算什么了。也有可能是以前的葡萄就是甜,現(xiàn)在味道變差了。王偉分析了N多原因,最后的總結(jié)是,“記憶里的味道總是最好的?!?/p>
三十年前,宣化葡萄在北京的名氣很大。有個親戚在宣化是件幸福的事情。今年70歲的北京居民任惠華就享受過那種幸福的時光。當時,她二姐嫁去宣化。葡萄成熟的時候,任惠華就會前往宣化看二姐,她會帶去兩盒稻香村的點心,帶回來兩盒宣化葡萄。“把葡萄帶到單位去,大家都覺得很稀罕。”用食物外交的方式,她結(jié)交了很多的好朋友。
后來,新疆的葡萄來了,國外的葡萄也來了,就連房山、延慶,都有了大片的葡萄園,宣化葡萄在北京的地位就日漸消退了?!八奈兜烙悬c淡,其實算不上非常好吃?!比位萑A說,宣化葡萄還很容易壞,放不住,現(xiàn)在,買的大多是新疆葡萄了。
在觀后村種了幾十年葡萄的米永海坦承,不易保存確實是個大問題。從樹上摘下來一顆葡萄,放在太陽底下,他說,剛摘下的白牛奶葡萄上有層薄霜,葡萄看起來就是乳白色的,如果存放幾天,這層薄霜就會消失。他一邊說一邊用手抹去霜,葡萄也變成了青黃色。“這已經(jīng)失去了宣化葡萄的特色了?!?/p>
由于皮很薄,汁水多,宣化葡萄既不耐儲存,也不耐運輸。米永海說,最好的辦法就是采摘,現(xiàn)摘現(xiàn)吃?;谕瑯拥脑?,對于本地人來說,宣化葡萄最好是鮮食。沒有人把它們制作成葡萄干,或者用于釀制葡萄酒。據(jù)記載,在1917年,懷來縣沙城鎮(zhèn)曾有一家“裕華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釀酒的葡萄就全部取自宣化出產(chǎn)的白牛奶葡萄。不過,這家公司于1923年停辦,宣化白牛奶葡萄酒從此失傳。
關于宣化葡萄,當?shù)厝私蚪驑返赖倪€有它能做菜。相傳,宣化葡萄有史以來就是當?shù)卮髲N們的拿手菜。以前,朝陽樓的名廚可以烹制一席風味獨特的葡萄宴,包括拔絲葡萄、雞絲炒葡萄、豆腐燴葡萄、羊肉絲焙葡萄等熱菜,還有“二龍戲珠”“玫瑰抱牡丹”“珍珠托將軍”和“葡萄原珍”等涼拼。1988年9月,在“宣化首屆葡萄節(jié)”期間,惠友飯店的一級廚師張桂蘭為宴會親自烹制了雪山彩珠、拔絲葡萄、珍珠蝦仁、孔雀開屏等以葡萄為主原料的佳肴,讓全國各地的來賓大飽口福。
可惜,我們過去的時候,宣化葡萄還沒有完全成熟,我們沒有口福吃到這些傳說中的佳肴。據(jù)說宣化葡萄剝皮兒后可切片爆炒,屬宮廷菜。王偉沒吃過爆炒的,但嘗過那切片拔絲的,不過是甜而不酸、脆而不硬的味道,他以為不如地瓜拔絲土豆拔絲一大盤子吃起來過癮。
目前在宣化,把葡萄作為衣食父母的農(nóng)民有1300多戶近4000人。而追溯宣化葡萄的栽培歷史,大約在800年前的遼金時代。我國著名的戲劇家曹禺先生,對1917年前后的宣化有如下回憶:“那時鐘樓以北及城西北角,多為空隙地,直至北城門外的盆兒窯村的園地,因有柳川河澆灌,已經(jīng)是‘園種戶植,接蔭連架’了?!?/p>
世界上大部分葡萄都是種植在田野里,遠離城市,唯有宣化葡萄種在城市里。當?shù)卣Q,因為宣化人愛葡萄,歷次城市的改擴建,有歷史的葡萄架都被最大限度地保留下來。所以,形成了現(xiàn)在城市包圍葡萄架的格局。
行走在觀后村里,我們發(fā)現(xiàn),村外是一大片正在修建的高樓大廈,但在村里,沒有高樓,也幾乎沒有大樹。僅有的一棵高大楊樹,還是死的,空蕩的枝條上有五六個鳥窩。
“那是我們家的樹,因為鄰居反映,樹上有好多鳥窩,樹蔭也太大了,影響了他們的葡萄生長,所以就弄死了。”觀后村葡萄種植大戶喬德生說,葡萄是喜光作物,又怕鳥,楊樹犯了兩大忌諱,死的不冤。
在村里,當我們看到那巨大的漏斗形的葡萄架,第一感覺就是震撼。據(jù)說,這種漏斗形的種植方式,既有別于新疆吐魯番的溝地種植方式,也有別于北方山坡平地的排架式種植方式,在世界上獨樹一幟。
漏斗架,又叫“蓮花架”,將20-30棵葡萄集中種植在一個5-10平方米的圓坑內(nèi),在葡萄樹周圍搭架子,葡萄藤從中間向四周攀爬,向外呈圓形傾斜輻射,形成中空的漏斗形,架形美觀,聚水、聚光、聚肥,防風、透氣作用好,產(chǎn)量高,穩(wěn)產(chǎn)性好。喬德生跺一跺藤架旁邊的土地說:“下面都是老藤的根,最長延伸到五米多。”他說,龐大的根系可以使葡萄吸收到更多的養(yǎng)分。
長期以來,宣化葡萄都是當?shù)刈詈玫亩Y品,訂購者眾,根本不愁賣。近兩年,由于政策的變化,它們也被推向了市場,在村民家,雖說葡萄已快成熟且品相上等,但發(fā)愁銷路依舊是他們聊得最多的話題。
曾經(jīng)的吃貨王偉,如今成了一個葡萄銷售商,他承包了栗建洪等村民的葡萄園,與之簽訂了十年的合同,村民只管種植,王偉來負責銷售。因宣化葡萄果皮薄,碰傷易斑,不易貯藏,因此,王偉堅持采用客人現(xiàn)場試吃,采摘打包的經(jīng)營手法,不出園,不上市。在他眼里,將宣化葡萄的原汁原味傳遞出去,是比眼下能賺多少錢更重要的事。
(轉(zhuǎn)載自“以先食材”微信公眾號,有刪節(jié)。)
編輯:安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