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有“獨具匠心”的成語。人們通常認為,“匠心”是指手藝人對品質(zhì)的精益求精。筆者在訪問四位日本民間“匠人”后,對于“匠心”,有了切身的認識和體會:
第一,堅持、專注。這一點指的是,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變化,“匠人”對自己做的事情,有著高度的堅守。此次訪問的四位“匠人”,歷史最短的是20年,其他三位均是家中幾輩人從事同一手藝,到這一代已經(jīng)有百年歷史。晶平鍛刀道場的川崎先生,從拜師學(xué)藝開始到出師自立門戶,就用了九年。
第二,謙恭、自省。這一點指的是,“匠人”對做的事情并不吹噓,實事求是?!敖瓚羟凶印笔侨毡窘瓚魰r代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玻璃雕刻技法,東京都淺草的尾島先生家中三代均以此為生,其手藝傳承最早可追溯到天保五年(1836年)。在被問及幾十年如一日從事同樣的手藝,okhKIFBpXuIP7txd4GrHdq1sAAYbQjX4TVCJLPXbTCk=是否已經(jīng)到了很高的水平、有沒有感到厭倦時,他反問:“怎么會感到厭倦,還有那么多東西沒有學(xué)會。”
第三,敬畏、入魂。這一點指的是,“匠人”在工作時,將自己的“心意”和“魂魄”注入作品之中。前文所述的川崎先生,鍛刀時旁邊就是熱烘烘的火焰,但是仍舊穿著整齊。為了防止空氣中的塵埃影響刀的品質(zhì),鍛刀時還要將大窗關(guān)上,只留一個小窗通風(fēng)。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鍛造一把刀,需要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從這三點來看,如果說一個人有“匠人”精神,可能是指他對制作工藝有很高的要求,或者很用心在做事。如果一個人說自己是“匠人”,那么上述三點缺一不可。從某種程度上說,“連續(xù)創(chuàng)業(yè)者”絕對不可能是“匠人”:比如你今天辦網(wǎng)站,明天教英語,后天又做手機,什么領(lǐng)域熱就干什么,這不是“匠人”。至于言談,筆者沒看到宗田先生在他的店里寫“全日本最好的博多人形”,也沒聽到川崎先生說“其他家鍛的刀都不如我的好,我是真正的傳人”一類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