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有位著名詩人叫王之渙,他那首《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極有名。但唐人薛用弱在《集異記》里把王之渙寫成“王渙之”,還有人把他的名字寫成“王渙”。到底這位詩人的名字中有無“之”字,是“之渙”還是“渙之”,引得文學研究者爭論不休。
再如晉代書法家王羲之,七子分別名獻之、凝之、操之等,全帶“之”。不僅如此,其孫輩及以下也有很多人名中有“之”字。據研究者統(tǒng)計,王羲之家族5代人中共有72人的名字中帶“之”。這發(fā)生在重避諱的古代社會,是讓人很難理解的。
一位著名史學家認為,王氏家族信道教,“之”字是道教的標志。此說不確。事實上,早在道教產生之前的先秦時代,人名中就多有帶“之”“施”之類字眼者。如春秋時期有名曰“介之推”者,《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載:“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逼渌纭墩撜Z》將“孟反”寫成“孟之反”,《孟子》將“孟舍”寫成“孟施舍”。
漢代以后依然如此。漢代有個農學家叫氾勝之,他寫了我國古代一本重要的農學著作《氾勝之書》,《漢書·藝文志》“農家”中將其記為“氾勝之十八篇”。但后人引用,多作“氾勝”而略去“之”字,比如唐人賈公彥稱“漢時農書有數(shù)家,氾勝為上”,宋《郡齋讀書志》記“采氾勝種樹之書”。王羲之家族諸名字中帶“之”者,“之”字也都可以省略,如王獻之又稱王獻(見《初學記》),王彪之又稱王彪(見《太平御覽》),王悅之又作王悅(見《宋書》)等。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那么,古代人名中的“之”字何以有時加有時不加,這個“之”字又究竟起著什么作用呢?
其實古人早有解釋。漢趙岐注《孟子》云:“孟,姓;舍,名;施,發(fā)音也。施舍自言其名,則但曰舍?!睍x人杜預注《左傳》云:“介推,文公微臣。之,語助。”這里說的“語助”“發(fā)音”都是指“意內而言外”(許慎語)之“詞”,是只在書面語中出現(xiàn)而口語中并不存在的“非口語成分”。也就是說,口語中的人名是沒有“之”字的,帶“之”的只是書面語寫法。在閱讀時,這個“之”字可以讀出來,此謂“發(fā)音”,又稱“發(fā)聲”。至于“之”字在書面語中有時加有時不加,主要根據作者行文的需要而定。南齊著名文學家顏延之,蕭子顯在《南齊書·文學傳論》中兩次只稱“顏延”:“張眎擿句褒貶,顏延圖寫情興。”“顏延《楊瓚》,自比《馬督》。”鐘嶸《詩品》序亦如是:“顏延論文,精而難曉?!边@幾處只寫“顏延”而略去“之”字,就是為了前后文對仗的需要。
“之”字除了可加可不加,還可以顛倒位置。如《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亦作顏推之,其實他的名字在口語中只是“顏推”二字而已。王獻之口語中稱王獻,書面語中也稱“王之獻”。唐《張節(jié)墓志》中有“王之獻之竹,列在池亭;陶淵明之柳,蒔于門徑”之語,前一句是引羲之、獻之合書“鵝池”的典故。此處“獻之”倒為“之獻”,也是修辭的需要,以避免“之之”連用。
楊伯峻先生曾提出:“‘介之推’本名‘介推’,‘之’字是加進去的;《孟子》之‘孟施舍’本名孟舍,‘施’字是加進去的。古人說話或行文的時候,為圖語句的整齊、聲音的節(jié)奏,可以加一個不相干的字到句中去。”這種理解是正確的。古人讀書謂之“誦”,也就是有節(jié)奏地朗讀,詩歌如此,散文亦如此。但口語是不講節(jié)奏的,故文人為文,常在口語中加入虛字,以求語句整齊,產生節(jié)奏感。“之”字就是最常用的一個虛字,它在句中只起音節(jié)作用,并無實義。
不但人名如此,一些山水名、地名在書寫時也可加“之”,口語中則沒有“之”。如《山海經·大荒西經》:“西北海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庇纱丝梢娚降拿质恰安恢苌健薄5瑫段魃浇洝凡糠钟旨恿藗€“之”,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后來《淮南子·天文訓》亦稱“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除“不周之山”,《山海經》中還有“招搖之山”“岳崇之山”“箕尾之山”“青丘之山”等山名,都是書面語寫法,口語中皆無“之”字。
現(xiàn)代學者大多把“之”字理解為結構助詞“的”,認為“不周之山”就是“(叫)不周的山”,而“不周山”是“不周之山”的省稱。其實誤矣?!安恢苌健辈皇恰安恢苤健钡氖÷裕谡Z中的山名是沒有“之”字的。不但古代如此,現(xiàn)代依然如此;山水名如此,地名亦如此。因為山水名、地名是百姓口語中的日常用語,不可能有只用于書面語的“之”字。
宋代開封朱雀門上的匾額寫著“朱雀之門”,曾讓宋太祖納悶,問:“那個‘之’字有什么用?”他不明白百姓口語中的“朱雀門”在這里為什么多了個“之”字。對這個問題,不但武人出身的趙匡胤不懂,有些文人也不理解。朱熹《四書集注》引趙岐注,謂“孟施舍,施是發(fā)語聲”,他的門徒就提出疑問:“有何例可按?”朱熹回答說:“此是古注說,后面只稱‘舍’可見。”并舉例說:“如孟之反、舟之僑、尹公之他之類?!毕е熳又辉啤肮抛⒄f”并舉出了幾個先秦人名的例子為證,但對“之”字究竟起什么作用并沒有解釋清楚。由此可見,對古代人名中“之”字的“足句”功能,宋代已有人漸漸不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