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工袋鼠:德嘉·索雷斯號之行》,[美]陳致宇著,劉壯、徐羚婷 譯,中信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袋鼠”并不是一名普通特工,除了接受過特殊的情報訓練、掌握尖端科技之外,還擁有一項獨一無二的能力:打開另一個維度的“口袋宇宙”,可安全藏匿任何東西。作為工業(yè)文明和科技革命的產(chǎn)物,科幻文學警示科技極速發(fā)展之下的人類處境,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痛與憂。通過科幻這種文學形式,剖析和揭示科技之于人的異化和人類的險境,讓“未來”不再渺遠無物。
《當自然賦予科技靈感》,[法]瑪特·富尼耶著,潘文柱譯,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本書以精彩案例講述植物和動物如何啟發(fā)了發(fā)明家、工程師、建筑師、科學家,也講述了仿生學如何成為現(xiàn)代科學研究中最有前景的學科之一。在每一個對頁里,左頁介紹一種植物或動物啟發(fā)一種或多種仿生發(fā)明的故事,另有多個小模塊向我們展示了這種植物或動物的物種信息、奇特策略以及由它們引發(fā)的“想象出的發(fā)明”;右頁則是該植物或動物的標本照片,以及由插畫師蒂特瓦內(nèi)(Titwane)繪制的發(fā)明原理圖。
《讀懂一粒沙: 沙中的奇妙微觀世界》,[美]加里·格林伯格、卡羅爾·凱利、凱特·克洛弗著,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海灘沙、河流沙、沙漠沙為什么不一樣?環(huán)境是如何雕刻這些微小的顆粒的?有這樣一些科學家,他們不愿僅用通常的眼光捕獲群沙的表象。借助顯微鏡的力量,他們發(fā)現(xiàn)沙子在300倍的放大率下絢麗多彩、結構精細,表現(xiàn)出難以想象的精妙。本書帶領讀者進入沙子的微觀世界,開啟這次虛擬的旅行。從美洲五大湖區(qū)到亞洲的沙灘,再到阿波羅宇航員帶回來的月塵顆粒,所有沙子都是時間的快照。我們沿著沙灘漫步,其實也在瀏覽歷時百萬年的生物學和地理學史,走進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完整記錄。
《大象的時間,老鼠的時間》,[日]本川達雄著,樂燕子譯, 南海出版公司2017年8月出版
為什么大象總是慢悠悠的,老鼠卻匆匆忙忙?為什么掉進深坑里,馬會骨折,老鼠卻沒事?為什么蝴蝶小時候是青蟲,長大后卻要長翅膀?為什么動物不使用輪子和螺旋槳?老鼠的壽命只有短短幾年,大象能活將近100歲,但它們一生的心跳數(shù)卻是相同的;老鼠雖小,但4天就能吃下和自己體重相等的食物;牛個頭大,但要吃完相當于自身體重的食物,得花一個多月。本書通過豐富的事例和大量插圖、表格、實物照片,從意想不到的角度,用科學的方法,帶你走進一個與眾不同的生物世界。
《工程學之書》,[美]馬歇爾·布萊恩著,高爽、李淳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
工程學到底是什么?大金字塔到底是怎么修建的?萬維網(wǎng)是怎么運作的?人類什么時候能移民火星?這些只是這本插圖精美的書中涉及到眾多引人深思的問題的一小部分。作者探討了工程學發(fā)展歷史上250個令人著迷的里程碑事件,從史前期到21世紀,從彈弓到好奇號火星車,各個條目涵蓋廣泛的主題,包括航空航天技術、建筑、化學、醫(yī)學、計算機工程學等。同時,這些里程碑所涉及到的著名人物也是本書的特色,包括愛因斯坦、萊特兄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