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傳播方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的競爭日漸激烈。新媒體因其在技術層面上的優(yōu)勢,如視頻、音頻、數據技術、圖像處理、新聞可視化等手段的應用,使傳播速度、傳播效率、受眾面大大提高,這讓傳統(tǒng)媒體望塵莫及。傳統(tǒng)媒體要想在這場信息傳播戰(zhàn)中爭得一席之地,其“殺手锏”便是報道模式已日趨成熟的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因其深入而全面系統(tǒng)地反映社會現象和新聞事實,敘述事件因果關系,揭示事實真相,預測事件的發(fā)展趨勢,分析事件的最終結果而贏得了廣大受眾的青睞。一般媒體的深度報道比普通新聞報道更有力度和深度,更能詳盡地反映新聞事實的前因后果和來龍去脈,所以說媒體的深度報道做得好不好,也就代表了媒體處理新聞的水平怎么樣。目前,報刊、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都在深度報道上大做文章,力求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一、深度報道的概念范疇和價值影響
概括地說,深度報道就是通過系統(tǒng)的科學材料,全面、深入地展開新聞內涵的一種報道方式。也就是將新聞事件的因果關系、歷史淵源、發(fā)展趨勢、矛盾演變等情況,運用預測、分析、解釋、歸納、總結的方式進行新聞報道的一種形式。美國一家權威新聞類大學在研究生課教程中對新聞報道提出了“三層報道”概念。第一層報道是指實事求是、直截了當地對新聞事件進行的報道;第二層報道是指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真實現象的調查性報道;第三層報道是指在事實性和調查性的基礎上所作的解釋性和分析性的報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所關注的內容,就其對社會的影響力來說是比較重大的。它關注的往往是各個階段的社會熱點、難點、疑點和重點問題,
力求對大眾關注的政治問題、經濟問題、民生問題、社會問題做比較深刻的思考,以揭示新聞現象的本質,從而引起社會民眾的廣泛關注和重視。亦或對重大自然災害、重大事故、重大社會事件等突發(fā)事件,進行深入報道,做全面系統(tǒng)的分析、解剖,以解除廣大民眾的疑惑,讓媒體受眾對新聞事件有更加深刻、明晰的認識和了解。
媒體的深度報道不僅對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人文等發(fā)展進程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同時還對現存體制、社會秩序、行為規(guī)范等造成一定的沖擊,能夠引起政府、民眾對一些社會問題、思想觀念、道德倫理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有針對性的改進。因此媒體的深度報道通常對社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影響,能夠提醒人們關注人類社會的共同利益,推動社會向和諧、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
二、拓展新聞深度報道,提升傳統(tǒng)媒體輿論優(yōu)勢
1.培養(yǎng)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性,發(fā)現有價值的、適合做深度報道的新聞線索
我們生活中不是缺少有價值的新聞,而是缺少發(fā)現有價值新聞的記者。新聞敏感是新聞記者必須具備的一種職業(yè)素養(yǎng),新聞敏感不是天賦,不是靈感,而是記者對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把握,對國情、省情、市情、縣情的深入了解以及對社會文化知識、新聞專業(yè)知識、所關注行業(yè)業(yè)務知識的積累和沉淀。它表現為記者對新聞事件的洞察能力,對社會現象的反應能力,對新聞線索的掌控能力,對新聞事實的分析、解析和認知能力。新聞敏感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新聞記者只有持之以恒、腳踏實地、認真細致地在工作中虛心學習、潛心總結、耐心磨練,才能有所進步,有所提高。在進行新聞敏感的培養(yǎng)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記者要時刻關注國家大事,只有了解了黨和國家不同時期的方針政策,才能找出適合某一時期的宣傳主題,挖掘出受眾較關注的適合做深度報道的新聞線索。傳統(tǒng)媒體的新聞記者必須學會挖新聞,從民眾普遍關注的社會生活中,從那些司空見慣的身邊人和事中,從那些表面看來毫無新聞價值的事件中,挖掘出有價值的新聞,做成有影響力的深度報道,以提升傳統(tǒng)媒體的價值。
2.了解新聞現場真實故事,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
現代信息傳播方式多樣、傳媒競爭激烈,要想尋求“獨家新聞”已經是非常艱難的事情。新聞理論表明,利用獨特的視角二度開發(fā)新聞源,以敏銳的洞察力挖掘新聞背后的新聞,依然可以做出有深度的“獨家新聞”。現在網上經常爆出一些猛料,許多傳統(tǒng)媒體都是根據這些爆料來進行深度報道策劃。然而網上的信息真假難辨、魚龍混雜,這就需要新聞記者深入新聞現場一線,了解真實的新聞故事。通過新聞記者對新聞事件、新聞背景、民眾認知等大量材料的深入了解掌握,通過獨特的視角由內及外、由點及面,深層次、全方位地來展現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演變過程,將事件真相和矛盾癥結揭示出來,讓受眾真正了解新聞背后的事實。
3.記者要有逆向思維習慣,利用顛覆性報道提升傳統(tǒng)媒體影響力
媒體跟進報道社會熱點問題,滿足廣大受眾的新聞需求,但跟進報道不是盲目的炒作,媒體必須本著客觀、公正的心態(tài)去深入探究新聞事件的原委。所以新聞界提倡記者要有逆向思維習慣,將“熱新聞”進行“冷思考”,這樣才能避免媒體因盲目跟風而出現假新聞或片面認識的新聞。傳統(tǒng)媒體多年來的實踐證明,只有從正反兩方面客觀地看待新聞事件,并用足夠的理性和智力判斷事件發(fā)展趨勢,這樣才能引起受眾更深入、更廣泛的思考,才能為民眾提供更科學、更合理的借鑒。
其實,在新聞報道中最受大家歡迎的新聞便是顛覆性的深度報道。通常情況下,受眾對一個時期內的熱點新聞,都有一個普遍的事實和結果認知。但由于大家都是從最初發(fā)布的信息中了解新聞事件,因此大眾的認知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如果我們能從這種認知中挖掘不同的結果,并且能讓受眾真正接受,那便是顛覆性報道。
舉個例子,前幾年,江蘇南通發(fā)生了一起福利院把智障女孩的子宮切掉的惡性事件。對此全國媒體和受眾義憤填膺,海外媒體也趁機發(fā)揮。但《南方周末》做的這個報道卻是顛覆性的。因為他們經過調查發(fā)現,把智障女童的子宮切掉竟然是一個國際慣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一些發(fā)達國家,通過立法,允許在一定嚴密程序下切除智障女孩的子宮。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解決她們生理期自己不會護理的問題,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在遭到性侵犯時導致懷孕?!赌戏街苣愤@個報道推出來以后,許多讀者都覺得這個事要冷靜一下,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這個問題。
總之,傳統(tǒng)媒體要想穩(wěn)步發(fā)展,長久立于不敗之地,必須進一步拓展新聞深度報道,這樣才能形成強大的輿論氛圍,在社會上產生強大的輻射力和影響力。(作者單位:山西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