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每天工作時間平均超過10小時,大體上是直接研究、間接研究、無關事項各占三分之一。中國科協(xié)原黨組副書記齊讓委員在兩會上提到的一份調(diào)查結果讓人意外,“十年了,擠占科研時間的雜項還那么多”。病根到底在哪兒?
國家已經(jīng)下過猛藥。這些年一系列科技體制改革措施相繼出臺,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把科研人員的時間還給他們。譬如近年科技部、中組部等10多家單位聯(lián)合開展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評審項目數(shù)量大幅縮減。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深入推進,從簡化預算編制、加大績效激勵等多個方面為科研人員松綁。為什么科研人員還是認為有效科研時間不足,時間究竟去哪兒了?
之前一些占用科研人員時間的因素還沒有完全消除。以項目申報為例。通常講,科研人員如果申報不上國家級課題,就會轉(zhuǎn)而申報省部級或其他方面的課題。各級項目的申請方式雖大同小異,但不少都有一些個性化要求。大量科研人員周旋于不同級別項目申請中,深受各種評審困擾。
更需關注的是,國家層面已出臺不少政策,當務之急是要抓好政策的落實落地。實踐中,國家有政策,一些地方和科研機構卻不敢往足了用。一些地方以及科研單位也有說辭,“這是為了加強管理,防止腐敗”。其實還是一個擔當?shù)膯栴}。
有些政策也還需在實踐中完善。比如,按國家層面的總體要求,不少地方在改進財政科研項目和經(jīng)費管理中都明確“取消間接費用中績效支出比例限制”,并要求“績效支出只能用于項目組成員”,是個進步,但由于科研過程的不確定性,對為項目作出貢獻的非項目組人員該如何激勵,需深入研究。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切實落實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落實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政策,落實科研經(jīng)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不再為雜事瑣事分心勞神。不僅僅是國家層面,各級主管部門和科研單位都要把步子邁得更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