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歌也叫“燈調”,是逢年過節(jié)玩燈時唱的歌。燈歌是一種歌舞相結合形式的民歌,其主要形式有齊唱、對唱或一領眾合;歌詞句式有三句式和四句式,曲調活潑風趣,優(yōu)美動聽;表演時,邊歌邊舞,主要以鑼鼓伴奏,有的還加哦吶、笛子、二胡等伴奏樂器;在情緒上較小調更為熱烈,節(jié)奏性也較之更強,多在逢年過節(jié)時演唱。
恩施來鳳地區(qū)燈歌作為我國燈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價值,燈歌經歷了歷史長河的洗滌而沒有消失,反而流傳至今,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其中必有它獨到的個性魅力。本文將從燈歌的結構、旋律、節(jié)奏、調式、歌詞的文學等特征出發(fā),對恩施來鳳地區(qū)的燈歌進行系統(tǒng)和深入地的分析,探究其獨特的藝術特征。
(一)結構特征
恩施來鳳大部分燈歌的體式都是偶體式的,曲調起承轉合關系密切,也有少部分是奇體式的。偶體式出現較多的原因可能是,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比較強,上下句有呼應對稱的關系,這樣可以很好的抒發(fā)演唱者的情感。曲前、曲中、曲終常有鑼鼓或其他管弦樂器伴奏。最常見的結構是起承轉合結構。
1、起承轉合結構
這種燈歌曲調的獨立性較強,基本上都有四句表達鮮明的唱詞。其功能特征:“起”句具有提示,啟發(fā)的性質,是音樂開始的陳述部分;“承”句是起句的繼續(xù)陳述,有對應性質,有局部穩(wěn)定的結構功能;“轉”句具有變化,對比的性質,有較強的不穩(wěn)定結構的功能;“合”句具有收束性和較強的穩(wěn)定結構功能。
2、襯字的使用
襯字指燈歌中無實意的語言結構,如:“呀、喲、得、了、一嗬、個、喲一喲、的個、喲依,……”等,但在歌曲中卻起著潤腔抒情的作用,它們幾乎是每歌必有。這與他們的語言習慣、傳統(tǒng)文化以及地理環(huán)境、氣候影響下的民風民俗有著必然的聯系。
(二)旋律特征
恩施來鳳地區(qū)土家族燈歌的旋律主要有“三多”,也就是說多級進、多下行、多小跳。跳進基本上都在5度以內(見表一),這說明來鳳土家族燈歌音調柔和,起伏不大,以靈巧委婉為主,這與來鳳縣生活的地域和環(huán)境有關,人們演唱大多以平腔為主,很少使用高腔。
從上例中我們可以觀察到:這類燈歌的旋律特點非常明顯,多級進和小跳,最高音與最低音的的跨度也只有八度,骨干音為“l(fā)adore”,其進行也只是在四度音調范圍內變化,形成以小跳和級進為主的特征。此曲中有幾處小六度的跳進,這與南方丘陵地帶音樂的演唱習慣有一定的關系,體現了南方民歌中“字少聲多”的特點。這有利于表現燈歌的情緒,起到了烘托氣氛、愉悅身心的效果。
(三)節(jié)奏特征
歌曲的最大動力是節(jié)奏,通過音符的長短和強弱的交替進行表現,其中語言節(jié)奏是基礎。
來鳳地區(qū)燈歌的音樂節(jié)奏和歌詞節(jié)奏大體上是一致的(見表二)。
通過對(表二)的譜例進行總結和歸納,顯而易見,來鳳燈歌的的節(jié)拍主要以2/4為主,喜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這充分說明了來鳳燈歌的平穩(wěn)規(guī)整性特點,十六分音符的使用使整個曲子充滿律動性,語言節(jié)奏和旋律節(jié)奏表現的非常明顯,歌詞節(jié)奏與旋律節(jié)奏對應的基本一致,這也是燈歌獨特的一種藝術魅力。
1、語言節(jié)奏與旋律節(jié)奏不一定相同
樂句間加襯詞拖音,歌與舞交替進行,前奏是鑼鼓進行擊樂,并有舞蹈表演,鑼鼓和腰板結束時,舞蹈表演也終止,此時,表演者以唱為主,并配以原地踏步和甩手的動作。燈歌有一定程度的突破展開,也有語言節(jié)奏和音樂節(jié)奏相似的,如在句間、句尾加上較長的甩腔和襯詞。同時演唱時的速度也有所減慢。
2、歌詞節(jié)奏與旋律節(jié)奏基本一致
如二句式七字句的歌詞,常見的特征是2+2+3或4+3的形式。歌曲演唱形式以一領眾合為主,全曲的情感基調明快而跳躍,級進方式以級進為主,沒有超過八度的跳進,在整個樂曲的旋律進行中,同度、大二度、小三度音程是最平常、最自然的進行。這種級進的例字貫穿整個樂曲,歌與舞同時進行,節(jié)奏非常鮮明。
(四)、調性特征
調式:圍繞一個中心音的一群音的體系。不同的調其主音各不相同。恩施來鳳燈歌中宮、商、角等調式較少,徵、羽調式較多(見表三)。在《恩施地區(qū)民歌集》(下)的99首燈歌中,宮、商、角三種調式只占13.4%。其中,角調式3首,宮調式5首,羽調式有21首,徵調式有65首,可見土家人喜歡使用徵、羽調式。
如燈調《種瓜》落音是“l(fā)a”。首句起音是全曲的最高音“mi”;第二句落音是“sol”,起音是帶倚音“do”的“re”,后邊所有樂句的落音都是“l(fā)a”和“sol”,結束句高音出現次數就較少了,后面的樂句都呈下行的趨勢。由此可見,是旋法下行的終止。又如燈歌《黃四姐》,此曲屬于典型的徵調式,“sol”音在該曲中出現的頻率最多,多達14次,旋律以級進下行為主,這樣的民族調式,特別是襯詞“嘞、哎、呀、哪”的運用使得整首樂曲具有濃郁的土家族燈歌色彩。讓我們更進一步領會到了土家燈歌音樂文化的魅力。
眾所周知,恩施來鳳燈歌是我國傳統(tǒng)音樂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研究和掌握燈歌的藝術特征,有助于我們把握作品的演唱風格及特點,從而更好地繼續(xù)傳承和弘揚我國的土家族音樂文化。
(作者單位:江西工業(yè)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