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在教學中容易讓散文整體思路不清晰。本文通過《小狗包弟》一文探討散文教學中主問題的設置問題,試圖通過主問題的帶動讓散文的教學能夠綻放光彩。
【關(guān)鍵詞】《小狗包弟》;散文教學;主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背景:
在《小狗包弟》一文的備課過程中,有一天備課之余隨手翻看雜志,看到這樣一句話:在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美和知識是有罪的。一句話發(fā)人深省,靈光一現(xiàn),覺得可以用來做這節(jié)課的導入。而在具體的教學中,散文教學總是缺乏一條主線,本課力爭讓散文不散教。
主題:
教學導入的閃光點和散文教學主問題的設置。
散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中比較讓人頭疼的部分。散文本身讀起來大多沒有文辭的障礙,但如何在教學中有一條清晰的線索,讓問題的設置能夠真正啟發(fā)和引領(lǐng)學生的教學,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在這個基礎上仔細思考,設計了《小狗包弟》教學主問題的思路:變化和不變。由此將全文統(tǒng)一為三個部分,用統(tǒng)一的問題來推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過程:
在《小狗包弟》這節(jié)課的一開始,我在幻燈片上呈現(xiàn)了這樣的內(nèi)容:
美和知識是 的。
要求學生自由填空,將幻燈片上的句子補充完整。學生們?nèi)粲兴?,于是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并闡述理由。學生們的答案有:美和知識是相輔相成的,是對生活有積極作用的,是讓人感受到內(nèi)心的美好的,是有價值的等等。
在同學們討論結(jié)束后,我在幻燈片上打出了自己的一句話:
美和知識是有罪的。
為何?我再次加上一個大前提:
在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美和知識是有罪的。
學生在這個時候的思想一下被打開了,為什么會這樣?到底是什么樣的時代可以被稱作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美和知識這樣的美好存在又怎么會成為一種罪?在那個時代又發(fā)生過哪些震撼心靈的故事?帶著這些問題,我引導學生進入了巴金先生的散文《小狗包弟》的教學。
整個教學過程中,我設置了主問題:探討變化與不變。
第一次探討:學生齊讀第一自然段后,我拋出了第一個問題:讀完這個藝術(shù)家和狗的故事,我看到每個人的臉上都寫著哀傷與同情,我們在讀故事的時候,希望故事情節(jié)是波瀾起伏的,那么在這個故事中,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
學生很快能發(fā)現(xiàn),時代變了,導致藝術(shù)家的境遇變了,從而使人心變化,但不變的是小狗身上折射出的真誠和善良。
第二次探討:接下來,故事的主體部分,巴金先生和小狗包弟,依然能看出和上文一樣的變化,主問題依然是:在巴金和包弟的這個故事中,變化的是什么,不變的又是什么?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基于對文本本身的探討來支撐自己的觀點,學生們經(jīng)過探討得出:時代再一次發(fā)生變化,巴金一家的境遇在發(fā)生變化,人心在變化,而小狗身上折射出的真誠與善良并沒有變。
兩次探討后,學生們發(fā)現(xiàn)了,這一切悲慘故事發(fā)生的根源都是因為時代的變化。學生們開始主動提問:那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時代?
此時,我水到渠成地引入了關(guān)于“文革”的相關(guān)背景介紹,通過文字、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向?qū)W生展示了“文革”的歷史背景??赐赀@些,學生的臉上寫滿了震驚,此時,我再次回歸課堂導入的那句話:在這樣的時代,美是有罪的,知識是有罪的,溫情是有罪的。只有荒謬是正確的。接著我引導學生思考,在這樣的時代下,我們能理解這一切悲劇的發(fā)生嗎?能理解巴金先生的做法了嗎?學生們沉默地點頭。然而作為一個心底有良知的人,巴金先生并沒有原諒自己。
第三次探討:閱讀文章最后五個自然段。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過去了,對于巴金先生來說,什么變化了,什么一直沒變?
學生很快明確:時代再次發(fā)生了變化,“文革”已經(jīng)成為過去,但巴金先生內(nèi)心的懺悔和內(nèi)心的良知一直都沒變。
師生探討總結(jié):從巴金的懺悔中,我們看到了人性中的良知。這份良知在最困難的時期,也依然不會被人遺忘。從巴金先生的文章中,我們得到了一種震撼,不管什么時代,那些人性中應有的美好,即使通過一條小狗折射出來,也從未離開。當經(jīng)歷了“文革”這場災難的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做法身不由己的時候,只有巴金站出來,為自己的錯誤懺悔,讓我們真正看到了20世紀中國人的良心。
第四次探討:對于距離這篇文章發(fā)生的故事又過了五十多年的我們來說,什么變化了,什么一直沒變?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明確:時代繼續(xù)在變化,而人性中的美好和良知,不能改變。
課文的最后拓展部分,我引入了巴金先生對于文學的意義的一段話,從而引出巴金這種反思的精神對于我們的意義,深化為文學的意義,并用自己寫的一篇小文作為備課感悟結(jié)束本節(jié)課的講授。
課堂教學結(jié)果:
對于運用變化和不變這一主問題來貫穿全篇的設計思路,導入過程引發(fā)了學生的震撼和思考,在已經(jīng)探究過故事的主體部分后引出“文革”的背景知識,讓學生從故事本身的震撼感深化到文章帶來的思考。采用主問題教學的模式讓散文的教學有了通透的線索,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的反映普遍是震撼,在課后也能夠繼續(xù)和老師探討“文革”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以期對此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課堂過程評析:
主問題運用于語文教學是我這幾年來一直在做的教學嘗試,黃厚江老師也在自己的系列論文中探討過主問題教學帶動全篇的內(nèi)容。就我個人的教學經(jīng)驗而言,主問題可以讓一節(jié)文本分析課提綱挈領(lǐng),抓住重心,同時能夠在主問題的貫穿下引發(fā)多種思考。不僅對于教師自身而言線索清晰,也會增強學生對于文本感知的廣度和深度。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探究和實踐。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