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篇課文教什么是很重要的,是判斷一節(jié)語文課是否有效的前提。教師應(yīng)思考并正確選擇教學內(nèi)容,有效利用課堂四十分鐘,將最值得教的內(nèi)容賦予學生,引導學生去分析、辨別、思考、感悟,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教學內(nèi)容;文章結(jié)構(gòu);內(nèi)容分配;描寫手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判斷一堂語文課是否扎實有效,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至關(guān)重要。語文課堂上,教師應(yīng)該教什么?筆者認為,教師要根據(jù)課文中最值得教的部分來決定教學內(nèi)容。那么,一篇課文中哪些方面可以作為教學內(nèi)容選擇的依據(jù)呢?在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學期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有如下感觸。
一、文章的結(jié)構(gòu)——提領(lǐng)而頓,百毛皆順
文章的結(jié)構(gòu)即一篇課文的構(gòu)篇構(gòu)段方式。比如總—分就是一種常見的結(jié)構(gòu),學會這種結(jié)構(gòu)能有效幫助學生學習課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五年級上冊《莫高窟》一文就運用了總—分的方法。作為課文重難點的二三段,都是先總體介紹事物的特點,再進行舉例說明。第二段先總寫彩塑的特點是個性鮮明、神態(tài)各異。下面運用例子進行分寫,說明彩塑有哪些不同人物,各具有怎樣的特點,如:慈眉善目的菩薩,有威風凜凜的天王,還有強壯勇猛的力士。然后再對一尊臥佛進行具體描寫,最后用游人對這些惟妙惟肖的彩塑的嘖嘖贊嘆進行結(jié)尾。第三段壁畫由彩塑過渡引入,先總寫壁畫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再舉例說明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接著,選擇飛天進行具體介紹,最后以“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TrLv6TG1Fl+2SCTWuL5eKKinRRr77MdBb/+t9VJ3x8U=進燦爛輝煌的藝術(shù)殿堂”來進行總結(jié)??偂值男问绞智宄?,讓人看了一目了然。
《黃山奇松》一課最后一段采用的也是總—分的方法。先寫黃山奇松千姿百態(tài),再用三個分句,六個“或”字和三個“有的”相銜接,寫出了它們不同的形狀,不同的姿勢,運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突出了黃山奇松的作用。這段話用語簡練,又不失活潑,省略號更引發(fā)了讀者的聯(lián)想。這種總—分的形式可以讓學生通過舉一反三的方法進行學習。教師既要讓學生知道總—分形式的特點,又要讓學生知道這樣寫的好處,還能讓學生學會使用這樣的方法,達到語言形式理解和實踐的目的。
二、內(nèi)容的分配——淡妝濃抹總相宜
一篇課文一般有詳細描寫,也有簡略描寫,這樣進行文章內(nèi)容的分配才能顯得重點突出。有詳有略也是學生在課文中需要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赌呖摺返牡诙尉褪莾?nèi)容詳略得當?shù)牡湫屠?。第二段先用“有……有……有……還有”舉例描繪了彩塑的各種形象,再以臥佛為例,具體描寫了臥佛的長度、姿態(tài)、面貌和神態(tài),體現(xiàn)了臥佛的慈眉善目,一幅對世間萬物了然于胸的樣子栩栩如生。由此再讓學生去模仿對威風凜凜的天王、強壯勇猛的力士的輪廓、姿勢、表情、動作等的想象描寫,學生就有文可依了。第三段也是先對莫高窟壁畫的內(nèi)容用“有……有……還有”的句式進行介紹,再對最“引人注目”的飛天進行描寫,抓住了飛天不同的動作、不同的裝飾,寫出了佛教故事中能歌善舞、美麗迷人的仙女的千姿百態(tài),使人不得不感嘆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與辛勞。
《黃山奇松》一課中迎客松是作為重點加以詳細描寫的,其中作者運用了四字詞語和比喻手法,寫出了迎客松姿態(tài)優(yōu)美、枝干遒勁的外形和雖然飽經(jīng)風霜卻仍然生機勃勃的特點,還點明了迎客松是黃山奇松的代表,整個黃山的象征。正因為迎客松的地位高,所以要詳細描寫。陪客松、送客松描寫略微簡略,從而也突出了迎客松的重要性,同時這三棵松樹也同其他松樹形成了詳略得當?shù)膶Ρ取?/p>
三、描寫的手法——為有源頭活水來
文章中重點事物大多依靠各種手法來將事物的形象、情態(tài)描寫生動、具體。如《黃果樹瀑布》一文中作者運用了不同修辭手法生動地描寫了黃果樹瀑布。運用多重比喻把瀑布的聲音比作拂過樹梢的微風,蓋過人喧馬嘶的潮水,千萬架織布機的大合奏,圓形樂池中奏鳴的樂聲,轟鳴的雷聲等。這些不同的比喻由遠及近地寫出了黃果樹瀑布聲音的震撼人心。寫作者聆聽瀑布聲時也用了兩個比喻,把人比作仿佛漂浮在聲浪之中,每個細胞都灌滿了活力,胸膛在擴展就像張開的山谷,化無形為有形,讓人不禁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是那么的舒暢,那么的放松。作者還從不同感官感受黃果樹瀑布的美。視覺上描寫瀑布的外形之雄偉壯觀,聽覺上描寫瀑布的聲音之氣勢非凡,感覺上描寫瀑布的水珠之沁人心脾,以及人物全身心的感受之充滿活力。
四、行文的順序——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
五年級上冊《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中,通過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事寫出了高爾基對兒子的愛和教育,讓學生懂得人生的快樂在于付出的道理。其中,高爾基給兒子寫的信是課文的重點,其中有三段話:
“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來。我望著它們,心里想:我的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p>
“要是你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留給人們的都是美好的東西,那你的生活該會多么愉快呀!”
“那時候,你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給’,永遠比‘拿’愉快……”
在學習這三段話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想想這三段話分別講了什么,再提問學生:這三段話可以替換嗎?為什么?學生通過理解、思考,知道了這三段話其實是按照由淺入深的順序來安排的。第一段中,高爾基告訴兒子在島上留下了美好的東西——鮮花。第二段繼續(xù)引申,告訴兒子如果在何時何地都能留給人們美好的東西,那生活會非常愉快,“美好的東西”指的是給予別人的真誠關(guān)心、熱情幫助。第三段對前兩段進行總結(jié)升華,希望兒子明白人生的快樂在于給予,留給別人美好的東西,而不在于向他人索取,從而做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一個讓所有人都需要的人,這就超脫了親情,上升到了更崇高的愛了。因此,這三段話其實是高爾基對自己兒子進行的循循善誘的教育,由帶給自己快樂的鮮花引申到帶給別人快樂的任何東西,最終揭示出助人的快樂、奉獻的快樂,從而也指導學生以后在表達時也可以由淺入深地表達,做到言之有序,由表
及里。
一篇課文教什么是很重要的,是判斷一節(jié)語文課是否有效的前提。教師應(yīng)思考并正確選擇教學內(nèi)容,有效利用課堂四十分鐘,將最值得教的內(nèi)容賦予學生,引導學生去分析、辨別、思考、感悟,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