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民旺
今年4月達賴竄訪達旺之前,中印雙方都發(fā)出了改善關系的積極信號。1月,中國外交部發(fā)表的《中國亞太安全合作政策》白皮書和中國駐印度大使羅照輝在尼赫魯大學的演講都獲得了印度方面非常積極的反響。尤其是羅大使在演講中說,中印要努力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簽訂中印邊界錫金段的條約以實現邊界問題上的“早期收獲”,還計劃商談簽署“中印和平友好條約”。當時印度很多的分析家評論認為,這些信號透露了中國官方改善中印關系的意愿。2月份,首次中印戰(zhàn)略對話召開,傳遞出的信號整體上也比較積極。
但是,印度方面堅持讓達賴竄訪達旺,導致了這一積極勢頭的中斷。2016年11月的時候,印度方面就稱達賴要竄訪藏南,中國進行了很多次溝通,但是印度固執(zhí)己見。這是自2008年以來,印度又一次縱容達賴去藏南竄訪。其結果就是,每年年初例行的的中俄印三國外長會,還有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特代會)兩個機制不得不暫時停下來。
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開幕。前一天的5月13日,印度外交部發(fā)了一個聲明,說有些國家的互聯互通倡議不透明、污染環(huán)境、給其他國家造成了不可持續(xù)的債務負擔,暗指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印度也是唯一沒有派官方代表出席會議的周邊國家(盡管有印度學者以智庫觀察家的身份受邀參會)。到了6月中下旬,突然爆發(fā)洞朗事件,一直持續(xù)到8月末。當時很多人甚至認為可能要爆發(fā)戰(zhàn)爭。8月28號的雙撤軍算雙方理性的勝利,但其實事件本身對中印雙方都造成了巨大損失。
9月5日,在金磚峰會所有活動結束后,習近平主席和莫迪總理進行了會晤。習主席特別指出,“中印兩國要堅持雙方互為發(fā)展機遇、互不構成威脅的基本判斷”。這個提法上一次出現還是在2002年之前,因為1998年印度進行核試驗的時候說是因為“中國的威脅”。2002年中印關系要重新恢復的時候,雙方表態(tài)里面就加了類似表述。還有一句話是“希望印方能夠正確、理性看待中國發(fā)展”,這句話也是意味深長。接下來的9月7日,外交部長王毅在接待尼泊爾副總理馬哈拉的時候強調了中印關系“不脫軌、不對抗、不失控”,這是洞朗事件之后中方對中印關系的主張。
9月之后,包括中印邊界事務磋商機制、中俄印三國外長會晤、中印特代會等機制都在重新啟動,可以稱之為“中印關系再出發(fā)”。整體而言,雙方還是想把中印關系調到2015年時的狀況,但短期內可能還是比較難以實現的。最近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日本與印度的外交動向一直使中印關系朝著更加復雜的方向發(fā)展。
簡言之,2017年中印關系存在三個大的爭議。第一個就是達賴問題,中方做了一些努力,最后也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如民政部公布了六個藏南地區(qū)的傳統地名。第二個就是中印雙方就“一帶一路”倡議的分歧,印度方面把這個分歧鬧得很大。其實“一帶一路”倡議剛提出的時候,印方并沒有如此消極的看法?,F在,印度已經完全公開抵制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尤其印度和日本開始就“亞非增長走廊”大肆炒作。第三個就是洞朗事件折射出雙方的認知差異以及南亞地區(qū)政治的復雜化。簡單說就是,中國認為洞朗地區(qū)是中國的;印度認為洞朗是不丹的;不丹則認為洞朗是中國的,跟中國也是這么說的。但是,印度又表示不丹跟自己說洞朗是不丹的,而在公開場合不丹卻不敢出來表態(tài),這就造成了雙方在中國洞朗地區(qū)形成對峙的狀況。
2018年的中印關系會怎么發(fā)展呢?美日印澳要搞“小北約”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風向標。2007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試圖牽頭組織類似的機制,但在中方抗議的情況下,澳大利亞的陸克文政府退出了。今年年初的時候,澳大利亞外長去訪問印度的時候還表達了加入馬拉巴爾軍演機制的意愿,印度沒有同意,但現在印度應該是不會拒絕了。在11月份的APEC系列會議期間,“美日印澳”進行了四方工作層的對話,接下來應該是要搞美日印澳的四國領導人峰會,但能不能搞起來仍然是個未知數。印度仍舊是四個國家中決定機制發(fā)展進程的比較關鍵的角色。
中國對印的政策整體而言還是理性的,是要搞好中印關系的。印度2019年要進行人民院選舉,2018年算是大選的預熱,“中國問題”在印度國內政治中還是可能被炒熱的,在這方面中國需要考慮如何做才能因勢利導、趨利避害。還有一個積極因素就是,明年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在中國召開,這是印度加入上合組織之后的第一次亮相,而且是在中國亮相,印度應該會考慮到這個因素。所以雖然2018年的中印關系總體而言不是特別樂觀,但是相信會比2017年好。
(作者為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青年研究員,南京大學中國南海研究協同創(chuàng)新中心研究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