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境含
關于芭蕾藝術的民族化,我國有過不同的主張和嘗試。有人認為,這是純粹的形式問題,用“芭蕾”的瓶子裝上中國生活的內容就能解決;也有人認為,民族化就是要大量吸取民族舞蹈藝術的素材(舞姿、動作乃至結構程式等),把它們按照舞劇的結構規(guī)律來加以安排組合,也就是說,只吸收芭蕾舞劇的一些結構方面的經驗,最多借鑒一些在民族藝術風格允許的范圍內的雙人舞或其他技巧。諸如此類的主張很多,但是,基本上可以歸結為兩種意見的爭論:以誰為主?是芭蕾藝術呢,還是民族藝術?我想芭蕾之所以要民族化,目的在于用民族的土壤培植這朵花,以更好地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人們需要創(chuàng)造出以芭蕾藝術為基礎的有濃厚民族風格的舞蹈作品。這樣的作品應該既是芭蕾藝術,又是民族的、廣大觀眾喜聞樂見、合乎他們欣賞習慣的。如果只取芭蕾藝術結構方面的經驗,那還不能說它是民族化的芭蕾舞劇,它也可能是民族舞劇,而根本不是芭蕾舞?。ó斎贿@樣的作品也是同樣需要的)。有人認為,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后,中國的舞劇會匯合成一種風格——兼有民族藝術和芭蕾藝術的長處和特點。筆者認為,可以也應該允許兩種舞劇風格并存一處:一種是徹底民族形式的、以民族舞蹈為基礎的民族舞蹈,它自然可以借鑒芭蕾藝術的長處,但也只是借鑒而已;另一種則是以吸收芭蕾舞劇中的有益成分為主,但又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民族芭蕾舞劇。
一、京劇
京劇歷史悠久,之所以叫做京劇,說明它與北京有不解之緣。雖然它從開始形成,到最終定型,一共不到兩百年時間,但是它以其他中國劇種為基礎,博采眾家之長,因而其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形成戲曲的時期。定型之后,它開始向全國擴張,逐漸發(fā)展成為國粹。因此,京劇是多個古老劇種綜合交流、碰撞、融合的產物,它將戲曲的本真特色形式完整地保留下來,并予以發(fā)揚光大。而京劇也的確涌現了眾多大家,受到很多觀眾的追捧。
經典的京劇和外來氣息濃郁的芭蕾結合起來,成為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最突出的特點。在京劇中,西皮和二簧是十分典型的唱腔,也是京劇的代表。通常,西皮節(jié)奏變化幅度較大,演奏行云流水,曲調高昂清越,十分明快,自然而真實,能夠充分展現人們愉快的心情,能夠表達比較舒緩、輕柔悱惻的情緒,也能夠展現比較激動的情感。二簧的節(jié)奏相對平緩,節(jié)奏柔和,曲調低沉,端莊的情緒是適合的。在肅穆的環(huán)境中,演奏者可以將內心哀傷、幽怨、憤慨的情緒都爆發(fā)出來。舞劇中輕柔幽長的吊嗓表達出內心的無奈與哀怨。第二幕,“女眷學戲”中,京劇表演中水袖展開,三姨太和小生男女角色反串,“陰陽舞袖”在邊跳邊唱中呈現了一種經典的形象。舞劇使得戲臺直接呈現在舞臺之上,首次借用四位京劇演員演繹了一出真正的戲曲堂會,切實讓人體會到戲中有戲、臺上搭臺的布景效果。三太太在幕后和小生幽會,唱戲的前臺就成為后臺,兩人幽會則變成前臺,獨特的藝術處理手法將前后場景不斷切換,京劇和芭蕾也得以完全展示在人們面前。
二、皮影
皮影戲,也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它是以動物皮毛或紙板制成人物剪影來表現故事情節(jié)的民間戲曲。表演過程中,藝人身體位于白色幕布的后面,一邊靈巧地舞動著影人,一邊使用當地的曲調來將故事情節(jié)演唱出來,還有樂器和弦樂的參與,鄉(xiāng)土氛圍尤為濃郁。這些曲目在民間流傳范圍十分廣泛,各地唱腔不同,表演形式也各異。作為傳統藝術,老北京人也稱其為“驢皮影”。從史書來看,皮影產生于西漢,形成于唐代,元代傳入西亞和歐洲,興盛于清代。
舞劇在第一幕時就隱約交代了三太太與其悲慘命運的斗爭,卻沒有掙脫洞房之夜的悲慘人生開始。為了突出表現三太太拼命抗爭,舞劇將皮影戲這一中國元素與現代芭蕾相結合。通過戲劇,老爺和三太太的影子不斷變換角度,在進行反抗和壓制,舞臺只有灰色背景和黑色影子,十分單調,但皮影人物在背景燈光照射下影子呈現得十分清楚透明,顯現出獨具特色的美感,展現出明暗強烈沖擊下的視覺對比沖突。近年來,皮影戲逐漸消失。《大紅燈籠高高掛》再次將皮影戲拉進了人們的生活,使人們對它特殊的藝術效果始終懷有童真和想念,也使得皮影這一傳統元素和現代芭蕾有了交集。
三、燈籠、麻將
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掛》中,還有一個十分特別的中國元素——燈籠。這出劇目將燈籠作為主題,從燈籠群舞開始,也以它為結尾。開場就使用44只大紅燈籠用來凸顯裝飾性,舞蹈演員手里拿著燈籠進行表演,青衣咿咿呀呀的吊嗓中幽怨哀傷的情感凸顯了舞劇的主題內容。舞劇為實現喜聞樂見的目的,日常娛樂的麻將也成為舞臺的道具,老爺和太太們整天沉迷在“麻將舞”中無法自拔,這也是四位主人公爾虞我詐的表現。
四、建筑
這部劇在山西喬家大院進行拍攝,這是一座極具封建特色的建筑群,設計極為精湛,造型獨特,將清代民居的主要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如果按照傳統的稱呼,北面三個大院,自東向西分別是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南面的三個大院分別是東南院、西南院、新院。南北共計六個大院,正好是各個院落的建筑布置。
從高處看,整個喬家大院呈雙結構分布。各院房頂相通,方便護院和巡查。從整個建筑的外部來看,它呈現出一派雍容華貴的景象,反映出典型的北方封建家庭的居住狀態(tài)。整個大院的布局十分規(guī)整,也時有變化,既突出了整體美,又顯示出局部的特點。喬家大院大門坐西向東,為拱形門洞,上有高大的頂樓,頂樓正中懸掛著匾額,上書“福種瑯環(huán)”四個大字。黑漆大門扇上裝有一對椒圖獸街大銅環(huán),并鑲嵌著銅底板對聯一副:“子孫賢,族將大;兄弟睦,家之肥?!笨梢哉f,喬家大院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充分展現清代封建建筑的典型風貌,也體現了匠人的高超技藝。南北六個大院,門窗的風格不同,讓人目不暇接。再從房頂來看,那些形狀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重樣的,能將你想象到的、見過的、沒見過的全都呈現出來……將這么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建筑搬上舞臺與西方的芭蕾相融合,人們在觀賞舞劇的同時又欣賞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民間建筑。舞劇中,芭蕾與中國封建家族的碰撞更有吸引力,使人身臨其境地感受當時封建家族的壓迫。
五、音樂
舞劇的音樂展現了更獨特的一面,它是古典文化的代表。交響組曲在舞劇中得到大面積的應用,但其基本素材仍來源于京劇西皮流水的引子,五個樂章的詞歌都是由女聲合唱表現出來的,樂隊的打擊樂與京劇形成了雜糅的非常規(guī)組合方式。舞劇以戲曲作為開場,呈現出濃郁的歷史文化場景,在密集的鼓聲中,觀眾很快進入了觀看氛圍,對每位太太的心理活動和想法進行了解,走進劇情之中。近年來,我國舞蹈工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積極吸收音樂元素。作曲家陳其鋼使用了大量中國音樂元素的內容,如京劇、民歌和民間打擊樂等,重點突出現代音樂的表現手法,突出劇目的情境,其中摻雜了麻將牌洗牌的聲音、家丁使用亂棍的聲音、二胡和大提琴之間的互動、京戲中的青衣在吊嗓時咿咿呀呀的哀怨婉轉。這些紛亂的素材看似毫無章法,卻都出現在合適的場合,使一個場景自然過渡到下一個場景,這種過渡毫不造作,暢通自然,產生的芭蕾音樂既有滿滿的現代氣息,又洋溢著民族音樂的特點。
六、舞美設計
芭蕾舞臺設計最大的亮點是彩色。旗袍第一次在芭蕾舞臺上呈現出來,其風格獨特、色彩艷麗,象征著思想的開放性。第一幕即將結束時,首次見血成為人們視覺感官最為震撼的印象,導演將一整塊紅綢緞以翻滾的形式蓋在老爺和三姨太的身上,將初夜的情節(jié)擴張到極致。后來,拆散三姨太和小生愛情的行為又以整面白墻去鋪陳,白色和紅色的強烈對比,展現出極強的戲劇表現力。
七、結語
中國民族文化與現代芭蕾沒有本質沖突,二者的結合不會使芭蕾舞失去原有的藝術精髓,還能給該藝術增光添彩,延長其生命力。因此,在選擇舞劇題材時,人們不能因循守舊,應汲取中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創(chuàng)造出具有時代特色的優(yōu)秀作品。同時,人們要了解當今世界藝術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兼收并蓄,大膽創(chuàng)新舞劇藝術形式。只有這樣,人們才能創(chuàng)作出代表時代最強音的優(yōu)秀舞劇作品。
(咸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