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斯特是20世紀英國著名的作家之一,小說《霍華德莊園》是其代表作,他的創(chuàng)作風格展現出現代主義傾向。在《霍華德莊園》這部作品中,福斯特以主人公的婚戀為主要載體,進一步探究“聯結”的可行性,并對文化與文化人在聯結中的處境進行審視,展示出資產階級自由主義、人文主義的社會理想及人文關懷。本文從“聯結”理論的成因入手,詳細介紹福斯特“聯結”理論的載體及相關思考,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和指導。
福斯特作為英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小說家,他經歷過英國社會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改變,還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zhàn),他的作品主要展現西方社會在發(fā)展至一定歷史時期呈現的現實。福斯特處在充滿變革的愛德華時代,工業(yè)革命導致英國由農業(yè)社會邁入工業(yè)社會,并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工業(yè)化及城市化進程中,不同社會階層、城市及農村之間的矛盾日益展現出來。福斯特的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保留傳統(tǒng)小說形式及語言特征,也受到二十世紀多種文學潮流及現代主義的影響。他一共創(chuàng)作出六部小說,這些作品正如《霍華德莊園》扉頁所寫的“只有聯結”,他的作品比較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透過這種關系展示出來的沖突、背離、分歧等,并制定改善人際關系的一味良藥。換句話說,“聯結”觀是福斯特一直追求的理想,并貫穿其整個作品創(chuàng)作中。他所創(chuàng)作的《霍華德莊園》就是以家產繼承及女主人公的婚姻為主要脈絡,揭示處于轉型時期的英國面臨的沖突及矛盾。閱讀《霍華德莊園》,人們可以發(fā)現,福斯特大膽進行創(chuàng)新,運用象征、反諷等創(chuàng)作手法,真正揭示進行“聯結”的必要性,從而引發(fā)多種文化觀念及矛盾之間的“聯結”。
一、福斯特“聯結”理論形成原因
福斯特出生于英國首都倫敦,他出身于一個建筑師家庭,但他的童年非常不幸,在兩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好在姑媽家底殷實,給予他足夠的錢財,使其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這些錢也為他日后的學習和文學創(chuàng)作奠定物質基礎。處在少年期的福斯特在肯特郡唐布里奇學校讀書,但由于家庭因素的影響,他在學校遭受多數學生的欺辱,自此他開始對英國中上層社會產生反感并質疑英國的教育體制。福斯特在1897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求學并加入門徒社,在這個學習環(huán)境中,他不僅受到濃郁學術氛圍的熏陶,也結識了眾多志趣相投的人,這段時期對其未來的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積極的影響。門徒社成員畢業(yè)之后,多數活躍在知識界,并組成布魯斯布里集團,代表這個時期思想界的進步力量。福斯特在劍橋大學和門徒社接觸的人,對其創(chuàng)作的小說作品產生深刻的影響,凡是喜愛閱讀福斯特作品的讀者能看出其對構建良好人際關系做出的一系列努力。
福斯特倡導的“聯結”理論實質上就是一種關于人際交往狀況的建設性構想,他提倡消除不同人之間的種族、性別等差異帶來的文化偏見,他呼吁將理性與激情、物質與精神等聯結起來,使人們發(fā)展成為良性發(fā)育、和諧的人?!痘羧A德莊園》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緊緊圍繞霍華德莊園展開,主要描述了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人們的生活及聯結。作者利用小說的情節(jié),對這個時期社會中的矛盾及問題進行批評,依托聯結進行相應的彌補。此外,這部小說并非單純以情感為主要線索,還描述了家庭內部的矛盾和貨幣利益,揭示資本主義發(fā)展中貧富差距過大產生的不平等現象。《霍華德莊園》這部小說主要描寫三個家庭之間的故事,利用多個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反映出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以及那個時期英國社會存在的問題,如勞苦大眾與富人、上層社會與下層社會之間的矛盾等,并期望依托“聯結”有效化解這種矛盾。這樣才能構建正常、相對健康的人際交往關系,進而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發(fā)展?!奥摻Y”并不是要排斥或者消滅差異,而是應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寬恕差異,盡可能找出人與人共同追求的奮斗目標。
二、福斯特“聯結”觀的載體
“聯結”原本是心理學的概念,就是各種樣本在具體形成中進行的聯結現象。從文學領域分析,聯結則是指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聯系。在《霍華德莊園》中,福斯特主要依托隱匿在人際關系中的婚姻母體對聯結進行闡述,因此,他筆下的婚姻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換句話說,小說中的“婚姻”就是其“聯結”理論的重要載體。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安妮·萊特認為,福斯特在部分小說中描述的婚姻不單單是其表層意義,婚姻赫然成為一種象征性的度量衡。福斯特對于婚姻的理解在《霍華德莊園》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這也是表現“聯結”思想最全面的一部作品?!痘羧A德莊園》描述支離破碎的社會背景下英國中產階級不同的戀愛婚姻場景,即知識分子瑪格麗特·施萊格爾與中產階級倫納德·巴斯特的婚姻,穿插中間的還有亨利大兒子查爾斯、女兒艾維的婚姻家庭現狀,以此展現這個時期英國不同階層的矛盾。因此,這部小說也被稱作一本關乎英國命運的小說。這部小說的主人公瑪格麗特一家人作為愛德華時期典型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他們在父母去世后靠著豐厚的遺產過著寬裕的生活。他們喜歡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崇拜康德等人的哲學觀,向往內心豐富的生活;他們思想自由、積極尋找個人之間的真誠理解及美好的感情。與之產生鮮明對比的是威爾科克斯一家,這家人主要經營橡膠生意,他們精明干練,更講究實質利益,享受著奢華的生活,但思想比較膚淺,缺少同情心及想象力,對于本公司的雇員、仆人及其他弱勢群體抱有蠻橫無理、自私冷漠的態(tài)度。而亨利與瑪格麗特的結合就是文化和商業(yè)婚姻,小說投入市場后,這種結合遭受多數評論家的批評,被認定為不真實的,是對知識分子的背叛。作者則認為,兩人的結合雖然有些突然,卻能真正展現出福斯特創(chuàng)作主題,他并不是在追求不同價值觀和階層之間的沖突,而是在追求寬容和相互溝通的意義。在此基礎上,福斯特也借助瑪格麗特之口,講解實施聯結的必要性。唯有通過聯結,平淡和激情方可得到提升,人與人之間的愛也會展現出更高的層次,不會處于四分五裂之中。在《霍華德莊園》中,作者提出各階級在日常交往中如何創(chuàng)建真誠、友好的關系,并運用象征手法強調如何進行聯結,他期望利用這種聯結有效終結“發(fā)育不良的心”。
三、《霍華德莊園》中“聯結”理論的思考
盡管福斯特認為只有文化和科學才能拯救工業(yè)文明的弊病,但使用文化推動工業(yè)發(fā)展,文化和文化人時常表現過于軟弱,從而陷入相對尷尬的境地。從小說主人公(瑪格麗特)身上,讀者能夠看到作者對于知識分子的審視與批評。因此,福斯特對于小說人物的審視更耐人尋味,展現出他對知識分子的懷疑和自我批評。在這部小說中,施萊格爾們經常參與文化沙龍聚會,這些人在會上說的大都是比較空洞的說辭,導致文化沙龍更像有錢人消磨時光的一種方法,缺少真正意義的行動力。當他們當真試圖有一定作為時,那必然會出現適得其反的效果。善良、有同情心的施萊格爾姐妹對于巴斯特的幫助,卻導致其出現一系列的災禍,包含失業(yè)或者失去生命。巴斯特生前期望借助堅持閱讀、聽音樂會等行為提升自己的品味,擺脫灰暗的生活。但在窮困潦倒之時,他向往的文化并未真正幫上他的忙,這也展示出文化的無能為力。臨死之前,施萊格爾姐妹收藏的書籍轟然倒塌,這具書架倒在巴斯特的身上也頗有諷刺意味。小說創(chuàng)作者將巴斯特的死亡與施萊格爾家人的舊物聯系起來,顯然具有獨特的意義。他的死好像象征著對于他這樣的窮人,最重要的還是錢,只有錢才能拯救他,并非文化生活,筆者所設計的巴斯特的結局涉及這樣的信息,“聯接需要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文化人的生活也要依賴生意人創(chuàng)造所需的財富”。而瑪格麗特最終并未離開亨利,兩人的婚姻得以維持下去,這就是聯結的成功。但分析其原因,瑪格麗特對于他文化帶來的影響,并沒有巴斯特暴死、查爾斯入獄的影響大。人們由此可以提出以下疑問:這是否表明實現聯結需要依托某種暴力挫敗甚至將對方消滅?若真是如此,豈不是與“聯結”的寬容、妥協意愿相背離?如果并非如此,瑪格麗特對于亨利的影響有多大?文化對“聯結”的貢獻有多大?
四、結語
《霍華德莊園》是一部反映資本主義時代英國社會現實的小說,作者福斯特通過不同故事情節(jié)的描述,進一步揭示資本主義社會各階層和不同階級人民之間的關系,展現出資產者的傲慢、驕橫及貨幣主義價值觀,映射出這個時期現實社會的種種矛盾及問題。但這部小說并未直接批判資本主義,福斯特由人本主義角度依托“聯結”思想來展開故事,他認為不同階級、擁有不同思想及價值觀的人,需要創(chuàng)建真誠的關系,他們之間并非對立或者斗爭的。這部作品中,作者以婚姻作為重要載體將各階層和不同價值觀的人聯結起來,利用“聯結”有效彌補社會中的隔閡與沖突。
(江西警察學院)
作者簡介:黃紅(1986-),女,江西高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