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倩 胡 勇 張 莉 唐 雋
皮內痣并發(fā)表皮囊腫一例
張倩倩 胡 勇 張 莉 唐 雋
臨床資料患者,男,18歲。因鼻背部黑褐色斑疹10余年,于2015年2月就診于我院皮膚科?;颊?0余年前鼻背近內眥連線處發(fā)現(xiàn)一黑褐色斑疹,無自覺癥狀,當時未予重視。現(xiàn)患者自覺影響美觀,要求手術治療。既往體健,否認慢性疾病史及藥物過敏史;否認外傷史;否認家族中有類似病史。
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各系統(tǒng)檢查未見明顯異常,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皮膚科檢查:鼻背近內眥連線處可見一約1 cm×1 cm黑褐色斑疹,色澤不均勻,邊界清晰,呈不規(guī)則形,周圍繞以紅暈,部分皮損略高于皮面,觸之無痛(圖1)。
實驗室檢查:血常規(guī)、凝血項以及感免四項未見異常。皮損予以局麻下切除,并行病理檢查示:真皮層內散在痣細胞及大小形態(tài)不一的痣細胞巢,呈團塊狀或條索狀分布,巢內痣細胞形態(tài)及排列均規(guī)整,真皮上部痣細胞巢內可見黑素顆粒沉積。并于真皮內形成囊腫,囊壁由復層鱗狀上皮構成,囊腔內充滿角質物,呈環(huán)形層狀排列(圖2a、2b)。診斷:皮內痣并發(fā)表皮囊腫。
圖1 鼻背近內眥連線處黑褐色斑疹,色澤不均,邊界清晰、不規(guī)則,周圍繞以紅暈圖2 2a:真皮層內散在痣細胞及大小形態(tài)不一的痣細胞巢,呈團塊狀或條索狀分布,巢內痣細胞形態(tài)及排列均規(guī)整,真皮上部痣細胞巢內可見黑素顆粒沉積(HE,×100);2b:真皮內形成囊腫,囊壁由復層鱗狀上皮構成,囊腔內充滿角質物,呈環(huán)形層狀排列(HE,×100)
討論色素痣是由痣細胞組成的良性新生物,可以發(fā)生在不同年齡,一般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往往在青春發(fā)育期明顯增多。多生長在面部及暴露的皮膚。根據(jù)痣細胞分布部位不同,可分為交界痣、皮內痣和混合痣三種。皮內痣損害呈半球狀隆起的丘疹或結節(jié),直徑可達數(shù)毫米至數(shù)厘米,一般不增大。表面光滑或呈乳頭狀,或有蒂,可含有毛發(fā)[1]。表皮囊腫是最常見的皮膚囊腫之一,是由于毛囊皮脂腺單元受到損害所致。此囊腫可發(fā)生于任何部位,生長緩慢。呈圓形、隆起性結節(jié),有彈性,正常皮色,直徑在0.5~5 cm之間,可以移動,無自覺癥狀。常單個或數(shù)個,很少多發(fā)。雖然二者均為常見的皮膚良性腫瘤,但二者并發(fā)者并不多見。
關于皮內痣與表皮囊腫并發(fā)的機制,目前尚無明確解釋。國內僅有數(shù)例報道,國外雖有報道,但對二者的關系尚不明了[2]。國外學者Freecman[2]認為,皮內痣較交界痣、混合痣痣細胞巢多、大且深在,容易壓迫毛囊形成表皮囊腫。與本例患者交談中察覺患者因鼻背黑色斑疹自覺影響美觀,并以長發(fā)遮蓋,常常習慣性搔抓皮損處, 推測可能與患者無意識反復搔抓皮損導致外傷性表皮囊腫有關。色素痣樣皮損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表皮囊腫亦是很多種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之一。單從皮損的外觀,或憑借一定的臨床經(jīng)驗,很難避免誤診,正確診斷必須結合組織病理檢查。
二者均為良性損害,除美容要求外,一般無需治療[1]。國內外有研究,在各種治療方法中仍首選手術切除,并行組織病理學檢查[3]。
[1] 趙辨.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259-1260.
[2] Freecman RG, Knox JM, Houston, et a1. Epidermal Cyst Associated with Pigmemted Nevl[J]. J Areh Dermatol,1962,85(5):590-594.
[3] 鄧軍,黃惠,程金良,等.皮膚色素痣不同治療方法療效分析比較[J].中國美容醫(yī)學,2007,16(8):1094-1096.
解放軍第105醫(yī)院,安徽合肥,230001
唐雋,E-mail: tangjun0212@163.com
(收稿:2016-03-02 修回:2016-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