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樹光,吉林電視臺都市頻道
當前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的表現和問題所在
文/唐樹光,吉林電視臺都市頻道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對于物質與金錢的追求欲望也變得更加強烈,新聞業(yè)中的逐利思想也隨之迅速的蔓延開來,在這種逐利思想的影響下新聞人就開始做出許多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的事情來,這種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的表現給新聞行業(yè)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同時也給社會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帶來巨大的傷害。下面我列舉了一些當前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的表現,同時根據這些表現分析了其所存在的問題,希望能夠給新聞業(yè)的正常發(fā)展帶來一定的啟示。
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表現;問題所在
近些年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人們每天都會自覺與不自覺的接受到很多新聞信息,這其中也充斥了許多虛假新聞報道。虛假新聞報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新聞報道人、撰稿人對于新聞事件的過度渲染,也就是我們經??吹降哪切┏錆M文學色彩的新聞報道,這些新聞報道運用了大量的夸張、渲染手法,目的就是為了增加關注度。另一方面就是這些新聞報道者根本就不知道事情的經過及其真實情況,就憑想象、道聽途說地編造出一些新聞報道。例如2016年初關于東北農村“禮崩樂壞”報道就是記者主觀編造的,其編造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關注度,但造成了相當大的不良影響。
隨著假新聞的不斷出現,有償報道也被相應的曝光出來,所謂有償報道就是新聞報道者向被采訪對象收取物質利益報酬的不正當行為,有償報道對社會的危害極大,有的新聞記者在收取好處之后會刻意掩蓋一些事實真相,有的是一些違法犯罪行為也會被其隱瞞。例如2014年財經媒體21世紀網為了獲取利益在收取高額報酬之后對與其合作的企業(yè)進行虛假包裝宣傳,故意掩蓋一些其存在的問題。同時對不與其合作的企業(yè)進行負面報道,甚至是惡意詆毀。
為了滿足廣大群眾的獵奇心理來增加關注度,一些新聞媒體往往會選擇一些充滿一些帶有歧視、金錢交易、金錢崇拜等充滿腐化媚俗和負能量的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甚至其標題也會很腐化媚俗。由于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市場經濟對人們傳統(tǒng)價值觀的沖擊很大,所以在社會中會蔓延出一種唯金錢至上的金錢崇拜風氣,伴隨著金錢崇拜也就出現了媚俗腐化的思想,所以為了滿足部分群眾的這種內心需求,一些新聞媒體會花費大量的精力來報道這些媚俗腐化的事件。
這一點不難理解,在現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們看新聞或者瀏覽網頁的時候往往不會花費太長的事件來瀏覽新聞內容,往往會被新聞的熱度所吸引,所以一些新聞媒體為了追求關注度,會將一些本沒有太強現實意義的新聞事件進行過度包裝和過度炒作。這都和新聞人急功近利的思想有著直接的關系,他們往往不會關心新聞的事件本身,也更不會關心過分炒作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例如2016年的一則“上海姑娘逃離江西農村”的報道風靡網絡,起初這只是地方論壇的帖文,卻在經過東方今報、華西都市報以及重慶商報等媒體的微博轉載后就變成了一則影響巨大的“新聞”,媒體的過度炒作也是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的主要表現。
可以說我國當前出現的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問題與我國的經濟改革有著直接的關系。在改革開放以前,新聞部門是政府下設的重要機構,也是政府的發(fā)聲部門,在那個統(tǒng)購統(tǒng)銷的計劃經濟年代,新聞部門是依靠政府財政經費支撐運行的,所以新聞部門并不考慮盈虧,但由于經濟的改革,處于上層建筑中的新聞部門也受到了沖擊。最明顯的是報社面臨成本上升和經費減少的經濟危機以及網絡媒體的沖擊,所以近些年很多報社都由于經營不善和激烈的市場競爭而倒閉了。由于國家財政補貼的不斷減少以及市場競爭機制的引入,使得很多新聞人的收入收到了影響,同時也刺激部分媒體人對金錢及其他個人利益的追求。
另一個造成當前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現象的原因是缺乏有效的內部監(jiān)督和制約機制,任何一個部門都要有相應的監(jiān)督和制約機制,更何況對于新聞部門這一容易影響社會的行業(yè)來說更重要了。但由于當前新聞媒體行業(yè)的魚龍混雜,這其中很多報業(yè)、網絡媒體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往往不會對自身報道進行一個嚴格的把關監(jiān)督,有的媒體領導唯利是圖,只要能給自身帶來關注度不會對新聞報道是否符合規(guī)章制度進行監(jiān)督。
近些年我國的新聞業(yè)的發(fā)展非常迅速,尤其是網絡媒體的出現,更是對傳統(tǒng)媒體造成了不小的沖擊,所以市場競爭也就越發(fā)激烈。為了更多獲取信息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新聞爆料,也就使得很多新聞媒體不斷降低準入門檻,這些新從事新聞行業(yè)的人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甚至一些沒有經過專業(yè)學習培訓的人也會加入到新聞行業(yè)中來,這些非新聞專業(yè)的人員甚至連最基本的新聞常識、采訪準則以及新聞職業(yè)道德都不了解,也就使得新聞人的整體素質普遍下滑。另外根據調查,近些年新聞行業(yè)普遍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很多年輕人由于業(yè)務能力不高,缺乏過硬的采訪和報道能力,在采訪中往往會采用一些不恰當的手法。例如前幾年北京某個新聞記者報道“紙饅頭”事件更是凸顯了年輕人急功近利,為了業(yè)績采取不正當的手法,但結果卻是這名記者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新聞事件的關注也變得更加敏銳,尤其是對于一些新鮮事件的關注更加熱烈,所以為了滿足群眾強烈的獵奇心理,部分新聞媒體會可以多報道一些充滿新鮮感、輿論價值高的事件。同時由于生活壓力,很多群眾都會形成一種不平衡的心理,所以這些心理會致使他們對于社會不良風氣會有很強的關注度。同時受拜金思想的影響,人們對于名人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尤其是特別喜歡關注一些名人的隱私,所以為了滿足眾多群眾的獵奇欲、窺探他人隱私的欲望,很多媒體會熱衷于報道名人事件、娛樂八卦事件以及充滿拜金主義的事件。
[1]周穎,徐宗澤,淺析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失范現象的原因及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5(2)
[2]魏恒濤,新聞從業(yè)職業(yè)道德失范現象歸因及對策[J];《管理觀察》,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