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鋒,韓 峰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河北省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長城某SUV座椅防揮鞭傷性能改進
呂寶鋒,韓 峰
(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 河北省汽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北 保定 071000)
針對某SUV座椅鞭打摸底試驗成績較差的情況,通過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明確影響座椅鞭打性能的主要因素有:頭后間隙和頭枕高度。對座椅設計不足之處進行優(yōu)化改進,經試驗驗證座椅改進效果符合預期。
鞭打;C-NCAP;頭后間隙;頭枕高度
汽車被追尾時,被撞的汽車以一定的加速度向前運動,乘員軀干隨座椅向前運動,而頭部由于慣性作用產生滯后,運動的錯位使頸部受到極大的拉伸,隨后頭部像“鞭梢”一樣,被頸部帶動快速甩向前方,這種現象被稱為“揮鞭效應”,由此產生的頸部損傷被稱為“揮鞭傷”(Whiplash Associated Disorders)。2012年C-NCAP評價體系中正式加入了鞭打試驗及評價方法[1],2015年鞭打評價方法進行了升級。
鞭打試驗在2015年版C-NCAP總體得分中所占分值為4分。評分原則依據假人安裝的傳感器測量所受的傷害指數進行,假人測量數據包括2組:一組通過頭部加速度、胸部加速度計算出NIC(頸部傷害指數);另一組為頸部載荷和扭矩,具體評分原則見表1,其中上、下頸部得分取3個指標中最差得分,總分4分。
表1 鞭打試驗總體評分原則
長城某款車座椅初始鞭打成績如表2所示,最終成績1.20分,跟預期目標分值差別較大,不滿足性能要求。主要失分項為NIC、上頸部拉力、上頸部彎矩、下頸部剪切力。
表2 某車型座椅鞭打成績
頸部傷害值NIC是枕骨鉸鏈相對于T1的水平加速度和速度的相對值。
相對加速度
NIC計算過程表明:該指標主要與T1加速度和頭部x方向加速度有關。對摸底試驗NIC計算過程進行推導。其中,Ax-T1代表胸部T1平均加速度,Ax-head代表頭部x方向加速度,A-rel代表相對加速度,Vx-rel代表相對速度。推導過程如圖1、圖2所示。
圖1 加速度曲線
圖2 NIC曲線
圖2 中可看出:NIC在106 ms時達到最大值24.4,超標較多,得0.5分,失1.5分。通過曲線分析NIC構成,可以看出:相對加速度占較大比重,對NIC直接影響較大;此外,根據NIC計算公式,相對速度是由相對加速度積分而來,也受相對加速度間接影響。因此,降低NIC值,必須降低相對加速度。
圖1中,Ax-T1在48 ms左右開始產生并緩慢上升,而Ax-head在105 ms左右產生,遠晚于Ax-T1,并且產生后急劇上升。隨著頭部加速度的急劇上升,相對加速度急劇下降直至轉向,NIC也隨之降低。
上述分析表明,NIC值的大小與頭枕接觸時刻密切相關。頭枕接觸時刻越早,在Ax-T1剛產生時Ax-head隨之產生,可以迅速緩解Ax-T1的增大趨勢,使相對加速度Ax-rel在值不大時,便開始降低直至反向,實現降低NIC正向幅值。因此,在優(yōu)化NIC傷害時,應盡可能提早頭枕接觸時刻,即減小頭后的間隙。
對于假人頭部,在碰撞過程中將存在慣性力、頭枕施加的外力、上頸部施加的約束內力。分別用Fx、Fux、Fix表示假人頭部x方向的所受外力、約束內力、取反慣性力,應用達朗貝爾原理[2],有
所以, 有
同理,分別用Fz、Fuz、Fiz表示假人頭部z方向的所受外力、約束內力、取反慣性力,則有
Ax、Az、Fux、Fuz在試驗過程中可采集得到,依據公式(8)和(9),可計算出試驗過程中假人頭部x和z方向所受到的外力。對于y方向受力,由于后碰撞試驗,其值較低則不予考慮。根據上述原理,對假人頭部受力計算如下:試驗中采集的假人頭部加速度如圖3所示,假人上頸部剪切力及拉力如圖4所示。
圖3 頭部加速度曲線
圖4 上頸部受力曲線
依據公式(7)計算出Fix,公式(8)計算出Fx。Fx、Fux、Fix之間關系如圖5a所示;同理,處理出Fz、Fuz、Fiz之間關系如圖5b所示。
圖5 頭部x向和z向受力曲線
從圖5a看出,假人頭部x方向受力為正,即頭枕對頭部作用力向前,峰值1 170 N左右;圖5b中可看出z方向受力為負,即頭枕對假人頭部作用力向上,600 N左右;頭枕對頭部作用合力為1 315 N左右,方向斜向上。截取假人頭部受力最大時錄像,并將頭枕作用力在圖中標示出來,如圖6所示。Fx與Fux作用效果相同,共同促進頭部沿x方向向前運動,所以,Fx增大將有利于Fux的降低;Fz與Fuz的作用效果相反,Fz作用效果使頭向上運動,Fuz的作用效果是阻止頭部向上運動,所以F z越大,Fuz也越大。因此,要減小上頸部受力,就要增大合力F在x方向分力,減小合力F在z方向分力。合力F和水平面夾角的大小跟頭枕與頭部接觸位置有關,即與頭枕高度有關。頭枕高度越小,頭枕接觸頭部位置越靠頭部上部,合力在x方向分力Fx就越大,z方向分力Fz就越小,上頸部剪切力和拉力都會減小。因此,要減小上頸部剪切力和拉力,就要減小頭枕高度。
圖6 頭部受力示意圖
合力F的作用效果為給上頸部正向彎矩My,彎矩的大小與合力F的大小有關,合力越小,彎矩也小。合力的大小與頭枕碰撞強度有關,頭枕接觸時刻越早,頭枕碰撞強度越低,合力F就越小。因此,優(yōu)化上頸部彎矩My,就要提早頭枕接觸時刻,即減小頭后間隙。
根據前述分析,對該座椅的優(yōu)化方向為減小頭后間隙和頭枕高度,提早頭枕接觸時刻和增高頭枕接觸位置。據此制定優(yōu)化方案如下。
1)靠背骨架增高 座椅調角器以下部分不變,靠背骨架增高50 mm,靠背發(fā)泡也隨之增高。
2)靠背發(fā)泡及頭枕發(fā)泡優(yōu)化 優(yōu)化座椅靠背發(fā)泡形狀,靠背發(fā)泡腰托處內收24 mm,頭枕發(fā)泡形狀重新設計,頭枕更前傾。座椅優(yōu)化前后對比如圖7所示。
圖7 座椅優(yōu)化前后對比
經過上述優(yōu)化后,對座椅進行靜態(tài)測量,頭后間隙由原來的114 mm降低為67 mm,頭枕高度由47 mm降低為0 mm。重新進行動態(tài)試驗,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最終得分3.02分,達到預期整改效果,座椅優(yōu)化成功。
通過對某SUV座椅數據的分析及優(yōu)化過程的闡述,得出如下結論。
1)頭后間隙和頭枕高度是座椅靜態(tài)測量的2個重要參數,直接影響頭枕接觸時刻和頭枕支撐位置。
2)頭后間隙越小越有利于頭枕接觸時刻提前,頭枕高度越小越有利于頭枕支撐位置靠上,均有利于降低頸部傷害值,提高鞭打得分。
表3 優(yōu)化后座椅鞭打成績
3)座椅靠背發(fā)泡及頭枕發(fā)泡會影響頭后間隙及頭枕高度。本文中座椅的優(yōu)化思路和方案為后續(xù)座椅設計和改進提供了參考。
[1]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天津).中國新車評價規(guī)則(C-NCAP)[Z].2009.
[2] 商恩義,張君媛,楊斌,等.正面碰撞試驗中假人頭部及胸部受力分析方法的研究與應用[J].汽車技術,2010(10):18-21.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Seat Whip Wound Protection on a Great Wall SUV
LV Bao-feng, HAN Feng
(R&D Center of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echnical Center of HeBei, Baoding 071000, China)
Based on the situation that a Great Wall SUV model performed badly in seat whipping test, the test data is analyzed, and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identified as the head-seat distance and the pillow height. Then the seat design is improved, and verified to be effective.
whip; C-NCAP; head-seat distance; pillow height
U463.6
A
1003-8639(2017)12-0077-03
2017-02-21
呂寶鋒(1986-),男,山東萊蕪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汽車碰撞安全CAE分析工作。
(編輯 凌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