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美娟
《豐收的畫》是湘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課文用擬人的手法描繪了一幅美麗的豐收圖畫,告訴學生豐收的果實都是農(nóng)民伯伯用汗水澆灌出來的。執(zhí)教《豐收的畫》,筆者就如何處理文本、如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何體現(xiàn)學生主體等問題進行了細心雕琢、反復研磨、精心設計,漸漸地,“豐收的畫”也變得清晰和美麗起來。
一、熟讀品味
書聲瑯瑯是語文課的本真,也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這篇課文的學習,以讀為主,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設計多種朗讀形式,讓學生在入情入境的朗讀中讀出感情,讀出畫面,理解內(nèi)容,達成背誦。
文本的前3個自然段以“口哨”為引子,寫了秋風從田野跑來告訴大家去看豐收的畫。為此,筆者選取一段短小的口哨音頻作為開篇,并伴著音樂聲朗讀。
師:當樹葉慢慢變黃,當瓜果漸漸飄香,秋姑娘拎著裙角悄悄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聽,秋風吹著口哨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播放有伴奏的口哨音頻)。伴著這美妙的口哨聲,請大家把課文的1至3自然段齊讀出來。
精心設計的導語,伴著音樂,如一幅秋天的畫卷就這樣在大家面前慢慢地展開了。
學習第4自然段時,當學生回答出豐收的畫中有高粱、稻穗、棉花、葡萄時,我進行了第一次引讀:
師:高粱———
生:舉著一面面小紅旗。
師:稻穗———
生:泛起金黃的波浪。
師:棉花———
生:吐出朵朵白云。
師:葡萄———
生:像串串紫色的瑪瑙。
當學生理解了“五彩”一詞后,我進行了第二次引讀:
師:呀!眼前是一幅五彩的圖畫———
生:高粱舉著一面面小紅旗,稻穗泛起金黃的波浪,棉花吐出朵朵白云,葡萄像串串紫色的瑪瑙……
師:呀!眼前是一幅美麗的圖畫———
生:高粱舉著一面面小紅旗,稻穗泛起金黃的波浪,棉花吐出朵朵白云,葡萄像串串紫色的瑪瑙……
為了引導學生背誦,我設計了填空式朗讀:呀!眼前是一幅五彩的圖畫。高粱舉著(),稻穗泛起(),棉花吐出(),葡萄像串串()……多美?。?/p>
學習第5自然段時,采用了一問一答的方式朗讀,將“豐收的畫是用勞動換來的”道理在讀中得到感悟。
師:這么美的豐收畫是彩霞姑娘的花籃里撒下來的嗎?
生:不是,是農(nóng)民伯伯的汗水澆灌出來的。
師:這么美的豐收畫是太陽公公的神筆畫出來的嗎?
生:不是,是農(nóng)民伯伯的汗水澆灌出來的。
(再分男女生對讀)
二、咬文嚼字
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語言是語文課的存在之家。語文教學應聚焦到語言文字上來,始終把學生的感受與思維的觸角引向詞語、句子、段落。教學中,我緊扣文字“密碼”,開展文本研讀。
學習第4自然段時,我抓住“高粱舉著一面面小紅旗,稻穗泛起金黃的波浪,棉花吐出朵朵白云,葡萄像串串紫色的瑪瑙……”一句多次品味。首先讓學生找出豐收的畫中有哪些事物,用線畫記,再找出寫顏色的詞語,用筆圈出,并提問:句子里有紅有金黃有白有紫,所以這段開頭說這是一幅______(生答:五彩)的圖畫。你能將“五彩”換成別的什么詞嗎?接著帶領學生體會“舉”“泛”“吐”等字的精妙。為此,我設計對比閱讀,讓學生領悟表達的技巧。
出示句子:高粱舉著一面面小紅旗。
師:你覺得這句哪個詞用得好?并說出原因。
生:“一面面”用得好,這樣寫出了有很多高粱。
生:“舉”用得好,因為把高粱當作人來寫了,擬人手法讓句子更生動。
生:“小紅旗”用得好,因為寫出了高粱的樣子像紅旗,很形象。
這里,我預設的答案是“舉”,但第一個學生就回答說“我覺得‘一面面用得好”,我當時愣了一下,心想:怎么繼續(xù)下去?轉念一想,教材是個例子,文本處處皆資源,我就問了“為什么你覺得這個詞用得好”,學生回答,因為這個詞寫出了高粱很多,答案出乎意料地好。于是我順勢問“如果花兒很多,我們可以怎么說?”學生回答“一朵朵花兒”。就在這樣的語言熏陶中,學生積累了詞語,也懂得了詞語運用的“秘密”。
為了讓學生體會看到豐收的畫時驚喜的心情,我讓學生找語氣詞“呀”和后面的感嘆號,然后設問:你覺得這句應該怎么讀?你能試著讀一讀嗎?指名學生讀后,讓學生評價“他讀出了怎樣的感情?你能帶著這種感情讀一讀嗎?”通過朗讀、評價,學生知道語氣詞和感嘆號的表達作用。這種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得來的知識要比教師直接告知效果更好。同樣的,讓學生理解豐收的畫中不止有高粱、稻穗、棉花、葡萄,還有別的果實時,也是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省略號中的“機密”,從而自己獲得知識。
(作者單位:郴州市湘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