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靜
近日,為了能競選進入家委會,上海浦東某外國語小學的幾位家長紛紛曬出“神履歷”“神學歷”,競選家委會變成一場“名利秀”。學校家委會功能出現(xiàn)異化,變了味,走了樣,這背后折射了什么?怎樣讓家委會真正發(fā)揮積極作用?家委會如何“有位”又“有為”?
家委會競聘“變味”了
“博士期間曾擔任上海師范大學校研究生會主席”“目前在知名外企做HRD,就是整個公司的大管家”“研究生畢業(yè)于美國哈佛大學”……前段時間,在上海一所小學的家長群里,家長們競選家委會時亮出的“宣言”在網(wǎng)上引發(fā)熱議。這些家長還被網(wǎng)友冠以“戲精”稱號。
其實,“家長群里的戲精”“媽媽群里的江湖”隔段時間就被輿論揪出來抨擊一番。家住長沙市開福區(qū)的一位劉姓家長表示,他兒子所在小學的班級家委會競選雖沒有這么夸張,但確實有家長將之視為“秀優(yōu)越”的平臺。
曾在某公立幼兒園擔任大班家委會主任的陳女士認為,有人將班委會冠以“江湖”之稱不無道理,這其中避免不了各種明爭暗斗。班級內部可能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甚至連選什么顏色的班服都要爭論半天;班級之間,尤其在學校舉行大型競賽活動時,更是關乎各家委會之間的資源比拼和創(chuàng)意比拼。
“去年,兒子所在幼兒園舉行親子運動會,需要家委會參與籌備,考慮到已是大班的小朋友,運動會所需要的道具都由小朋友自己和父母制作,出場的服裝也沒有特別準備,大家統(tǒng)一穿幼兒園園服……”陳女士告訴記者,誰知到了親子運動會那天,有的班級不但統(tǒng)一了親子服,還請來專業(yè)的啦啦隊員,連加油的道具都是統(tǒng)一的。親子運動會一結束,一位家長埋怨家委會沒有精心準備:“不就是幾個錢嗎?我們都出得起,弄得我們班的家長多無能似的……”
在選擇誰是家委會成員的問題上,不少家長有一個重要的考量標準是“你有什么資源?可以為孩子提供什么服務?”例如,班上有家委會成員在醫(yī)院工作,班上孩子就可以開展參觀醫(yī)院標本室等開拓視野的活動。
事實上,家委會競選成為“名利秀”并非個案,甚至還有家委會成員成了“第二任課老師”“助教”或“實習老師”。教育專家熊丙奇認為,當前學校的家委會大致可分為四類:“擺設家委會”“工具家委會”“變相聯(lián)誼會”以及真正由民主選舉產(chǎn)生的家委會。“但目前中小學家委會中,前三者占了大多數(shù)?!毙鼙嬲f。
家委會“異化”折射教育焦慮
“家長活躍,孩子才能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嗎?”在記者的走訪調查中,不少家長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有明顯分歧。但對這個問題給出肯定答案的家長大多沒有家委會服務經(jīng)歷。
有趣的是,記者將“家委會在你們心中是干什么的?”這一問題拋給孩子們時,得到的回答卻簡單得多:“家委會的叔叔阿姨,就是幫我們搬東西的”“開運動會時,他們給我們送水”“六一兒童節(jié)時,他們還幫我們化妝”……在孩子心目中,家委會的家長大多扮演“幫助者”的角色。
“其實,只有真正參與家委會的工作,你才會發(fā)現(xiàn),家長活躍的程度和孩子受到的關注并不成正比。但是一些家長對班級活動的熱心程度倒是會影響孩子在班級活動中的表現(xiàn)?!痹缆磪^(qū)譚明君名班主任工作室首席名師譚明君說,很多家長在不了解家委會職責的情況下,有可能會有“家長越活躍,孩子才能受到老師更多關注”這樣的主觀推斷,事實上這是一個“偽命題”。班主任在選擇家委會成員上不會以“誰的資源更好”或是“誰的學歷最高”等作為標準,而是會選那些“熱心教育、有溝通能力,也有精力”的家長。
“家委會異化的背后是家長對孩子升學的焦慮?!比A中師范大學教授范先佐認為,家長們拼命擠進家委會就是為了讓老師能夠對自己的孩子高看一眼,多些關照,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說到底,許多人的初衷是想為了孩子好,但家委會這活,若光考慮自己,沒有一顆愿意付出的心,那也干不長久?!睆呐畠鹤x幼兒園到小學,干了快9年家委會主任的丁先生如是說。
當前,家長在育兒、教育等問題上的擔憂逐漸成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2016年,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聯(lián)合北京師范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發(fā)布的《2016年度中國親子教育現(xiàn)狀調查報告》顯示,87%左右的家長承認自己有過焦慮情緒,其中近20%有中度焦慮,近7%有嚴重焦慮。
教育界人士認為,家委會的異化是不正常家校關系的體現(xiàn)。這源于兩個極端,一方面是家校之間缺乏互動,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生活漠不關心;另一方面則是家長過度關心。而過度關心的體現(xiàn)就是“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亂做”,家委會要么成為“擺設會”,要么成為“打雜會”“收費會”。
讓家委會發(fā)揮積極作用
其實,家委會并不神秘。早在2012年,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指出,有條件的公辦和民辦中小學和幼兒園都應建立家長委員會。學校組織家長,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著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在自愿的基礎上,選舉出能代表全體家長意愿的、由在校學生家長組成的家長委員會。
“家委會不過是學生家長協(xié)助老師開展各項工作、參與協(xié)調事務的小機構,不代表某一個人,而是代表其他家長,更代表班上所有孩子的利益?!弊T明君說,從本質上看,進入了家委會就意味著家長自愿承擔更多的義務,為孩子們服務。
隨著老百姓對教育的重視,不僅僅是家委會,越來越多的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郴州資興市一完小為例,該校除了家委會這樣的常規(guī)機構外,還成立了家長志愿者協(xié)會。該校已有近2000名家長報名參加,其中經(jīng)常到校進行公益服務的達400人。在這里,有的人當起了臨時爸媽,與留守兒童共度快樂時光;有的人當起了臨時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攻克難題;有的人則為貧困生送去一份份愛心禮物……
資興市一完小校長宋孝偉說,這些家長志愿者來自各行各業(yè),學校并沒有特別挑選,其中有不少是全職媽媽,也有個體商戶、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等等。“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這些家長都是熱心教育事業(yè)的。”宋孝偉認為,學校成立的家長志愿者協(xié)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家委會的延伸。
家委會如何“有位”又“有為”呢?毋庸諱言,家委會的設立,就是想彌補以往在學生教育問題上家校之間信息不對稱以及教育責任缺位等問題,進而打通家校之間的壁壘。不少教育專家認為,家委會應當是學校的幫手,孩子的助手,家校溝通的橋梁。要解決家委會的尷尬處境,首先就要明確家委會的職責和功能,例如在學校選拔老師和進行課程設置時,可以納入家委會參與評估。其次,家委會內部成員之間也要達成共識,選出那些懂教育的人來擔當此任。再者,對于教育主管部門,要通過調研明確家委會和學校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劃分,比如規(guī)定家委會可以參加學校教育計劃的制訂和意見征詢等,讓家委會和學校之間有明確的合作模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