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摘 要】美術教學是培養(yǎng)中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本文首先對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主要特征進行闡述,并對美術教學中對學生藝術素養(yǎng)形成能夠造成影響的因素進行分析,之后結合實例,提出幾點能夠在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主要方法。
【關鍵詞】美術教學;藝術素養(yǎng);比較式教學
就高中及以上年級的美術教學來看,在發(fā)展過程中,其教學目的正在朝著更為明確的方向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對學生審美情操進行陶冶,需要讓學生美術素養(yǎng)得到提升,且教育機制在不斷改善過程中,師資配置資源已經得到了不斷優(yōu)化,在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上具有較好的外部條件。
一、學生藝術素養(yǎng)主要特征
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主要特征包含了多個方面:(1)審美感官的健全。學生需要具有善于發(fā)現美和觀察美的眼睛,需要對事物美進行清晰辨別。(2)具有審美心境和意境。藝術素養(yǎng)需要審美意識具有特定心境與意境,如馬克思就曾說過,賣礦物的商人看不到礦物的特征。(3)具有一定藝術理論基礎,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和相關的理論知識。在美術教學中,對學生藝術素養(yǎng)形成造成影響的因素可分為兩個方面,首先,美術教師的個人素養(yǎng)以及講課的藝術因素會對學生藝術素養(yǎng)形成造成影響,在教學任務的完成過程中,教師的行為表現和言語表達都會對學生造成直接影響;其次,教學資源會對學生藝術素養(yǎng)形成造成影響,教學資源決定了教學質量,美術教學具有作品可視性和直觀性,教學資源占有重要地位[1]。
二、利用美術教學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
(一)利用比較式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
在高中以上高年級的美術教學課堂中,對于比較式教學法的運用已經相對成熟,通過多種不同類型美術作品的分析比較,可以讓學生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調動,讓學生的觀察能力與辨別能力得到增強,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在運用此種教學方法時,教師需要將教學結構與課本內容進行緊密結合,針對模塊之間的對比來分析教學中的難點內容與重點內容。以我國錦州師范大學美術系為例,在教學過程中該學校針對學生具有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實際情況,在培養(yǎng)全面美術人才的目標下,采用了多媒體與繪畫師范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對西洋畫表現方法與中國畫表現方法更為了解,讓學生對東、西方美術的認知水平得到提升,如在理論學習中,就讓學生通過畫作了解東西方的民俗、政治、歷史、文學、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識,在某堂課中,就對徐悲鴻的《田橫五百士》與達芬奇《最后的晚餐》進行了對比講解,同時,還在課堂任務的布置中,融合了詩歌元素和音樂元素,如以《清明》一詩中的“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句創(chuàng)作繪畫,這種借助詩歌及音樂的命題任務,可以讓學生創(chuàng)作力和形象思維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利用探究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
探究教學思想是一種新型的教學理念,它可以對傳統(tǒng)學習中學生的被動學習地位進行積極轉變。高中及以上年級的學生在基礎文化理論知識上已經基本具備,而邏輯思維能力也相對較高,對此,教師可以將一些問題設置在教學當中,讓學生利用自身經驗來完成推理及判斷,對新的知識進行探究。這種教學理念讓學生學習性質得到了創(chuàng)新與開拓,讓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培養(yǎng),進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養(yǎng)的目的。
以我國河北省某高中為例,在教學《走進意象藝術》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了QQ表情圖片與明星微笑圖片,讓學生進行對比,并對《蒙娜麗莎》這幅畫的原畫和網絡重組中的搞笑版本進行對比,對學生進行提問:“同學們,你們認為哪一幅作品是最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安排同學依照當前作為進行分組討論,之后對意象藝術進行引出,此過程大約持續(xù)5分鐘。之后,教師會引導學生開展互助探究活動,利用較為夸張的充足圖片來引導學生清楚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自主完成多項任務:(1)理解意象藝術的概念;(2)清楚藝術家的主觀精神世界內容;(3)自身對意象藝術的理解;(4)分析美術作品中形象怪異的原因。在該校教學中,分組情況為4人一組,此過程將持續(xù)大約30分鐘的時間。然后,需要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討論成果,在展示結束之后,其他小組的成員可以提出自身的反對意見和質疑,且教師會對學生問題進行解決。接著,教師對學生提出“你認為意象藝術是否真實”、“這種藝術是否和常見藝術作品比較起來更具表現力”等問題,讓學生的思想更為深層化。最后,教師會進行總結,即藝術家心理的“真實”和意象藝術的真實是相符的,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會更為典型且集中,很多作品都超越了人們對實際事物的認識,并留出作業(yè),結合梵高《星月夜》作品來探討意象藝術在表現藝術家審美意識、情感的方法[2]。
運用這種方法時,需要讓學生進行課堂預習,這樣也就起到了開闊學生視野的作用,通過這種方法,對多種美術作品差異性進行理解和分析,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自身美術鑒賞水平予以提升,且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可以對自身學習成果進行及時檢驗,讓學習到的知識可以得到良好的應用,通過鼓勵學生對身邊藝術形象進行體驗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得到加深,進而形成較高的藝術素養(yǎng)。
(三)結合我國傳統(tǒng)藝術和民間藝術
在美術教學中,結合我國傳統(tǒng)藝術和民間藝術,是高中及以上美術教學資源開發(fā)的表現之一,同時,也可以讓高中及以上年級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得以形成,讓學生對我國民間藝術和傳統(tǒng)藝術中蘊含的哲理進行吸收。如在我國河北省某高中,就融合《中國民間美術》這一課,引入了內丘紙馬的相關內容,運用啟發(fā)法、談論法和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對內丘紙馬進行欣賞,讓紙馬藝術特征得到更好的領悟。同時,在訓練課之中,還讓學生嘗試繪畫紙馬,深切體會紙馬語言美感和造型美感,讓學生深刻了解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魅力,進而形成自身藝術素養(yǎng)。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比較式教學模式、探究教學模式與結合我國傳統(tǒng)藝術、民間藝術的方法可以讓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在美術教學中得以有效形成,讓學生的視覺讀寫能力、視覺審美能力以及視覺表達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促進學生實現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盧克斌.高職美術教學中學生藝術素養(yǎng)形成研究[J].美與時代(中),2017,06:83-84.
[2]陳淼.論當代藝術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影響與價值[J].藝術教育,2017,13:250-2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