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實踐是道德與法治學科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要打破課內(nèi)學習與課外學習的界限,積極組織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在社會參與中獲得體驗、接受教育。在組織小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時,要做到因地制宜,依據(jù)社區(qū)所具有的社會資源設計實踐活動;要各展其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個性特長,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相互學習;要形成合力,在學校、家庭、社會的相互配合中發(fā)揮德育課的最大教育價值。
【關鍵詞】社會實踐;體驗感悟;德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5-0058-02
【作者簡介】顧潤生,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南京,210009)政治教研員,教授級高級教師,江蘇省政治特級教師。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教學建議部分提出:“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jīng)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痹趯嶋H教學中,教師往往習慣于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對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則存在諸多困惑。
問題1:為什么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之所以要積極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由課程自身的性質(zhì)決定的。關于課程性質(zhì),課標把品德課程定性為:以兒童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兒童良好品德形成為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由此可見,與其他學科相比,道德與法治學科屬于德育學科,發(fā)揮著重要的德育功能。
在學習方式上,非德育學科可以通過教師講解、學生練習達成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標。而德育學科,既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德育知識,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促進學生品德的提升。然而,品德提升并不是僅僅通過講解和練習就能實現(xiàn)的,如教師告訴學生要樂于助人,學生即使知道了、記住了、會背了,并不意味著學生的品德就得到提升了。因此,品德學科應該采取有別于其他學科的學習方式,其“以兒童生活為基礎”的課程性質(zhì)為教學提供了指南。品德學科教學不能脫離兒童的生活,兒童的生活不僅僅指兒童的課堂生活,還應該包括兒童的家庭生活、集體生活和社會生活,品德學科教學應該將兒童的這些生活納入視野,讓兒童在生活中獲得體驗,接受教育。
傳統(tǒng)的德育課習慣于將學生關在教室里,在一個與外界相對隔絕的環(huán)境里開展教學,這樣做或許有助于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更多的知識,但這種坐而論道的學習方式在實現(xiàn)由知到行,由道德知識到道德行為的轉(zhuǎn)化方面卻存在著固有的弊端:學生更多的是獲得知識,而不能學以致用,存在“知行脫節(jié)”問題。陶行知先生認為:品德教育有知行統(tǒng)一的特點,傳授道德知識為第一步,而更為重要的是把道德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應當運用“教學做”原理,圍繞著“事怎樣做”這個中心進行品德教育,引導學生在實踐中修養(yǎng)品德。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師要打破課內(nèi)與課外的界限,在立足課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同時,運用“教學做”原理,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走出課堂、直接參與社會實踐,引導和幫助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與感悟,在獲得情感體驗的同時,深化思想認識,提高道德踐行能力。
問題2:如何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實踐?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可以結(jié)合學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調(diào)查校園欺凌問題、為社區(qū)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參觀博物館、宣傳環(huán)境保護等。
【案例】“防止高空墜物”實踐活動
活動準備:(1)通過網(wǎng)絡收集因高空墜物帶來傷害的案例,認識高空墜物的危害。(2)收集關于高空墜物傷害賠償?shù)挠嘘P法律法規(guī)。
活動過程:(1)法規(guī)我知曉:向自己的家庭成員匯報自己收集的因高空墜物帶來傷害的案例,讓家人了解關于高空墜物傷害賠償?shù)挠嘘P法律法規(guī)。(2)全家齊行動:讓家人明白,生活中居民有積極履行對于建筑物及相關物品的保管、維修和檢查的義務。全家一起行動,對自家建筑物及相關物品進行檢查,如晾衣架是否結(jié)實、花盆放置是否安全……發(fā)現(xiàn)安全隱患及時排除。(3)社區(qū)總動員:走進居委會,向居委會工作人員介紹相關案例和法律法規(guī),在他們的配合和幫助下,動員社區(qū)居民自覺主動維護自家建筑物及相關物品,積極維護社區(qū)公共安全。
該案例將學法與用法有機結(jié)合起來,學生不僅學到了相關法律知識,也學會了如何依法履行義務、關愛他人、承擔社會責任等。這種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不是靠“告訴”和“要求”,而是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這種道德素養(yǎng)和法治意識的形成來得堅實、穩(wěn)固,對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更有價值。下面,筆者結(jié)合該案例說明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應注意的事項。
1.因地制宜。
學生開展什么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是由教師根據(jù)教學的需要而設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是依據(jù)課標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編寫的,在小學六年中,學生開展哪些社會實踐活動,應結(jié)合“課標”和“大綱”的要求進行系統(tǒng)設計,而不能是教師隨意而為,這樣才能保證學習活動的系統(tǒng)性。如上述案例中的社會實踐活動就是依據(jù)“大綱”中的“進一步樹立規(guī)則意識,遵守公共生活規(guī)則”這一內(nèi)容而設計的。社會實踐活動的設計既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需要,又要結(jié)合地方實際情況。教師在設計社會實踐活動時要有資源意識,考慮所在社區(qū)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通過教學設計將社會資源轉(zhuǎn)化為課程資源。如上述案例中的社會實踐活動只能在城市學校開展,而在農(nóng)村學校則應結(jié)合農(nóng)村實際,可設計如“反對焚燒秸稈”“不要在馬路上曬糧食”之類的活動。
2.各展其能。
在課堂上,學生的個性雖然也能有所展現(xiàn),但不是很明顯。而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個性則能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如在上述案例中,善于組織管理的學生可以做小組長,善于使用網(wǎng)絡的學生可以讓其搜集法律法規(guī),善于表達的學生可以到社區(qū)做宣傳……在分配實踐活動任務時,教師要在學生自我選擇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的個性特長進行適當?shù)卣{(diào)整,使每位學生都能發(fā)揮其長處,高效高質(zhì)地完成實踐活動的任務,深入充分地挖掘社會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在實踐過程中,學生之間是互教互學、互愛互助、互相交流情感的過程,充分發(fā)揮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長,既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又可以為其他學生提供學習的機會。
3.形成合力。
在教室里“坐而論道”,主要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涉及的主體比較少,活動過程也比較容易控制。而當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時,涉及的主體則要多得多,學習過程也會復雜得多。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之間形成教育合力,就成了社會實踐發(fā)揮教育作用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兩種途徑形成合力,一方面,說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意圖,在學生開展問卷調(diào)查、現(xiàn)場采訪、社區(qū)宣傳等活動時,教師可以打印一段類似介紹信一樣的文字給受訪者,或者引導學生學會自我介紹,說明學校組織該活動的意圖,從而讓社會人士能夠理解、支持、配合學校的教育活動;另一方面,開展多元評價,讓學生自己、同伴、家長、社會人士參與對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評價,監(jiān)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從而激勵學生積極主動、認真負責地參與活動,并在活動中學會與同伴合作,學會與父母及社會人士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