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亞
《戰(zhàn)狼2》是2017年中國電影的一個奇跡——總票房近57億,登上了中國電影票房史第一的寶座。電影講述特種兵冷鋒因沖動入獄,女友龍小云在出任務時失蹤,現(xiàn)場只留下一顆特殊的子彈。冷鋒出獄后來到非洲,四處尋找與這顆子彈有關(guān)的線索。他所在的國家忽然發(fā)生了武裝叛亂,冷鋒憑著自己特種兵的身手,帶領同胞和非洲的小伙伴逃出槍林彈雨,到達了中國大使館的安全區(qū)。此時大使面臨一個難題:還有一批中國人未能撤出,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去幫助撤離。冷鋒站出來接下了這個任務……電影取得票房奇跡后,有很多文章分析這個奇跡誕生的原因。有的認為電影迎合了民眾高漲的愛國情懷;有的認為電影制作較為精良,戰(zhàn)爭和打斗場面十分精彩。也有人百思不得其解:雖然這部電影有一些優(yōu)點,但之前也不是沒有具備類似優(yōu)點的電影,為什么偏偏就是它贏得了大眾的歡心呢?筆者認為,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部電影的確有能抓住觀眾的精彩之處,下面就為大家分析一下吧!
Real Story
電影開篇是冷鋒等幾位軍人送戰(zhàn)友骨灰回家,卻發(fā)現(xiàn)烈士遺屬遭到了地方惡勢力的迫害。這個開篇十分有力地調(diào)動起了觀眾的情緒: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悲痛、孤兒寡母的可憐、戰(zhàn)友的兄弟情誼……這些都與此時的反派——地方惡勢力的霸道猖狂形成鮮明的對比。冷鋒囿于紀律,面對惡勢力的威脅不能動手,觀眾就感到義憤填膺、滿腔怒火;當他斷然出手,觀眾就會感同身受,仿佛擊倒邪惡的人是自己,格外痛快。電影設置的情感對立——痛惜老弱婦孺,痛恨霸道惡勢力,讓共感在瞬間發(fā)生。普通人在生活中,未必會遇上矛盾沖突如此激烈的場景,但總有些看不慣的不平事,因此電影中冷鋒的“魯莽”行動,讓觀眾積蓄的情緒一下子發(fā)泄出來,有一種痛快的感覺。
在生活中,我們也會在情緒沖動的狀態(tài)下說出不合時宜的話或者做出不理智的事,此時大腦被情緒蒙蔽,難以調(diào)動其他資源解決問題,只想發(fā)泄情緒,不顧及后果。電影中的冷鋒為自己的沖動付出了代價,電影外的觀眾既通過共感獲得了肆意沖動的快感,又不需要承擔沖動的代價,而且理解他沖動的原因,在情感上與主角共鳴。這樣的電影開篇贏得了觀眾的注意力,并且在觀眾心中樹立起了一個富有同情心、嫉惡如仇、身手不凡的主角形象。
電影接下來有很多激烈的打斗情節(jié),這些場景設計精巧,在感官上繼續(xù)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如冷鋒與海盜的戰(zhàn)斗:一對多,長時間的水下戰(zhàn)斗,用簡單的工具巧妙地克敵制勝。它打破了傳統(tǒng)主旋律影片的套路,讓人有新奇的感受。電影也沒有浪費3D拍攝效果,適時向觀眾飛來的子彈、迫擊炮彈,在心理上給人很大的沖擊。我們的視覺會欺騙我們的大腦,使得并非真實的3D效果引起類似真實的感受。當面臨可能有危險的情景時,大腦會自動進入緊張狀態(tài),人體分泌腎上腺素、甲狀腺激素等應對。因此,雖然我們理智上知道自己身處安全的環(huán)境,看到的是電影效果,但仍然會心理緊張。大腦的這些反應會帶來愉悅感,這也是人類追求刺激的原因。
除了刺激外,電影還準備了“痛苦”的情感體驗。冷鋒失去龍小云,表現(xiàn)出強烈的喪失感。有親密關(guān)系的人習慣了生活中彼此的存在,一旦失去對方,這種喪失感是很難讓人接受的。從心理學角度上講,做完未竟之事、偶爾的隔空對話能夠幫助人平復喪失感。觀眾跟隨著冷鋒的視角,體會他過去與龍小云的幸福,感受他綿延不絕的悲傷,最終因報仇而得到宣泄和平復。這樣的鏡頭不多,卻很能調(diào)動觀眾情緒。
還有一些電影情節(jié),則稍微拷問了一下“人性”。比如當救援飛機只讓中國工人上時,工廠發(fā)生騷亂;在冷鋒意外感染的病毒發(fā)作后,人們十分驚恐,將矛頭指向這個來救他們的英雄。這些情節(jié)表現(xiàn)了人性的自私、無情,顯得人情淡薄。但如果我們身處其中呢?你是否能做出更好的反應?當群體內(nèi)出現(xiàn)問題時,黨同伐異是最常見的做法。黨同,是以信任為基礎,組成群體,提高個人的安全感;伐異,是清除異己以解決問題的策略。當問題出現(xiàn),原因尚不明朗時,人們總偏向于將矛盾指向異己。比如考試成績不好,就說題目太難、老師沒講過,很少有人會說自己不夠努力或太笨。這些情節(jié)讓觀眾在不斷接受刺激的同時,還受到些許震動,不至于因過多單純的刺激而厭煩。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還穿插滑稽情節(jié),時不時引發(fā)觀眾笑聲。比如當狡猾的華裔客商故意克扣貨款時,黑人小孩偷他東西。生活中我們對偷竊嗤之以鼻,在電影里卻會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這與其說是偷東西,不如說是換種形式找回公平感。因為收拾不了奸商,憋了一口氣,最終便用這樣的小邪惡來發(fā)泄,以解決內(nèi)心的沖突。在“大惡”面前,小惡就顯得十分的滑稽有趣。這是幽默的技巧,更是處理情緒的法寶。
電影最后的情感高潮,是冷鋒一方受到反派的肆意屠殺,而沒有開火命令,不能動用國家武力,觀眾只能眼睜睜看著,隱忍、壓抑;當終于下達開火的命令時,導彈沖天,之前隱忍壓抑的情緒在那一刻得到釋放。這樣的暢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體驗,比如期末考試最后一場結(jié)束時沖出考場的歡快。這種愉悅體驗不是來自做這件事的后果,而是壓抑很久的情緒終于找到了釋放的突破口,猶如滾滾江水一瀉千里。
縱觀全片,影片就像蓄水一樣,蓄積起大大小小的情緒,然后在合適的節(jié)點進行開閘放水式的宣泄,引導觀眾的情緒起伏,再加上真摯樸素的愛國表達,激發(fā)了觀眾長久壓抑的愛國情懷。天時地利
人和,
取得
這樣
的票房
奇跡也
就不奇
怪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