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桑
劉麗朵的書寫源于幽深莫測的“情”,情到深處,文字就令人歡愉,令人唏噓,令人蠢蠢欲動,令人凄然淚下。這本《深情史》是一本讓人在靈魂深處顫栗的書,里面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情與欲——輕而易舉的愛和進退維谷的恨,轉(zhuǎn)瞬即逝的歡愉和綿長無盡的思念,殘忍的憂傷和天真的愚蠢,突然的相遇和決絕的離開。最為絢爛的是,劉麗朵在漫長的漢語古典傳統(tǒng)中汲取了營養(yǎng),書中大多數(shù)故事來源于漢語傳統(tǒng)典籍,經(jīng)過她妙手生花的翻譯和改寫,變形為無數(shù)深情動人的故事,每一種敘述都充盈著印刻了時間痕跡的愛。劉麗朵的書寫通過與傳統(tǒng)的競爭而加入了傳統(tǒng)的序列。這一加入的姿態(tài)正是當代漢語寫作所缺失的維度,而劉麗朵的才華和勇氣證明她有能力療救當代漢語的貧乏。
情事在劉麗朵筆下被稱為“人生必做的功課”(《餅師》),當然,更重要的是,在她的書寫中,這是一門想象力的功課,古代筆記小說的故事經(jīng)她變形、易容而搖曳多姿,人物在生動的細節(jié)中更加觸及了幽深的存在,情欲、愛戀、嫉妒得以更為豐滿地展開。比如《餅師》,將唐人孟棨的《本事詩》中一百多字的一節(jié)短文擴容成了一個短篇小說,結(jié)尾的一段描寫,將小青(名字是劉麗朵創(chuàng)造的)的愛與恨傳達得淋漓盡致:“他還是那樣干凈整潔,穿著布做的衣服,臉龐兒勻整。他也看到了小青,與她四目相對。兩行眼淚從小青臉上快速滑落下來,接著有更多眼淚,收也收不住。她想問他最近好嗎,是否又娶了新的人。他大概一定娶了新的人了,那新的人,替她享受著在他身邊的幸福,接受他殷勤誠懇的愛情,日日夜夜,每時每刻。想到這個,她莫名恨他,盡管從前他們商量過,就是不看在千兩黃金和一處宅院面上,他倆也無論如何不敢得罪寧王。但是他怎么可以在她離開之后,氣色如此之好,還吃得有些胖了呢?小青這樣想著的時候,寧王已經(jīng)喊了所有的文士,層層站立在她面前,觀瞻她臉上的淚水?!边@里一再出現(xiàn)的“淚水”以及淚水中嫉妒的想象無疑是小說力量的結(jié)晶,讓我們“遠離(道德類的)評判,走向親近、同感、憐憫與共通”(詹姆斯·伍德:《最接近生活的事物》)。而《本事詩》的原文才短短兩句:“其妻注視,雙淚垂頰,若不勝情。時王座客十余人,皆當時文士,無不異?!北M管原文讓妻子與餅師的相見發(fā)生在“座客”的圍觀之中,然而劉麗朵突出了文士們的“層層站立”、“觀瞻她臉上的淚水”,讓女主人公的悲劇性在被觀看中達到了高潮,召喚出每一位讀者內(nèi)心的憐憫。作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情”在《餅師》故事里的小青那漣漣淚水中得以揭示,而淚水的被觀看則增加了小說的殘忍。目光不時地出現(xiàn)在劉麗朵的故事中,大概是要傳達“情”對于相遇、相見的渴念,盡管這一渴念往往落空。于是,她的故事總是攜帶著一種失落感。
其實,劉麗朵的這本小說集應該叫作翻譯集,她是將古典的故事“翻譯”/“轉(zhuǎn)移”(translate)到了我們的時代。艾利奧特·溫伯格(Eliot Weinberger)在《看待王維的十九種方式》(19 Ways of Looking at Wang Wei)中說過,“偉大的詩歌棲居于不斷的變形、不斷的翻譯狀態(tài)之中:詩死于無處可去之時?!蓖瑯樱瑐ゴ蟮墓适?小說也棲居于變形和翻譯狀態(tài)中。翻譯即變形和更新,不過劉麗朵的寫作接近于翻譯的一種特殊形態(tài):“模仿”(Imitations),充分展示出了她自己的聲音和語調(diào)。這本書讓中國的古典故事找到了走向當代的路徑,激活了其內(nèi)在的敘事潛能,撕下了古典故事的沉重痂衣,承續(xù)、更新并裸呈出古典故事的傷口——傷口才是生命力量集中展現(xiàn)自己的地方。離開才是返回,劉麗朵是在告別古典的深情回眸中讓古典得以復活。劉麗朵為古典故事注入的必定是生命,充滿了情欲與愛戀的生命。所以她的小說卸下了古典故事里的道德負擔,而促成了生命的自由流轉(zhuǎn)。
劉麗朵的小說擾亂了時間,又重建了時間。她在古典與當下之間掀起了一個漩渦,在其中,舊的故事具備了顛覆性的面貌。這本《深情史》的故事除去書末的六篇現(xiàn)代故事,均來自古典時代的筆記、小說、野史:干寶《搜神記》,楊雄《蜀王本紀》,袁于令《隋史遺文》,《太平廣記》,范攄《云溪友議》,《瀟湘錄》,孟棨《本事詩》,文瑩《湘山野錄》、《玉壺清話》,劉斧《青瑣高議》,王山《筆奩錄》,洪邁《夷堅志》,蘇軾《東坡志林》,李昌祺《剪燈余話》,《石點頭》,《水滸傳》,《西游記》,董說《西游補》,樂鈞《耳食錄》,曹去晶《姑妄言》,曾衍東《小豆棚》,宣鼎《夜雨秋燈錄》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比起古典時代的故事,劉麗朵更關(guān)注人在情欲和倫理狀態(tài)中的渴念、隔絕、無助、掙扎,更傾心愛欲的必然性和道德的束縛性,她凝視個體的孤獨與愛戀的困境。
相愛、離別、死亡,在劉麗朵筆下并無冗贅的敘述,均如命運之刀落下,唯有片光閃過。比如《衡陽花》里王幼玉初見柳富只說了一句:“擺了酒,這人是我要嫁的?!倍豢催^王幼玉后也只說了一句:“此人果然沒什么狹邪之氣?!彪S后的敘述則只有一句“當晚便定了情”。寫他們離別的文字也極為簡?。骸叭欢烧娴牟粊砹恕!辈贿^,寫別后的情思,卻用一封書信渲染得感人至深:“在這里的確有一些時候,我是應當感到歡樂的,譬如說文酒之會,踏青之游。在歡樂的人群當中,我像是一個異數(shù)。因為自從離開了你,我沒有一天的歡樂。所有的歡樂都在你那邊,離你越遠,便是離生命中的歡樂越遠。因為離開你的緣故,覺得人生都沒有什么意思。讀小說時,看到別人天外神姬,海中仙客,還會被風吹來了相聚,我們兩個人本來在一起,卻被風吹散開??吹侥愕男?,我知道你的痛苦正和我是一樣的,我寫一首詩給你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萬里云山無路去,虛勞魂夢過湘灘?!倍@篇書信在《青瑣高議》里是這樣的:“憶昔瀟湘之逢,令人愴然。嘗欲拿舟,泛江一往。復其前盟,敘其舊契,以副子念切之心,適我生平之樂。奈因親老族重,心為事奪,傾風結(jié)想,徒自瀟然。風月佳時,文酒勝處,他人怡怡,我獨惚惚,如有所失。憑酒自釋,酒醒,情思愈彷徨,幾無生理。古之兩有情者,或一如意,一不如意,則求合也易。今子與吾兩不如意,則求偶也難。君更待焉,事不易知,當如所愿。不然,天理人事果不諧,則天外神姬,海中仙客,猶能相遇,吾二人獨不得遂,豈非命也!子宜勉強飲食,無使真元耗散,自殘其體,則子不吾見,吾何望焉。子書尾有二句,吾為子終其篇云:臨流對月暗悲酸,瘦立東風自怯寒。湘水佳人方告疾,帝都才子亦非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萬里云山無路去,虛勞魂夢過湘灘?!眱烧咧g呈現(xiàn)出的差距恰恰就是劉麗朵的寫作起點,小說是關(guān)于時間的技藝,是想象力的藝術(shù),是關(guān)于孤立的生命個體之間相遇、愛戀、生離、死別的藝術(shù)。小說屬于這個現(xiàn)代世界和其中的人?!渡钋槭贰分械母魃信挤路鸪蔀榱嗽趯W習情欲的人,通過學習,每一個人成長、變形,最終完成了自我或未能完成自我。
馮夢龍曾在《情史》(劉麗朵的《深情史》與之構(gòu)成了神秘的對位)的序言里說:他編撰這本書是要“使人知情之可久,于是乎無情化有,私情化公”。而劉麗朵的《深情史》在馮夢龍的基礎(chǔ)上加上了一個“深”字,仿佛是對馮夢龍的一個呼應和演進。情可以深,以至于成為一個深淵。男男女女都被卷入進去,演繹出人生的涼薄。命運的約束性在劉麗朵筆下總是呈現(xiàn)為隱忍的傷痛。傷情之徒勞無獲,痛情之轉(zhuǎn)瞬即逝。而綿綿無期的思念仿佛又是劉麗朵留給我們的些許安慰。情與愛顯得虛無而至于縹緲,欲與念卻真實得讓人難以忍受。自從盧梭開始集中呈現(xiàn)愛欲(Eros)力量的美麗與危險,現(xiàn)代小說就成了學習愛欲的功課。倘若不能體認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寧娜切身而無從控制的愛欲,就無法理解福樓拜和托爾斯泰在小說上的抱負。同樣地,假如否定了劉麗朵對于愛欲的積極探索,而一味苛求故事的完整或綿密,就不能接近這本《深情史》,不能進入它的晦暗地帶。故事并不是劉麗朵的用心所在,“情”(愛欲)才是其故事漩渦的黑洞?!渡钋槭贰肥巧钌钋度胛覀儠r代的“情”的命脈的小說。
馮夢龍在《情史序》里拒絕承認讓自己的故事“導欲”,而劉麗朵要比馮夢龍赤誠得多。她對情欲的描述盡管往往蜻蜓點水,卻在簡省的文字中傾注了極大的心力讓“情”和“欲”聯(lián)結(jié)在一起,讓“欲”成為“情”的另一個動人的側(cè)影。比如事出《姑妄言》的《色戒》一篇,寫?zhàn)ㄒ蛘煞蜞w合是天閹而無處釋放情欲,于是被假和尚輕易騙去,被官府救出后,卻因為道德上的臟污被收監(jiān),收監(jiān)的當夜被兩個禁子輪奸。然而,最終是丈夫?qū)⑺H救了出去,依然百般溫存地照料她:“她上了他為她雇的轎子。她被他攙到自家床上。她見他去燒了一鍋甘草湯,扶她下來,替她脫了褲子洗傷。她的私處腫大如桃,他用一塊舊綢帕替她把污血揩拭干凈,扶她趴在床沿上,上了藥。擦完身上,換了件小汗衫,替她洗了洗臉,把頭發(fā)梳梳,挽了個髻兒。鄔合放皎皎睡下,蓋上夾被,自己坐在床沿守著她,笑道:‘我同你雖是干夫妻,幾年的恩愛怎么忘得了?何況本來是我的不是。我一個廢人,把你一個花枝般的人兒耽擱著,我何嘗不悔?想到幾年來他的百般溫存,十分愛惜,又想到那如狼似虎、負案在逃的假和尚對她的凌虐,還有兩個鬼一樣的禁子,皎皎放聲哭了起來。‘哥哥,我負了你,你不恨我,倒這樣疼我,我今生報你不盡了!”在皎皎的哭聲中,劉麗朵大概寄托了對人世冷暖最深刻的體認,也對人性的變化寄予了最高的期待。盡管這期待也許只能在想象世界實現(xiàn)。不過,她最終是要通過書寫超越情欲,正如她在后記里說的,這是一個“由色悟空”的典范。然而,我們,作為普通的生人,真的可以抵達終極的空無嗎?
劉麗朵必定心知肚明,空無作為烏托邦,是一個到來中的命令,它命令當下塵世迅速消解自己,命令我們在生死的辯證法中去愛,去恨,去面對,去寬恕。正如劉麗朵在《同州歌女》末尾引的一句詩:“死猶復見思,生當長捐棄?!惫适轮械睦铈驗楸粣廴藪仐壎钥O:“那個過去每天都會見到的人,她可能今生再也不能跟他見面。她十四歲那年,一夜之間仿佛掉進了綺羅堆里,四王獨從如云歌姬中發(fā)現(xiàn)了當初瘦骨伶仃的她,給她從未體會過的溫柔和關(guān)注。她仔細想了又想,覺得除死之外別無辦法。她終于還是死了,自縊之前她想:‘大概我的事情,總會因此被四王知道吧?”最后一句讓人想起博爾赫斯在《小徑分岔的花園》中傳達訊息的極端手段。然而不同的是,博爾赫斯專注于修辭與敘事本身,劉麗朵則必定會將對生命困境的體認毫無保留地傾注到文字之中。
《深情史》是一本期待愛欲、召喚愛欲、贖救愛欲的書,是一本對“情”作搏斗與超越的書。讀罷每一篇,讀的人大概都會被調(diào)動起在晦暗處沉睡久遠的生命潛能,想去抱一抱所愛的人。這書,讓我們渴望生活,學習與他人一起生活,去踐行“情”的功課。如此纏綿的書,并不多。
(責任編輯: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