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奧冰
以前,每年總會抽出時間坐著公交車來天壇參觀,只是對它的印象還一直停留在祈年殿那尖尖的琉璃頂,圜丘臺那潔白的三層漢白玉壇臺和皇穹宇那神秘的回音壁。后來查閱了大量關(guān)于它的相關(guān)資料,才對這座百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如今,乘坐公交車再次來到天壇,穿行在來來往往的游客中,站立在莊嚴(yán)神圣的圜丘臺頂,行走在通往祭壇的丹陛橋上,再回望那標(biāo)志性的祈年殿,仿佛可以聽到這座百年皇家祭祀場所歷史的足音……
天壇南門:圜丘壇體驗天人合一境界
天壇位于北京南二環(huán)邊上,離永定門不遠,是明、清帝國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古代皇帝們?yōu)榱似矶\上天的保佑,要向天稟報下界的情況,要向天祈求豐收,這樣就有了天壇。天壇每年都要舉行三次祭祀:孟春在祈年殿舉行祈谷禮,保佑五谷豐登;孟夏在圜丘壇祈雨,保佑風(fēng)調(diào)雨順;第三次是孟冬,在圜丘壇稟告五谷業(yè)已豐收,感謝上蒼的保佑之恩。
天壇南門的外地游客并不多。因為南門外是一片住宅區(qū),住宅區(qū)里的大爺大媽們成了是公園里的???。穿過天壇南門——昭亨門,再往北便是圜丘壇。步入低矮的圜丘壇的i遺墻之內(nèi),從圜丘壇的南側(cè)臺階緩步登臨到三重壇臺之上,站立在壇臺的中央,靜下心來,屏住呼吸,在四顧蒼茫的綠色掩映下,你舉首仰望,天穹就在你的眼前,感覺到離天是如此之近,一種超然、釋然、遠離塵世的感覺忽然而至,仿佛進入了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
站在圜丘臺中間的圓心石上輕輕喚一聲,就立即從四面八方傳來回聲,好似眾人齊鳴,一呼百應(yīng)。封建帝王附會說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發(fā)出“圣諭”。其實,這種現(xiàn)象是聲波被阻的回音。從圓心石發(fā)出的聲波傳到四周的石欄以后,就同時從四周迅速反射回來,聲波振動較大;又由于圜丘壇的半徑較短,所以回聲很快。據(jù)測試,從發(fā)音到聲波返回到圓心的時間,總共只有0.07秒,所以站在圓心石上的人聽起來,聲音格外響亮。因此,圜丘壇上的圓心石又稱為“億兆景從石”。
在圜丘壇墻之外的東南側(cè)設(shè)有燔柴爐,這是用來焚燒祭祀給上天的祭品。燔柴爐為圓形,它的外壁由綠色琉璃瓦砌成。在進行祭祀時,一般是先用松枝投入爐內(nèi)焚燒,通過其散播的香氣來迎接上天的降臨。在祭祀典禮結(jié)束后,還要將祭壇上神案所陳設(shè)的貢品都投入燔柴爐中加以焚燒。焚燒的過程也是一個祭祀的環(huán)節(jié)。人們相信,經(jīng)過焚燒而化為煙塵的這些祭品可以隨風(fēng)直達天庭。因此,這一過程中,皇帝還需恭立在一旁觀看整個焚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稱為“望燎”。
從圜丘壇出來,繼續(xù)向北走,就是皇穹宇。穹是大的意思,也代指天;宇指四方天下?;蜀酚畹耐鈬鷫σ彩钦龍A的,也是為了代表天。在天壇里天圓隨處可見?;蜀酚钋坝信涞?,配殿四周圍繞著一道圓形壝墻,墻內(nèi)側(cè)因其平整光滑,能夠形成聲音的反射傳遞,俗稱“回音壁”。在回音壁試回音時一定要記得:要側(cè)著身子向北喊,才有效果。別直對墻,要是不分東南西北就背向門喊,沒有任何效果。不過現(xiàn)在也不用試了,因為人太多,聽到的只能是旁邊的吶喊聲。有機會冬天的時候一大早來,趁著旅行團的大部隊沒到,搶得先機。因為回音壁單收費,所以晨練的不會進去,打早到那里,就可以好好試試。據(jù)說發(fā)現(xiàn)這個回音現(xiàn)象的還是乾隆呢,當(dāng)然實際無從考究。皇穹宇的臺基前還有三塊特殊的石板,就是人們常說的三音石。若你在靠近臺基的第一塊石板前站立,用雙手擊掌,只能聽見一聲回聲;若站在第二塊石板上,僅擊一掌,就可以聽到兩聲回聲;而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一掌,則可以聽到三聲回聲。因此,這里也成為游客們扎堆游樂的去處。
這就是天壇。它并不是卓然出世的高大,卻能使你有可與天奇的豪邁;它也并無神秘幽邃的空間,卻能使你的心靈感到驚嘆與震撼。走進它,你感到了空靈,也感到了深邃,感到了天宇的高敞明亮,也感到了大地的遼闊宏大,似乎看到了我們的祖先在蒼天下起伏仰止的身影,聽到了我們的祖先對天地萬物之靈虔誠至極的禱告聲,甚至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先祖?zhèn)儼萏斓?、協(xié)和萬邦的博大胸懷。
天壇西門:丹陛橋上漫步神道
從布局結(jié)構(gòu)上來說,天壇可以分為內(nèi)外壇兩部分。外壇墻原來僅設(shè)西門,為天壇的正門,是當(dāng)年皇帝前來天壇祭祀時進出的大門?,F(xiàn)在的東、南、北各門,都是后來開辟的。從天壇西門進來是神樂署,它的正殿是凝喜殿,其后是顯佑殿,兩側(cè)的廡房是訓(xùn)練室,是當(dāng)時排練祭祀禮樂的場所。有趣的是,在這樣一個最高等級的為祭祀禮儀準(zhǔn)備的莊重場所,明代時卻成了道士們居住的地方。神樂署南墻不遠處,有一座坐北朝南的院落——犧牲所,里面供奉著犧牲神,是當(dāng)時宰殺牲畜的地方。
往東穿過西天門便是齋宮,這里是皇帝祭天前沐浴齋戒的地方。齋宮外圍有兩重“御溝”,四周以回廊163間環(huán)繞。正殿月臺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銅人手持齋戒牌,傳說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鑄造的。東北角的鐘樓內(nèi)高懸著明成祖永樂帝在位時制造的一口太和鐘,皇帝祭天時,從齋宮起駕,開始鳴鐘,到皇帝登上圜丘壇,鐘聲即止。祭祀典禮結(jié)束時鐘聲再起,宏亮的鐘聲為祭祖典禮大壯聲威。
齋宮再往東便是丹陛橋。古時無論是去祈谷壇祈谷,還是到圜丘壇祭天,丹陛橋都是必經(jīng)之“橋”。所謂“丹”,是紅的意思,“陛”原指宮殿前的臺階。古時宮殿前的臺階多飾紅色,故名“丹陛”。丹陛橋這條大道的路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一條“上坡路”,南端低北端高。為什么設(shè)計成由低到高?這是因為皇帝每年冬至到天壇祭天時,必須從最南邊的昭亨門進入天壇,一步步地走到圜丘壇。丹陛橋越往北走越高,象征著皇帝由南向北與“天宮”一步一步接近,步步高升。endprint
如果你有張?zhí)靿珗@的地圖,會發(fā)現(xiàn)丹陛橋?qū)⑽挥谀媳眱啥说钠砟甑罱ㄖ号c皇穹宇、圜丘壇建筑群以一種優(yōu)雅的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這兩組建筑群,猶如一座天平的兩端,而丹陛橋恰如那天平的秤桿。
西天門與丹陛橋之間的甬道是人們參觀天壇的主要路徑,與皇帝進行祭祀大典之前進行準(zhǔn)備的具服臺恰好相接,是丹陛橋與祈年殿和圜丘壇之間較為靠近祈年殿的地方。存在即合理。古人之所以這樣設(shè)計,是因為考慮到祈年殿高聳,是整座天壇建筑視覺中心的所在,而低矮的皇穹宇和開闊的圜丘壇,以其低平的姿態(tài),而遠居于天壇的南端。如果按常規(guī)將丹陛橋與西天門相接的甬道設(shè)置在兩組建筑群之間等距離的正中位置,人們一定會覺得在視覺心理上有一種失衡感,因此,這個天平會向較重的一端傾斜。而把與丹陛橋相交的甬道布置在靠近祈年殿的地方,這樣就尋找到了一個平衡點,使得天壇在整體上更具美感。
從西天門的甬道登上丹陛橋,向北望去,是祈年殿南垣正門——南磚門;向南望去,則是國丘壇的北門——成貞門。丹陛橋兩側(cè)是濃密的松柏樹林,走在丹陛橋上遠望,仿佛置身于波濤涌起的綠海之上,產(chǎn)生一種置身瓊瑤仙境的感覺。如果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丹陛橋路面上有三條石板道,中間寬,兩邊窄。這樣設(shè)計源于祭祀“禮制”。正中央的寬石板路叫“神道”,西側(cè)和東側(cè)的兩條窄石板路分別叫“御道”“王道”,祭祀時走哪條道可不能亂了規(guī)矩。天帝神靈走神道,皇帝自認(rèn)不能比天高,只能屈尊走“以右為尊”的御道,陪祀的王公大臣則走王道。實際上,每逢去祭天都是宦官走神道——因為宦官的手中捧著皇天上帝的靈位,代表的是“神”。
可是,走在丹陛橋這條寬闊的磚石甬道上,為什么看不出是座橋?這是因為“橋”被隱藏在了路基中。在這條磚石甬道中部,也就是具服臺的南邊,路面下有一條券洞式東西向通道,與上面的大路形成交叉。丹陛橋也因此被視為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橋。
天壇東門:七十二長廊曲徑通幽
天壇東門外是地鐵5號線天壇東門站,這里是天壇人流量最大的入口。從天壇東門進入,是一條“七十二長廊”,可以通往神廚、神庫與宰牲亭,直達祈年殿東門。長廊是中國古典建筑當(dāng)中常見的建筑形式,而七十二長廊巧妙地把散在各處的建筑連接在一起,使散落其間的景物在此變得錯落有致,其蜿蜒曲折于自然景觀中,平添了一道別樣的景觀。而且多雨時節(jié),也能廊中觀景,欣賞雨中美景。
建筑的特殊性質(zhì)決定了祈谷壇長廊莊嚴(yán)樸素的外觀。長廊寬5米,長350米,共72開間。古代傳統(tǒng)建筑習(xí)慣以四柱構(gòu)成空間算作一間房,此長廊故又名“七十二連房”?,F(xiàn)在公園已經(jīng)把長廊改成了開放的結(jié)構(gòu),兩旁是朱紅色的漆柱,上面是綠色的琉璃瓦。檐上是一些彩畫,以藍、綠、黑為主體色調(diào),淡雅清爽。和南面的草坪、古柏樹林相互映襯,是一特別靜雅的去處。
在長廊東南側(cè)的草地上,按照北斗七星形狀,放置著大小不一的七塊石頭。石頭上雕刻著扇形云朵紋,象征著泰山七峰。古代帝王祭天地都要到泰山封禪。通常是泰山祭天,在附近的云云山、亭亭山、梁父山、社首山、肅然山祀地。后來因為封禪消耗的人力物力巨大,所以郊祀合一,在南郊設(shè)壇舉行。明代建天壇時,便在祈年殿南設(shè)置了象征泰山七峰的七塊巨石。
據(jù)史料記載,七星石為明代嘉靖年間,經(jīng)人工雕鑿后而置于此處的。嘉靖皇帝十分迷信道教,道士對他說,祈年殿東南方太為空曠,這對他的皇位、壽命不利。于是便設(shè)七星石在此,以護衛(wèi)風(fēng)水。
天壇北門:祈年殿感悟非凡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建筑規(guī)制都是有一定意義的。一些建筑物的意義只屬于一些具體的人,如家宅對每個人的意義,或某條老街道,某個地標(biāo)性建筑物,對于一個地方居住者的意義。而另外一些建筑物,卻有著非同尋常的象征性意義,它代表了一個民族,象征了整個宇宙,這便是天壇。
天壇北門是離祈年殿最近的入口之一。站在天壇北門外的丁字路口,正北方向是祈年大街,東西方向是天壇路,往南遠遠地能看到祈年殿那具有標(biāo)志性的殿頂,像清代官員的朝冠一樣無比顯眼。
天壇北門內(nèi)正對的是內(nèi)墻北天門,穿過北天門便是皇乾殿,它的南側(cè)是祈年殿?;是钆c祈年殿的關(guān)系就像皇穹宇和圜丘壇一樣,相輔相成,但功能略有不同。
皇穹宇是存放祭天時昊天上帝排位的地方,而皇乾殿則是存放皇帝先祖神位的地方。
來到祈年殿前向上仰望,在三重漢白玉臺基與紅色墻柱的襯托下,那與藍天相接的藍色屋瓦之上,一個熠熠生輝的金色寶頂直插云空,使你恍惚間覺得這亭亭玉立的三重檐子的殿閣,就是天國的一隅。那華美、純凈、雪白的臺座,如翼的飛檐,會令你不由地產(chǎn)生一種超凡出世的遐想。祈年殿矗立在同樣是三層重疊的漢白玉祈谷壇上,使祈年殿顯得崇高而冷峻,但又不失其華貴。它是高高在上的,高傲得令你仰視。它是恬淡的,天青色的琉璃瓦,與逐層遞減的屋檐,使它產(chǎn)生一種向上漂浮的升騰感,很自然地融入到那碧藍的天空之中,使人萌生一種漸入空靈的冥想。它那懸在半空中的金色寶頂,猶如鑲嵌在藍天之中的一塊燦爛奪目的金色寶珠,凸顯的是祈年殿所代表的“天”的高貴身份。祈年殿外檐下的柱子、門窗與額枋上紅綠點金的彩繪,以及殿內(nèi)那濃烈華美的裝飾與彩畫,又向人們展示了天上宮闕的高貴與華麗。清雅恬淡與熱烈濃重,在這里凝結(jié)成為一曲具有濃烈東方色彩的華麗樂章。而祈年殿前那寬敞的庭院,低矮的廡房門殿,以及遠處向南延伸的丹陛橋,和橋兩側(cè)綿延無盡的蒼松翠柏,又如低穩(wěn)而平淡的和聲,猶如將祈年殿建筑藝術(shù)樂章的玄奧與神秘、高亢與熱烈,推入了空谷,推向了蒼穹,那渾厚的音響會在廣漠的天穹間久久地回蕩。endprint
如果你去過故宮便會發(fā)現(xiàn),祈年殿采用的漢白玉壇臺與故宮中的太和殿一樣,也是三層臺基。祈年殿彩繪雕刻多使用龍鳳題材,其配屬的建筑物都有正脊、吻獸、角獸的設(shè)置,其柱子的顏色為正紅色,屋瓦的顏色或用與天相合的天青色,或用與帝王身份相符合的黃色,這都說明天壇的皇家等級和地位。而天壇整體上又是北圓南方的布局,象征了中國古代宇宙觀念中的天圓地方的意義。對比天壇公園南面的圜丘壇和皇穹宇,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的外墻都采用了圓形的平面,這同樣體現(xiàn)了“天”的象征意義。無論是祈年殿的三重屋檐,還是祈年殿與圜丘壇的三層壇臺,都采用了“三”這個數(shù)字。“三”在古代是天的代表,這與祈年殿、皇穹宇用圓形屋頂,上面覆蓋著天青色瓦,從而象征天的意義是一樣的。
祈年殿的前身在明代叫做大亨殿。當(dāng)時就已經(jīng)采用了三重屋檐,但屋瓦的顏色卻分成了三種。上檐是青色的瓦片,象征著天;中間是黃色的瓦片,代表忠誠;下檐是綠色琉璃瓦,象征著尊崇上天。站在祈年殿外往里看,殿內(nèi)有4根龍井柱,還有金柱和檐柱各12根,分別象征著一年的四季、十二個月份和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而金柱和檐柱之和為24根柱子,又象征一年中的二十四節(jié)氣;若加上那4根金井柱,殿內(nèi)柱子總和為28,象征了古代中國天象中的二十八星宿。
當(dāng)然,對于如今的國人來說,天壇還具有更加特殊的象征意義。天壇的祈年殿成為中國古代建筑的象征,出現(xiàn)在各種書刊、報紙和雜志中,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象征。而它作為天的象征,以及作為天子與天上的神靈交流的神圣場所的象征,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幻交替,已經(jīng)逐漸弱化,但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作為中國歷史的象征,作為中華文化和中國藝術(shù)的象征,它的意義卻在日益增大。
游天壇公交指南
北京公交車票價相對低廉,但車況差異較大。上下班高峰期間公交車會特別擁擠,游客應(yīng)盡量避免在此時間段乘車。天壇最佳的旅游季節(jié)是春、秋兩季,夏季天壇寬闊的場地沒有足夠的地方遮陽,要知道它比故宮還要大;如果冬天去又過于冷清。但冬天去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利用這個冷清的時段好好體會下天壇那些聲學(xué)建筑(三音石、回音壁等)的效果。當(dāng)然,無論什么時候來天壇還是在一天中趕早兒比較好。
有公交抵達的天壇宮門區(qū)有以下四個
1.法華寺站(可以前往天壇東門) 2.天壇南門站 3.天壇北門站 4.天壇西門站。
●法華寺站過路公交:
6:六里橋東-龍?zhí)豆珗@
34:虎坊橋路口東-孛羅營
35:天橋-高碑店東
36:天壇南門-左安路
39:北京站東-雙廟
41:東單路口南-北京華僑城
43:團結(jié)湖-五間樓
60:黃寺總政大院-龍?zhí)豆珗@
72:城南嘉園北-大北窯南
116:地鐵柳芳站-龍?zhí)豆珗@
128:后庫-城外誠
525:崇文門東-石榴園東區(qū)
599:前門-博興六路公交場站
684:惠新東橋南-宋家莊樞紐站
●天壇南門站
始發(fā)站和終點站的公交線路:
36:天壇南門-左安路
天壇南門站過路公交:
53:四方橋西-北京西站南廣場
122:北京站東-北京西站南廣場
958:龍?zhí)豆珗@-八大處
特3:武圣北路-造甲村東
特11:宋家莊樞紐站-時代莊園北站
特12內(nèi):永定門長途汽車站-永定門長途汽車站
運通102:馬家堡路北站-祥龍公交公司
●天壇北門站過路公交:
6:六里橋東-龍?zhí)豆珗@
34:虎坊橋路口東-孛羅營
35:天橋-高碑店東
36:天壇南門-左安路
72:城南嘉園北-大北窯南
106:北京南站-東直門樞紐站
●天壇西門
始發(fā)站和終點站的公交線路:
71:天壇西門-肖村橋西
天壇西門A站臺過路公交:
2:海戶屯-寬街路口南
17:前門-雙廟
20:北京站東-北京南站
36:天壇南門-左安路
53:北京西站南廣場-四方橋西
72:大北窯南-城南嘉園北
93:前門-呂家營
120:左家莊-石榴園東區(qū)
622:北京站東-成和園小區(qū)
特11:宋家莊樞紐站-時代莊園北站天壇西門B、C站臺過路公交:快速公交1線:德茂莊-前門
●天壇周邊的景區(qū)景點
天壇周邊的景點:天橋、大柵欄、龍?zhí)豆珗@、先農(nóng)壇、紀(jì)曉嵐故居、紅橋市場等。
注:通往天壇公園和過往天壇公園的公交線路中有通往這些景區(qū)的公交車,想游覽天壇后繼續(xù)游覽這些景區(qū)的游客,可選擇相應(yīng)的公交線路前往。
●開放時間:
1.大門:
開門時間:旺季6:00,淡季6:30;止售票時間:20:00;靜園時間:21:00;關(guān)門時間:22:00
2.景點每日8:00點開放旺季關(guān)門時間:17:30(大門16:00點止售聯(lián)票)
淡季關(guān)門時間:17:00(大門15:30分止售聯(lián)票)
●門票:
淡季10元(11月1日-3月31日),旺季15元(4月1日-10月31日)。園內(nèi)景區(qū)聯(lián)票20元,包含祈年殿、圜丘、回音壁。建議買通票,旺季34元,淡季28元。神樂署門票10元,需要另外購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