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芬 李壯 刁海生 劉麗暉 楊質楠 藺麗麗
摘 要:鴨綠江茴魚(Thymallus arcticus yaluensis Mori)為我省特有珍稀冷水性魚類,已被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為極危(CR)種。為有效保護這一瀕危物種,擴大自然種群資源,對鴨綠江茴魚的性成熟年齡、人工繁殖方法、魚苗培育、餌料投喂等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鴨綠江茴魚屬于分批產卵類型,平均產卵量800~1 080粒/尾,卵徑1.5~2.5 mm,卵呈淡黃色,為沉性微黏性卵。在平均水溫7.5 ℃條件下:積溫115~135 ℃·d時受精卵發(fā)眼;160~180 ℃·d開始破膜;190~200 ℃·d破膜結束;250 ℃·d左右開始上??;290 ℃·d左右開口。人工繁殖試驗中,孵化率:72.12%~73.56%;上浮率:80%~87.5%。破膜時魚體長1 cm左右,上浮后魚體長達1.5 cm~2.5 cm。
關鍵詞:鴨綠江茴魚(Thymallusarcticus yaluensis Mori);人工受精;產卵;孵化
鴨綠江茴魚(Thymallusarcticus yaluensis Mori)屬鮭形目,鮭亞目,茴魚科,茴魚屬,為中小型鮭科淡水定居種,是已知茴魚屬中唯一存在于鴨綠江上游的種類,具有典型的地域特殊性。鴨綠江茴魚又名青鱗子、斑鱒、紅鱗魚,是茴魚屬中唯一存在于鴨綠江上游的種類,為中小型鮭科淡水定居種,其肉質細嫩,營養(yǎng)豐富,有鮰香味,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屬于優(yōu)質名貴珍稀魚類[1-3]。由于鴨綠江茴魚棲息地窄小,受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限制,使其自然種群數量極少,目前已經瀕臨絕跡,根據IUCN關于受脅物種瀕危等級的最新劃分標準,該魚屬于極危(CR)種,目前已被列入《吉林省重點水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名錄》加以保護,具有極大的科研價值。
為了更好的保護和恢復種質資源,開發(fā)名特優(yōu)魚類新品種,筆者連續(xù)多年進行鴨綠江茴魚人工繁殖技術的研究,已掌握了鴨綠江茴魚人工繁育的關鍵技術。
1 材料
試驗用魚來自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二十三道溝、二十一道溝、二十道溝采捕的野生種,人工水泥池暫養(yǎng)于吉林省天鵝泉冷水魚養(yǎng)殖場,雌性平均體重118 g,年齡5齡,雄性平均體重102 g,年齡4齡。
繁殖用水為保護區(qū)內天然山泉水,水質清澈,無污染。冬季泉水量較小,水流量在0.08~0.15 m3/s,水溫變化在4.2~8.8 ℃。春夏秋三季水流量較大,在0.8 m3/s以上,水溫變化范圍在0~18 ℃。繁殖時期的水溫維持在7~9 ℃恒定狀態(tài),溶解氧7.5~8.3 mg/L。
2 方法
鴨綠江茴魚產卵期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繁殖期前一個月通過加大進水量或降低池水水位,加大親魚池水流速度,刺激親魚性成熟。
采用人工擠卵干導法受精。每組雌魚4尾,雄魚2尾。為了提高受精率及孵化率,人工授精采用等調液(KCl 2.4 g,CaCl2 2.6 g,NaCl 90.4 g,蒸餾水10 L)及精液稀釋劑。卵受精后陰暗處靜止2小時,然后漂洗受精卵數次,移入丹麥式平列槽中進行孵化,平列槽中水流控制在300 mL/s,進入平列槽中的水不應產生氣泡。孵化過程中水溫保持在6~13 ℃,孵化槽內卵的密度為5萬粒/m2,溶解氧保持在6 mg/L以上。
3 結果
3.1 親魚培育情況
將野生采捕親魚及后備親魚放入土池中,在土池中利用魚糞便培育活餌料(適合低溫的水蚯蚓,搖蚊幼蟲),再適當投喂人工配合飼料。經三年的試驗,效果明顯,成功馴化出可以進行人工繁殖的親魚及后備親本。
3.2 產卵情況
2015年4月30日~5月15日,共分3批進行采卵,總產卵量為26 000粒,共用雌魚25尾,平均每尾產卵量為1 040粒,相對產卵量為9粒/g。
2016年4月27~5月5日,共分3批進行采卵,總產卵量為29 000粒,共用雌魚27尾,平均每尾雌魚產卵量為1 074粒,相對產卵量為8粒/g。
2017年4月18日~28日,共分3批進行采卵,總產卵量為15 000粒,共用雌魚18尾,平均每尾產卵量833粒,相對產卵量8粒/g。
3.3 受精卵孵化
剛產出的卵在沒吸水的情況下,卵徑大小在1.0~1.5 mm之間,受精卵吸水達到最大卵徑20 mm,孵化期間的水溫在7~9 ℃,平均水溫7.5 ℃。受精卵在積溫達到90 ℃·d時出現眼點,但不明顯,115~135 ℃·d時眼點明顯;160~180 ℃·d開始破膜,破膜時魚體長1 cm左右;190~200 ℃·d破膜結束;250 ℃·d左右開始上浮,上浮后魚體長達1.5~2.5 cm;290 ℃·d左右開口。3年試驗孵化率分別為:72.12%、7356%、91.67%(詳見表1)。
4 分析與討論
4.1 親本培育
野生親本放入水泥池中,由于環(huán)境的改變,拒食人工配合飼料,體質逐漸下降,以致在馴化和繁殖過程中死亡較多。為此,采取了將野生親魚及后備親魚放入養(yǎng)殖場下游土池中,用上游魚類糞便、餌料殘渣培育水蚯蚓等生物活餌料,讓其自行攝食,并輔以投喂顆粒料。同時營造自然環(huán)境,擴大魚類活動范圍,經驗證,培育效果較好。此外,親魚產后體質較弱,加之存在授精過程中因外力致使內臟破損的可能,極易導致大批死亡, 因此親魚產后應多投喂適口的活餌料,恢復魚體體質,并營造一個安靜的生存環(huán)境,提高產后成活率。
4.2 授精方法
目前養(yǎng)殖的鮭科冷水魚一般個體較大,雌魚的卵徑大,無黏性,雄魚的精液也較多,常采用的方法是先將卵擠入盆中再擠入精液進行授精。由于鴨綠江茴魚個體小,精液數量也少,為了保證受精率,除了采用精液稀釋劑之外,還可以提前把成熟精液用吸管吸出以便備用,6~8尾魚的卵擠入盆中,加入精液受精。鴨綠江茴魚卵具有相對較強的黏性,應先用脫黏劑脫黏后再授精。
4.3 孵化條件和管理要點
目前冷水魚類的孵化設施大部分為玻璃鋼平列槽,槽底部進水孔徑在2~2.5 mm之間,故受精卵和魚苗易漏出孵化槽。筆者曾試過用平列槽內加篩絹網的方法,但容易產生氣泡,引起缺氧死亡。采用在平列槽外底部加篩絹網的方法,可以提高孵化效果。還可以采用木框和30目左右的篩絹制成網箱進行孵化,效果也比較理想。在整個孵化期間應保證水量充足,流速穩(wěn)定,發(fā)眼之前避免陽光直射和強烈震動。每天定時對受精卵進行多次消毒,防止水霉菌滋生感染正常卵,定期撿出死卵,提高孵化率。
4.4 選擇適宜鴨綠江茴魚苗的開口餌料
鴨綠江茴魚魚苗開口飼料的選擇是很關鍵的,曾經試驗過幾種開口餌料,如人工配合飼料、水蚯蚓,但都不理想。2016年和2017年采用開口時投喂小型枝角類、橈足類浮游動物及豐年蟲,然后再輔以淡水輪蟲、動物內臟糜、雞蛋黃投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解玉浩.鴨綠江的魚類區(qū)系[G] 魚類學論文集(五).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
[2] 董崇智,李懷明,牟振波,等.中國淡水冷水性魚類[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 孫兆和,王慶有,劉翠英,等.長白山區(qū)九種冷水性魚類的食性、生長與繁殖[J].吉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2,14(2):78-81,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