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于澤
核心提示: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地活著,注重生活的細節(jié),這才是“生活的能力”。
有一種說法,認為世界上很多人失去了愛的能力,或曰“愛無能”。他們不會愛,也得不到愛。其實,很多人不僅僅失去了愛的能力,更是失去了生活的能力。
難道生活還需要特殊能力嗎?只要有工作,能掙錢,就能養(yǎng)家活口,“活著”就不成問題。但生活能力不止于此,它要求我們認認真真、一絲不茍地活著,注重生活的細節(jié)。若生活能力欠缺,日子就難言幸福。
我認識一位老畫家,他夫人每周最多做兩次飯,其余時間要么出去吃,要么把上頓剩余的飯菜拿出來加熱再吃。這位畫家在國內(nèi)很有名,兒子旅居國外,家里收入當然不成問題。為何這樣過日子?畫家夫人坦言“懶得做飯”。
說到懶得做飯,很多獨生子女更甚。我有多位朋友和同事的太太是獨生女,丈夫們抱怨太太不做家務,吃飯就靠下館子或者點外賣,家里廚房基本不用。更要命的是,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也認為,孩子不做家務很正常。
這種情況現(xiàn)在很普遍,很多人覺得小事一樁,不值得大驚小怪。如今服務業(yè)發(fā)達,只要有錢,餐餐上館子未嘗不可,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談到的數(shù)百上千種美食,好像多數(shù)都是在館子里解決而非自己下廚。但若是普通人家,每天下館子一是吃不起,二是一不小心就被喂了地溝油,實在不算明智。
失去愛的能力,被認為是一種社會病態(tài)。愛是一種社會黏合劑,也是家庭的核心價值所在。美國思想家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一書中指出,愛意味著給予,意味著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認識愛的本質(zhì),是治療“愛無能”的前提。
愛是人類生活的基石,種種“懶得”,其根源是人們?nèi)狈﹃P心和責任心,失去了愛自己和愛家人的能力。這種人既于人無所求,自然也懶得付出,生活當然就可以馬馬虎虎地過。
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吃飯。由這句話可以推導出各種說法,比如洗澡是為了舒服地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洗澡。這些說法都是對的,但如果拿來貶低吃飯、洗澡的重要性,那就大錯特錯。活著是為了干一番事業(yè),但干事業(yè)是為了什么?最終還是指向人本身,指向生活本身。人必須活出條理,活出樂趣,人生方才值得一過。
香港藝人謝霆鋒近幾年醉心廚藝,去年還獲頒“米其林之友”稱號。其母狄波拉透露,如今謝霆鋒負責料理家里所有的節(jié)日食物,而謝霆鋒則認為,是廚藝拉近了他和家人的距離。
生活不容茍且,既指人格上不容蠅營狗茍,也指“活著”不容湊合。生活能力問題,本質(zhì)是我們能不能對自己、對家人負責的問題。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學校開設家政課,特別是日本把家庭飲食、衣著、園藝等教育列為大中小學必修課,目的就是培養(yǎng)人們生活的能力。生活能力關乎人本身,現(xiàn)在是需要我們好好重視的時候了。(支點雜志2017年1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