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雅帆 王 濤
聚焦早期陶器 探討技術文明
——“陶器研究:技術、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會議紀要
□臧雅帆 王 濤
2016年11月26日,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主辦的“陶器研究:技術、經濟與社會學術研討會”在北京紫玉飯店舉行。來自北京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山大學、西北大學、鄭州大學、山西大學、河北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等高校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同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文物報社等考古文博機構的專家、學者和研究生100余人出席了本次會議,其中24人在會上做專題報告。
本次會議聚焦新石器化進程中的早期陶器;圍繞早期陶器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研究方法與認識兩個主題,與會者交流了學術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展開了熱烈討論?,F(xiàn)將會議紀要總結如下:
第一部分:陶器遺存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議題。由中國文物報社總編輯曹兵武和北京大學教授吳小紅分別主持討論。
本次會議的發(fā)起人、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王濤副教授,做了題為《早期陶器:新一輪的發(fā)現(xiàn)研究與思考》的報告。首先,他對近十年來國內外有關早期陶器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和研究進展情況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及回顧;重點介紹了近兩年來,吉林大安后套木嘎和河南許昌靈井等遺址早期陶器的最新發(fā)現(xiàn);并以北京東胡林遺址(以下簡稱東胡林遺址)的陶器為例,介紹了操作鏈式綜合研究在陶器研究中的應用?;谀壳鞍l(fā)現(xiàn)與研究進展的情況,他指出,隨著新資料層出不窮,對陶器起源等問題的認識也愈發(fā)復雜;要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既有賴于更多的新發(fā)現(xiàn),也需要采用以操作鏈式為核心的系統(tǒng)分析方法開展工作,將早期陶器置于一個更為廣闊的背景中開展綜合研究。其次,結合現(xiàn)有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他談了幾點認識:一是盡管現(xiàn)有的材料越來越多,但陶器的起源說各自獨立,多地區(qū)起源的觀點依然有效;二是盡管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以下簡稱仙人洞遺址)中的陶器經過測年,已經早到距今2萬年,不過從形態(tài)上看,應該還有更早的陶器存在;三是陶器的研究要同周圍的其他文化遺存和環(huán)境、背景結合起來分析,只有將早期陶器放到更為宏觀的背景中去觀察,才能對陶器的起源機制等問題有更為準確的認識。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王幼平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河南省新密市李家溝遺址 (以下簡稱李家溝遺址)的工作進展情況:李家溝遺址發(fā)現(xiàn)了馬蘭黃土——全新世的黑壚土層——裴李崗文化層的三疊層,通過利用地層關系,可以把舊石器和新石器連接起來。他指出,今后在中原地區(qū)尋找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及進行舊石器時代遺址調查時,黑壚土層值得關注。其中黑壚土層出土的壓印紋夾砂陶器與板狀無支腳的石磨盤等文化遺存,或可命名為“李家溝文化”,它填補了中原及鄰近地區(qū)從舊石器晚期文化到裴李崗文化(階段)之間的空白。細石器層中新發(fā)現(xiàn)了局部磨制的石器與陶片,其中陶片的發(fā)現(xiàn),標志著陶器已開始應用于本階段舊、新石器的過渡。在該時段的地層中,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人工搬來的石塊,這是過渡階段新出現(xiàn)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文化現(xiàn)象,與人類定居活動有關,指出了處于舊石器末期的細石器階段中的人們已經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定居行為。這是聯(lián)結中原及鄰近地區(qū)舊、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紐帶,為研究該地區(qū)的新石器文化的起源問題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與證據(jù)??梢哉f明,中原地區(qū)的史前居民,已從流動性較強、以狩獵大型食草類動物為主要對象的舊石器時代,逐漸過渡到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棲居形態(tài)、以植物性食物與狩獵并重的早期新石器時代。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的宋國定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坑南遺址的新發(fā)現(xiàn)。該遺址所發(fā)現(xiàn)的數(shù)量眾多的石制品和石器原料,反映出這里很可能是古人加工石器的地方和追逐獵物途中的臨時營地。該遺址第②層和第③層堆積中發(fā)現(xiàn)的陶器碎片共20余片,其基本特征:均為夾砂陶;陶色以褐色為主,個別陶胎為紅褐色;質地疏松,厚度為0.5~0.8厘米;羼和料多為石英砂粒(為人為添加的自然砂粒),個別含少量云母或蚌殼末;器表多為素面,個別器表可能有較細的裝飾花紋。該遺址發(fā)現(xiàn)的這批陶器是漢水流域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陶器;伴隨著出土的形制多樣的石磨盤、紅燒土顆粒、碳屑以及燧石制品等獨特的文化因素,對探討當?shù)氐呐f石器到新石器的過渡等相關的學術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山東大學的靳桂云教授在報告中較為全面地闡述了山東海岱地區(qū)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與生業(yè)狀況。她以生計方式為主要視角對新資料進行研究,認為陶器起源同生計有關;將沂源扁扁洞先民列為穴居的狩獵者;而最新發(fā)現(xiàn)的山東濟南張馬屯遺址先民 (距今9000年)則屬于“曠野的廣譜植物利用者”。與上述生業(yè)模式對應的陶器遺存也各有特色。她總結說,生業(yè)的發(fā)展過程是距今1.1萬年為穴居,到了距今9000年為廣譜采集,距今8000年有一定的食物生產。
北京大學的吳小紅教授,在報告中回顧了中國早期陶器年代學研究的歷程,從多個方面介紹了陶器測年技術方法的不斷改進和發(fā)展。此前,傳統(tǒng)觀點認為陶器的出現(xiàn)是同全球新石器化相關聯(lián)的,而新石器化年代在距今1萬年左右,是全新世大暖期引發(fā)農業(yè)出現(xiàn),人類開始定居,制作陶器、磨制石器,所以過去認為陶器不會出現(xiàn)在1萬年以前。但廣西桂林甑皮巖遺址發(fā)現(xiàn)了陶片遺存,當時利用蚌殼測年,年代為1.2萬年,因為同時發(fā)現(xiàn)有老碳效應(會有3000年到數(shù)百年的時間差),于是測年結果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重視。吳小紅教授將目光聚焦在確定測年樣品與陶片年代問題上,利用多種分析手段,從實驗樣品源頭開始研究,對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以下簡稱玉蟾巖遺址)和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的早期陶器系列測年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了國際學術界贊譽。他還以自己參加玉蟾巖遺址國際團隊合作研究的經歷為案例,強調科學家在考古現(xiàn)場直接參加工作的重要性。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朱乃誠研究員做了題為《關于陶器起源的若干問題》的報告。他指出,目前中國最早的陶器產生于距今1.5萬年含有貝類遺存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年代超出了新石器時代年限,所以不能簡單、籠統(tǒng)地把陶器作為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中國早期陶器的基本特征為厚胎、夾石英顆粒、火候低、質地疏松等;除素面外,其紋飾有繩紋等紋飾;器型單一,形制原始。而起源階段的陶器器型與當時的生活環(huán)境等有關。他認為:中國陶器起源是多元的;中國南方、北方陶器分別獨立起源;各地區(qū)陶器起源時間上可能存在早、晚區(qū)別;中國北方地區(qū)所發(fā)現(xiàn)的早期陶片不應是最原始的陶器起源階段的產物;陶器起源與原始農業(yè)無關,與采集、狩獵經濟有關。他還以佤族民族考古學的證據(jù)和廣西桂林大巖等遺址的陶制品為例推斷:早期陶器可能為捏塑制成,露天的火塘也許和燒陶相關;最早的陶器產生于距今1.5萬年的含有貝類遺存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是捏塑制成的陶器。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高峰研究員,做了題為《陶器的起源與全球新石器化》的報告。首先,他介紹了所主持發(fā)掘的云南西雙版納娜米囡遺址的早期陶器遺存,其出土陶片年代測定為距今1.7萬年以上。當代考古學已證明,最早的陶器出現(xiàn)在東亞,而且以仙人洞遺址的陶器年代為最早,距今2萬年左右。同時,磨制石器作為新石器時代的另一標志也是最早出現(xiàn)在環(huán)太平洋區(qū)域。西亞與我國甘肅、陜西地區(qū)的彩陶文化幾乎同期,展示出西亞文明與東亞文明的互動;湖南洪江高廟遺址出土的打磨精美的白陶,含鈣高而且?guī)缀醵际羌漓胗镁撸c咸頭嶺文化成分相同而與同期羅家角馬家浜文化成分迥異,反映出文化的源流和遷徙。其次,值得注意的是7000年前,白陶在湖南洪江高廟、河南澠池仰韶文化遺址出現(xiàn),體現(xiàn)出超級宗教理念的逐漸形成。尚白,這一宗教理念引發(fā)我們對世界文明起源的深思;山東龍山的蛋殼陶達到了極致,尚黑理念從此開始。他從全球新石器化的廣闊視角出發(fā),認為晚更新世晚期至末期,全球采集、狩獵人群的廣譜食性化、定居和用火等因素是陶器起源的關鍵。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的陳偉駒博士做了題為 《有關華南早期陶器起源的一點思考》的報告。他分析了華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測年數(shù)據(jù)及方法。早期陶器測年常用碳屑測年,但華南地區(qū)碳屑保存不好,故早期華南地區(qū)洞穴貝丘遺址使用螺殼骨骼測年。但螺殼和動物骨骼測年數(shù)據(jù)相差幾千年,一般認為螺殼數(shù)據(jù)偏老1000年至2000年。20世紀90年代發(fā)掘的廣東英德牛欄洞遺址中,螺殼的測年數(shù)據(jù)要早6000年至8000年,但與矯正年代相似。他認為,在缺乏加速器測定骨骼數(shù)據(jù)、碳屑數(shù)據(jù)時,螺殼矯正測年數(shù)據(jù)較為可信。在實際應用中,此前對有陶遺址采用螺殼測年數(shù)據(jù),無陶遺址采用骨骼測年數(shù)據(jù),這就造成了有陶比無陶年代早的錯覺。他認為陶器起源地為北方,而且陶器出現(xiàn)與貝類炊煮無關,也許和谷物利用有關,如與野生水稻有關,不應過早地把陶器起源放到農業(yè)起源之下。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陳宥成老師在報告中指出,在距今2萬~1萬年,陶器在東亞相當大的范圍內快速出現(xiàn),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一個重要文化現(xiàn)象。通過分析中國南方若干遺址出土早期陶器遺存的情況,他認為:南方地區(qū)早期陶器的厚度有不穩(wěn)定性、紋飾則具有多變性、為圜底器、有原始性,且陶器類型不豐富,使用不頻繁;北方地區(qū)的早期陶片的出現(xiàn)時間集中在距今1萬年左右,出現(xiàn)時間晚于南方,并且其器型多為平底器,與南方的圜底器有明顯的區(qū)別。經分析梳理,他發(fā)現(xiàn),早期陶器的南、北文化格局的分界與中國舊石器晚期細石器組合的南、北分界吻合。舊石器時代晚期后段,中國南、北方人群有不同的社會交流網絡;目前中國南、北方早期陶器的文化面貌差異、附加時間的維度之后,體現(xiàn)出更多的應當是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南、北方交流的“阻斷”。而考古材料支持陶器中國南方起源論,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陶器單一起源理論的假說。
第二部分:陶器研究方法與認識議題。由山東大學教授靳桂云和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研究員郭京寧分別主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方法可以應用到陶器研究之中,對探討制陶工藝、推斷陶器功能研究等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楊曉燕研究員團隊的馬志坤博士后做了題為《植物遺存解釋的早期陶器功能》的報告。他介紹了該團隊近年來的系列工作,如在對河北徐水南莊頭、北京東胡林和北京懷柔轉年等遺址出土的陶器進行研究時,通過淀粉粒和植硅體等分析方法來研究陶器上附著的植物遺存,進而探討早期陶器的功能,認為中國北方地區(qū)的陶器可能與植物培育等農業(yè)活動相關。其研究成果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和《科學通報》等國內外權威期刊上發(fā)表。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的崔天興副教授做了題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石煮法——兼談早期陶器的功能》的報告。他致力于石煮法食物加工手段的研究,對東胡林遺址發(fā)現(xiàn)的早期陶器遺存和火燒石塊(龜裂石塊)進行了觀察分析;運用淀粉粒、掃描電鏡和脂肪酸等方法進行了實驗分析;對現(xiàn)代石煮法進行了模擬實驗,在此基礎上,指出東胡林遺址在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炊煮方式可能為石煮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崔劍鋒副教授在報告中對內蒙古赤峰地區(qū)興隆溝遺址出土的不同時期的陶器進行了化學分析、顯微觀察分析和比較研究。他指出,陶器的發(fā)明使得人類可以使用更多方式加工食物;原本無法食用的野生植物亦可做熟后食用——陶器的發(fā)明至少間接地促進了農業(yè)的起源;陶器發(fā)明后增加了人類可食用的動、植物種類,因此陶器的出現(xiàn)間接地促進了動、植物的飼養(yǎng)和栽培。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做了題為陶器燒成溫度測定問題——以東胡林遺址出土早期陶器為例》的報告。通過多年的工作,朱劍副教授等人發(fā)現(xiàn)并解決了學界原有的早期陶器燒成溫度測定的問題;通過重復燒法,測定出東胡林遺址陶片燒成溫度為40℃~550℃。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的金和天博士做了題為《北京上宅遺址出土早期陶器的分析》的報告。她與合作者運用成分分析、溫度測定等科技手段對北京上宅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器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陶器黏土的選擇上,第⑧層、第⑦層早期地層和中晚期第⑥層、第⑤層、第④層有所不同。分析認為,早期地層陶器黏土的淘洗程度不如晚期地層,可見制陶技術的早、晚期有所不同、有所進步;制陶黏土選用高鐵易熔黏土,含有很高的腐殖質,摻和料以云母和石英為主,燒成溫度不高。與北京上宅遺址同期且地域接近的幾個遺址,如天津薊縣青池遺址、北京密云燕樂寨遺址,其陶土選擇與北京上宅遺址非常近似,而較早的北京懷柔轉年遺址則與之差別明顯;應該也是時代的早、晚期不同而造成的影響。
山西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王小娟副教授在報告中介紹了對陶寺遺址制陶原料的研究成果。王小娟副教授以山西陶寺遺址早、中、晚三期陶器為研究對象,分別選取了陶寺文化的典型器類,如折肩壺、扁壺、盆、豆、罐、釜灶、肥足鬲、斂口斝等,以及明顯受外來文化影響出現(xiàn)的特殊器類,如鬶、方格紋鼓腹罐等,利用ED-XRF檢測、LA-ICP-OES檢測、巖相分析等技術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制陶原料在早期和中晚期有差別,而與器類之間沒有對應關系,此現(xiàn)象與在中期才出現(xiàn)新的器類如陶鬲、新的成型技術——輪制技術等現(xiàn)象相吻合。他認為對于陶器制作技術特征的分析,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反映考古學文化面貌的變遷。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高江濤副研究員,在報告中結合考古類型學,探討了“陶寺與石峁相類陶器的問題”。雖然山西襄汾陶寺遺址和陜西神木石峁遺址在器物群上有許多不同,但部分器類,如單把鬲、斂口斝、雙鋬鬲、折肩罐、圈足罐等明顯相似。通過陶器類型的研究分析,他認為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而這種交流很有可能是以山西杏花村遺址四期、山西游邀中晚期一類遺存(杏花村文化)為媒介進行的。陶寺側裝雙鋬鬲及單把鬲源于杏花村四期一類遺存,石峁單把鬲及矮直領鬲也源于此,但陶寺文化罕見矮直領鬲,而杏花村文化中的正裝雙鋬鬲很可能自石峁文化傳來。陜北—呂梁山地—太原盆地及忻州盆地—臨汾盆地成為二者交流的路線、通道。
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的郭夢老師在其報告中探討了殷墟陶器制作技術的特點。她在研讀李濟先生《殷墟陶器研究》一書的基礎上,通過對河南省鞏義市北侯村的泥條拉坯技術、西雙版納勐??h勐遮鄉(xiāng)曼燕村曼朗寨傣族的制陶技術進行民族考古學的資料研究,探討殷墟陶器的制作技術,認為泥條筑成、快輪拉坯都是殷墟陶器的主要成型方法。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的羅伊博士在報告中介紹了對云南滇池地區(qū)石寨山類型相關問題進行的研究工作,對云南地區(qū)石寨山類型與石寨山文化進行了比較分析,對空間類型、遺存內涵、古環(huán)境等方面進行了研究探討。根據(jù)現(xiàn)有的材料,她認為石寨山類型與青銅時代的石寨山文化是高度重合的青銅時代遺存;認為暫不將石寨山類型作為云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初步推測石寨山文化是由周邊遺存向心發(fā)展而成。她還根據(jù)科技分析結果,得出漁獵活動在石寨山文化人群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認為當時農業(yè)與漁獵活動并重。
年輕學子是陶器研究的生力軍,研討會上發(fā)言踴躍,科研成果豐碩。例如,鄭州大學歷史學院的陳娟同學,對滎陽官莊遺址制陶作坊出土的制陶相關遺存進行了科學分析。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范瀟漫同學對河南鄭州唐戶遺址裴李崗時期的陶器從操作鏈視角進行分析,認為當時制陶技術原始,對原料選取要求不高,所用羼和料或取自河床淤泥,并且當時人們開始使用滲碳技術,用黑彩染料裝飾陶器。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袁若晨同學,以河南平頂山市蒲城店遺址陶器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陶器的制作痕跡,分析陶器的制作過程,結合溫度、成分、容積等測量數(shù)據(jù),判斷陶土來源及使用狀況,她認為黏土來源比較集中,屬于高鐵易熔黏土,并且龍山時期到二里頭時期一直采用穩(wěn)定的有窯燒成。另外,大體積的容器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物質資源的逐漸豐富。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臧雅帆同學,通過淀粉粒、植硅體等分析方法,對河南汝州煤山遺址刻槽陶容器的功能進行研究,認為其用于塊根、塊莖類的植物研磨,也用于粟黍、水稻、小麥的植物脫殼。赤峰學院的常經宇同學從筒形器的角度對遼寧阜新查海遺址的聚落發(fā)展進行初探,并對房址的數(shù)量和布局進行研究,推測出查海遺址是由一個遷移性小聚點發(fā)展到一個區(qū)域中心。
分組報告活動結束后,鄭州大學的崔天興副教授主持了討論與閉幕式。多位學者就早期陶器的起源機制、測年技術與方法,尤其是考古工作和科學技術結合等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與會專家也對本次陶器專題會議給予高度評價,并對今后會議的召開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閉幕式上,北京大學的趙朝洪教授對本次學術會議進行了總結。他指出:會議涉及的議題內容豐富,既有新發(fā)現(xiàn),又有新思路;與會學者尤其是年輕學者視野開闊,能夠從寬廣的視界來開展綜合研究,利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這對了解先民的生業(yè)與社會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也應該看到,目前的研究解決了一些問題,但也發(fā)現(xiàn)了不少新問題,這需要包括考古學在內的多個學科進行綜合研究。北京大學夏正楷教授總結時指出,陶器的產生與環(huán)境、生計等因素緊密相關,陶器研究是探討古代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他著重強調,自然科學家在研究陶器年代、工藝和功能等考古學問題時,要學會和考古人一起思考。
陶器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對象;陶器起源及其早期發(fā)展的探討更是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的重要課題;特別是通過開展操作鏈式的陶器綜合研究,可以更加全面地獲得古代人類的經濟、技術與社會等方面的信息。此次會議的召開,為廣大陶器研究者搭建了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相信會對早期陶器等方面的研究起到推動作用?!脖敬螘h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北京地區(qū)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研究”(項目編號15BKG005)資助。〕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責任編輯 秦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