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亞軍,河南經貿職業(yè)學院
對于宇宙,地球乃滄海一粟,和萬事萬物一樣,地球也處在永恒的變化和流動之中。但對地球,我們則要認識到,“宜居”這個生命星球才有的得天獨厚的基本條件已經存在了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這意味著,只要保持它原本的演化(甚至放緩這一演化),地球作為全人類唯一的家園可再延續(xù)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沒有問題。
但是科學革命發(fā)生后這幾百年來的“人擇”使這一穩(wěn)定性在地球史上頭一遭變得難以保持。地球的宜居環(huán)境一旦遭到破壞,將難以重建。所以,對宇宙,固然可以講“萬物皆變、萬物皆流”的辯證法;但對地球,則更要講演化回歸存在的辯證法。世界必須先存在,才有它的演化可談?!捌ぶ淮?,毛將焉附”?對于人類來說,未來什么都可以變,唯獨地球作為人類生存的共同家園這一基本條件不能在它原本的演化之外因人類自己的活動而有失。否則,社會經濟發(fā)展就再無從談起。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說,人類是地球母親的孩子,但確實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孩子,因為人類擁有主體精神,具有合目的性地改造世界的能動性。但是,人類能夠制造輪船卻不能制造大海,能夠制造飛機卻不能制造天空。一個簡單的道理,人類不是自然之父,而是自然之子。人類一刻也離不開自然母體的蔭庇。
晉陶潛《飲酒》詩曰:“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宋劉敏中《六州歌頭·次韻答純甫》詞曰:“萬事元無定在,此心得到處仙靈?!碑斎祟愔\發(fā)展時,必須自始自終把地球對人類是否“宜居”作為第一邏輯概念。
地球對人類“宜居”的這個條件在人類誕生之前就早已具備了。一切自然物種及其群落都與所在地域的環(huán)境條件相適應,只要沒有超出自然變化范圍外的變化,就能長期生存,即使發(fā)生繁榮或衰落,其歷程也是緩慢和亦步亦趨的。同樣,人類如果不是文明進入科學時代,在地球“宜居”的呵護下,人類再繁衍生存幾百萬年、幾千萬年、幾億年都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今天人類活動的加劇,卻打破了這千古不變的平衡。因為演化是絕對的,也是無情的。如果我們在今天全球變暖已經發(fā)出這樣明確無誤的警示下,仍然對現(xiàn)在為所欲為的發(fā)展模式不加痛改,非要在每一條河流上都架起橋梁、在每一塊土地上都蓋上房子、從每一座山中都要榨出石油,人類正在慢慢地“殺了‘現(xiàn)在’,正如魯迅先生說的“殺了‘現(xiàn)在’,也便殺了‘將來’,那么在“一旦失去就不再擁有”的鐵律面前,到時我們必將會連哭都來不及。
活的并且有序的結構,即活序向著復雜性的進化有著幾乎無數(shù)多種偶然的選擇,所以在我們的銀河系中,允許生命發(fā)生和存在的環(huán)境決不罕見,宇宙中也完全可能大量存在著不同于地球上發(fā)生的其它形式的生命體。但是,請注意:活序越高級、越復雜就對生存環(huán)境的要求越高、越不可幾,對于特定生命體形式的人類來說,在銀河系中、宇宙中允許其發(fā)生和存在的環(huán)境卻極可能是罕見的。人類在地球上的出現(xiàn)是宇宙里發(fā)生的絕無僅有的偶然事件。地球對人類的宜居是因為地球滿足以下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首先球是巖質行星而不是木星那樣的氣態(tài)行星,地球及其繞轉的太陽處于穩(wěn)定態(tài)的時間至少在40到50億年為生命孕育提供了足夠的時間;其次,地球和太陽的相對位置“恰到好處”,為地球上的生命得以誕生和繁衍提供了適宜的溫度;另外,地球位于安全的星際環(huán)境中。太陽系中,木星和土星均屬于巨型氣態(tài)行星,它們具有很大的質量,來自太陽系邊緣各個方向的較大彗星有許多朝向地球運行,但是它們均被木星和土星這兩顆巨大氣態(tài)行星所抵擋,使得地球上的生命保存至今;當然,地球對人類的宜居還在于其本身的“素質”,地球富含構成有機生命體所必需的各類化學元素,地球表面擁有足夠多的純凈液態(tài)水,地球被含氧大氣層所包裹,在滿足人類的呼吸需要的同時,也有效地阻止了太陽風對地面生物的殺傷作用,地球的周圍還得有足夠的磁場存在,為地球上生物展開“生命屏障”。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所以,人類必須要以地球為中心,尊重它她、呵護她。
以地球為中心不是對以人為本的否定,恰恰相反是出于以人為本而得到的具有第一邏輯性質的理性認識。
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未來的看法,主調亦應該是樂觀主義。但是這種樂觀主義并非盲目的樂觀主義,而是基于本真世界觀的未來。
第一,人類追求發(fā)展即不能“聽天由命”,又不能任意妄為。人類在強調“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的同時,一定要以地球為中心,時刻牢記“地球是人類發(fā)展的定在”這第一邏輯概念。
第二,人類在探究自然界奧秘的過程中,應時刻牢記地球是人類的唯一家園。宇宙如此浩瀚,即便在地球之外還有一顆宜居星球的存在,但是由于宇宙時空的阻隔,人類想要移民外星球,其概率幾乎為零,這就決定了不可能再有第二顆行星會成為人類宜居的第二故鄉(xiāng)。
第三,人類今天發(fā)展的底氣十足來自于科學技術,是科學技術帶來人類社會自牛頓以來短短幾百年變化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幾百萬年變化的總和,可謂翻天覆地。但科學技術不是萬能的。不管科學技術以后發(fā)達到如何登峰造極的程度,它都不可能扭轉時間箭頭。
綜上所述,在探討人類為追求美好生活而謀發(fā)展的同時,一定要牢記:在活序中,人類作為自然發(fā)展的最高產物,地球乃是人類發(fā)展的定在。任何人類發(fā)展,離開了這個定在,都會成為鏡中花,水中月。尤其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地球——人類星球的穩(wěn)定性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人類過去、今天乃至未來的一切發(fā)展都離不開地球對人類來講是“宜居”的這一黃金條件。離開了這一前提條件或者失去了這一前提條件,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存在將蕩然無存。
[1]張彥:《論社會發(fā)展的價值不涉與價值關聯(lián)》,《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9期.
[2]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102.
[3]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