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優(yōu)雅很重要
EAT GRACEFULLY
提到餐桌禮儀,讓人想到的總是正襟危坐,舉止得體,不發(fā)出不雅的聲音等等一系列比較高標準的畫面。不少家長覺得那是孩子大了以后才應(yīng)該受到的教育,小孩子最重要的是“多吃”,至于是“怎么吃的”,那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在不少人家會出現(xiàn)這樣的畫面—
一開始家長們可能還比較注意讓孩子坐在餐椅上吃,但是過不久麻煩就會來了,沒吃兩口寶寶就會開始喊叫、拍桌子,玩食物,扔餐具等等,讓人無比頭大。
如果家長嫌麻煩,或者嫌孩子吃得少,一些情況就出現(xiàn)了,玩著玩具吃、看著電視吃、唱歌跳舞逗著吃,甚至到拿著勺子在后面追著喂。久而久之,吃飯就不可避免的變成了一場戰(zhàn)斗。
其實,只要是吃飯時的行為習(xí)慣,統(tǒng)統(tǒng)屬于“餐桌禮儀”的范疇。大人有大人應(yīng)該的餐桌禮儀,孩子也應(yīng)該有孩子相應(yīng)的餐桌禮儀,甚至小baby也應(yīng)該遵守一些關(guān)于吃飯的規(guī)則。
餐桌禮儀這件事,并不只是做出來好看的,好的餐桌禮儀會讓孩子習(xí)慣集中精神在“吃飯”上面,才有可能吃得好,吃得飽,并且喜歡吃飯。
那些沒有餐桌禮儀的孩子,就算他吃的量夠了,肯定也是不太喜歡“吃飯”這件事的。不妨試試一邊跑步一邊吃東西,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飯,還能感覺到什么好味道嘛?無法專注地吃東西,就無法感受到食物的美味,但是每次都被喂飽,又感覺不到太大饑餓,所以吃飯這件事對沒有餐桌禮儀的孩子來說,完全沒有美好之處。
感受不到食物的美味,就已經(jīng)到了肚子里了,本質(zhì)上和填鴨也沒什么兩樣。而當家長看到孩子沒食欲就吃得少,越激發(fā)起他喂食的欲望,這樣事情就變成了雙向絞殺,惡性循環(huán)。
因而,培養(yǎng)餐桌禮儀這件事,并不僅僅是作為面子的“禮儀”而已,而是讓孩子能夠養(yǎng)成專心吃飯的習(xí)慣,從而享受吃飯。
孩子有餐桌禮儀的另一個好處,就是讓彼此都可以順利地享受一頓飯。對于媽媽而言,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可以帶出去參加社交生活,放心地吃喝豈不妙哉。
孩子各個年齡階段應(yīng)該達到什么樣的餐桌禮儀標準呢?
從第一口輔食開始,就要坐在餐椅上吃飯,哪怕是吃個零食,也要坐在餐椅上,讓寶寶習(xí)慣,餐椅才是吃飯的地方。坐好了,才有資格吃飯。
因為孩子剛剛接觸固體食物,可以放松一些,讓他多感受各種食物的觸感,培養(yǎng)他對食物的興趣,玩食物,玩餐具等行為都是可以接受的。
專家提醒,一定不要用玩玩具或者看電視的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這件事要貫穿始終。無論吃了多少,只要是寶寶表示沒興趣了,不想吃了,立即清理好抱出餐椅。家長需要了解的是,你每多塞一口,就是讓寶寶對食物的反感多一分。
不用擔心寶寶吃得少,本來一歲之前的輔食,只是一個補充而已,大部分的營養(yǎng)還是來自奶,只要寶寶對食物有興趣,并且練習(xí)到咀嚼和吞咽的技巧,就算達到目標了。
在嬰兒餐桌禮儀標準的基礎(chǔ)上,一歲以上的寶寶要開始學(xué)習(xí)自主進食了。
一定要抓住機會,如果你無視這個階段寶寶想要自己吃的愿望,堅持要喂他,那就做好一直喂的準備吧,還是那句話,養(yǎng)成習(xí)慣,改起來就難了。
這個年齡階段的寶寶,應(yīng)該開始習(xí)慣和家人一起進食,而不是盯著他吃獨食。鼓勵寶寶用各種方式將食物送到嘴巴里,無論是用勺子,叉子,還是用手抓,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玩耍食物、玩餐具、扔?xùn)|西這些行為,就不能被再容忍了。
這個階段,孩子的餐桌禮儀標準就要向大人逐漸看齊了。
包括使用合適的語言要求幫助,就算不用“請” 、“謝謝”等禮貌用語,至少說話語氣要可以讓人接受,不可以頤指氣使。
讓孩子意識到吃飯的除了自己,還有其他人,所以不可以做影響到其他人的行為。
同時,教育盡量避免將食物弄到桌子上,可能一時還不能得很好,但是完全可以引入這個概念,讓孩子開始留意這件事。
當然,以上這些都是些最基本的,每個家庭都會有一些蘊含著個人理念的餐桌禮儀。
譬如,要等人到齊了才能一起開飯……
譬如,吃飯的過程中,要用什么樣的音量說話……
譬如,吃完飯要感謝做飯的人……
等到孩子兩三歲開始懂得語言的的時候,都可以開始一一做出要求,兩歲多的孩子逐漸的進入秩序敏感期,其實是很喜歡這類的儀式感的行為,如果家長用尊重孩子的方式,正式的向他提出要求,并且做出表率,他會非常樂于遵守。
寶寶出現(xiàn)不符合餐桌禮儀的行為時要怎么辦?
無論現(xiàn)場多么糟糕,或者你有多么丟臉,都請不要生氣。
首先溫柔的提醒,并示范正確做法:這樣做不可以哦!我們要這樣做!
提醒兩次之后,依然如此,只好做出行動了:“看來你已經(jīng)吃飽了,那我們擦擦手下去玩吧”。
如果孩子表示不想下去,可以再給一次機會,如果依然還犯,那只能把孩子請下飯桌了。
請下飯桌之后,如果孩子強烈要求回來,2分鐘之后,可以讓他回到飯桌,但是下一次再犯,就一定不要留機會了。
一開始可能會哭哭啼啼,反復(fù)幾次,孩子就會明白,哪些行為是不被接受的了。
當然,也并不是每次都要這樣和孩子死磕,有的時候孩子特別累,或者特別困的時候,會特別容易找茬惹怒大人,出門在外也可能特別興奮,可以偶爾適當放寬一下標準,但是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shù)時間里,專家鼓勵家長還是要堅持原則。
當然,最好還是防患于未然,平時注意以下做法,會讓沖突更少發(fā)生—
不邊看電視手機邊吃飯,不在吃飯的時候高聲說話,不吃了一半下地溜達……身教比言傳更加重要和有效的多,孩子看在眼里,自然會和你學(xué)習(xí)。
中國人的飯桌有點復(fù)雜,除了吃飯,還是一個社交的場所,人越多,吃飯的時間越長。小孩子胃小,吃得少,一般都會比大人要早吃飽,這個時候如果強把孩子留在飯桌上,就不要怪他搗亂了。家長在確認孩子不想吃了之后,就可以收拾好讓他下去自由玩耍吧。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雙或者很多雙眼睛盯著你吃飯,是不是什么胃口都沒有了。孩子也是一樣的感覺,吃飯的時候別把他當成世界中心,他會更輕松自在,也不容易有逆反心理。
如果孩子覺得餐桌上所有的人已經(jīng)忘記了自己,他一定要干點什么來刷一下自己的存在感。
吃飯的過程中,可以隨口和孩子交談,討論一下食物的色澤、味道,及時回應(yīng)他的要求,讓孩子覺得,自己得到了大人一樣的尊重,他自然也會像大人一樣要求自己。
結(jié)語:
不少家長覺得,要求小孩子講究餐桌禮儀很難實現(xiàn)。其實并不盡然。
對于家長而言,難的其實是—你既想控制孩子每次吃多少,又想培養(yǎng)餐桌禮儀。
雙重目標是很難達到的。辯證法告訴我們,解決一件事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搞定了,次要矛盾解決起來才更容易。
餐桌禮儀關(guān)系到孩子對于食物的感受,對食物的興趣,這才是主要矛盾。這個問題解決了,孩子喜歡吃東西了,吃夠量,那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嘛?
讓孩子從小吃得優(yōu)雅,選擇一款合適的兒童餐椅是必不可少的。一款好的兒童餐椅,不僅可以讓家長對孩子的照顧更加周到,而且可以讓孩子對吃飯產(chǎn)生較大的興趣,幫助孩子由需要父母給自己喂飯過度到自己吃飯。
如今市面上兒童餐椅品牌眾多,家長應(yīng)該如何為孩子選擇呢?兒童餐椅如何使用最方便、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