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梅
摘 要:我國高師鋼琴教學一直沿用專業(yè)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師范性不夠突出,教學效果不盡人意。筆者根據(jù)教育部頒發(fā)的《鋼琴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鋼琴的能力”的目標,提出模塊化鋼琴教學的理論,以基礎性、研究性和應用性三大模塊進行鋼琴教學,以期真正達到高師鋼琴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關鍵詞:模塊化 高師鋼琴教學 《鋼琴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考核評價
毋庸置疑,高師音樂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對于鋼琴教學而言,教學目標主要應體現(xiàn)在兩方面:“使學生掌握學習音樂的重要的學習工具;使學生掌握音樂教學必備的教學工具”。①近年來,教育部制定、頒布了《鋼琴課程教學指導綱要》②,綱要全面清晰的闡述了高師鋼琴教學的性質、目標和內(nèi)容,指出高師鋼琴教學應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鋼琴的能力”。③
由于歷史的原因,高師鋼琴教學一直沿用專業(yè)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這與高師音樂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完全不符。筆者根據(jù)《鋼琴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以下簡稱“新綱要”)的要求,針對當前高師鋼琴教學的實際情況,對高師鋼琴教學內(nèi)容進行重新構架,提出了以基礎性、研究性和應用性三大模塊為平臺,實施鋼琴模塊化教學的理論,以期真正達到高師鋼琴教學的目標和要求。
一、鋼琴模塊化教學的理論構架
新《綱要》中涵蓋的內(nèi)容非常全面,包括演奏法、讀譜法、獨奏與視奏、伴奏、合奏、移調(diào)與即興伴奏配彈等,這給高師鋼琴教學指明了方向。而傳統(tǒng)的高師鋼琴教學大多注重對鋼琴技能的教學,缺乏鋼琴理論與應用層面的教學,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鋼琴的能力”。為此,筆者提出在進行高師傳統(tǒng)鋼琴彈奏技能教學(基礎性模塊)的同時,融入研究性模塊和應用性模塊的教學理念,形成“技能(基礎性模塊)、理論(研究性模塊)、應用(應用性模塊)”的三模塊教學模式。
(一)基礎性模塊
基礎性模塊是高師鋼琴教學中的基礎性環(huán)節(jié),主要是通過學習大量音階、和弦、琶音、練習曲、樂曲來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鋼琴彈奏方法,學習鋼琴音樂的表達方式,為學習鋼琴作品或其它多聲部作品提供基礎。
(二)研究性模塊
研究性模塊是基于研究性學習方式之上,“它是一種專題研究活動,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雹苎芯啃阅K能較為系統(tǒng)的就鋼琴學習中的一些共性的技術性問題、作品時代風格特點與處理和學習中的一些經(jīng)驗性問題進行講解、交流,增強學生的理論水平。
(三)應用性模塊
“學以致用”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應用性模塊就是鋼琴演奏技能與理論水平在實踐中的應用體現(xiàn)。它的教學靈活多樣,主要通過鋼琴表演、伴奏、彈唱等形式來訓練學生的鋼琴綜合應用能力,為學生日后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學打好基礎。
二、鋼琴模塊化教學的實施方法
(一)課程安排與授課形式
鋼琴模塊化教學的總學時安排為三年(六個學期),其中前兩年主要側重基礎性模塊和研究性模塊的學習,第三年側重應用性模塊的學習,在具體實施時可以適當?shù)南嗷ヘ灤﹣磉M行教學。在授課形式上,前兩年采用小組授課形式(以8—12人為宜),按學生程度進行分組教學。第三年的應用性模塊為分組教學(控制在20人左右),但個別主修生可另外安排“一對一”的小課教學。
(二)授課內(nèi)容、形式和學時的設定
1.基礎性模塊
基礎性模塊應包含鋼琴基本彈奏技能和樂譜視奏技能兩大方面內(nèi)容,它應該貫穿整個鋼琴教學的始終,以小組課和個別課的形式來完成。
在新《綱要》中對基本彈奏技能的要求是“鋼琴基本彈奏技術,非連音、連音、跳音,音階、琶音、和弦的彈奏方法”;對演奏能力的要求為“能演奏中等程度的樂曲及伴奏曲”。⑤綱要中的“中等程度”提醒我們,教學中要從培養(yǎng)目標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中等的鋼琴彈奏能力。
2.研究性模塊
研究性模塊包含鋼琴彈奏技術理論研究、作品理論研究和教學經(jīng)驗性研究三方面內(nèi)容,以專題的形式展開。在鋼琴彈奏技術理論研究方面,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程度來設定內(nèi)容。如零起點的學生,可以設定一些諸如“基本指法”、“基本彈奏法”方面的專題進行講解。而對于程度較高的學生,可以引入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作專題講解,如“不同風格作品中鋼琴踏板的運用技巧”等。在作品理論研究方面,可以結合音樂史學、和聲理論和曲式方面內(nèi)容,對作曲家鋼琴作品進行比較分析,如“莫扎特與貝多芬鋼琴作品的風格比較”等。在經(jīng)驗性研究方面,可以根據(jù)教師教學中所獲得的經(jīng)驗來作專題,如“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讀譜習慣”、“如何正確認識鋼琴考級”等。
3.應用性模塊
應用性模塊包含獨奏表演技能、合奏技能、移調(diào)技能、正譜伴奏與即興伴奏技能、彈唱技能等方面的內(nèi)容。
(1)獨奏表演技能方面: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舞臺表演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訓練學生具備作品的整體性展示和部分性展示的能力。獨奏表演技能在教學形式上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課堂教學、觀摩、試教、音樂會等,教學學時也可靈活處理,一般每學期不少于四節(jié)。
(2)合奏訓練方面:主要通過小組課的形式來進行實施,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彈奏能力來進行教學內(nèi)容的設定,前兩年每學期至少應安排兩次合奏課,第三年每學期至少三次合奏課,而且在第三學期的考試中可以設定一次考試內(nèi)容為合奏,這樣通過教學計劃、內(nèi)容的設定,引起學生對合奏能力訓練的重視,有效保障學生合奏能力的提高。
(3)移調(diào)技能的訓練方面:前兩年可以通過簡易鋼琴曲來進行移調(diào)練習。鋼琴曲以選擇主調(diào)性作品為主,結合首調(diào)觀念,在課堂上進行和聲分析后再移調(diào)練習,移調(diào)技能訓練每學期不少于兩個作品。
(4)正譜伴奏與即興伴奏技能訓練方面:正譜伴奏每學期應不少于一首,作品的選擇可以是獨唱,也可以是重唱、合唱,甚至是為器樂伴奏等。而即興伴奏技能訓練應該結合即興伴奏教材,從調(diào)性、和聲、織體、音型、編配技法、彈奏技術等方面進行教學。
(5)彈唱技能訓練方面:應與聲樂教研室合作,學生在聲樂教師和鋼琴教師的共同指導下,練習“自彈自唱”、“你彈我唱”、“我彈你唱”的技能,通過這樣的一個系統(tǒng)的訓練,才能達到“彈唱”兼?zhèn)涞囊螅囵B(yǎng)出符合中小學音樂教學需要的人才。
應用性模塊應通過各種形式來進行開展。例如對于獨奏表演和合奏技能環(huán)節(jié),可以通過小組課形式進行,也可以通過舞臺觀摩、音樂會、比賽等形式來展開,促成學生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質的提高,而對于伴奏技能則可以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藝術實踐來展開。
(三)考核評價方式
考核評價方式應根據(jù)模塊化教學的內(nèi)容和目標,采用綜合、全面的評價方式。綜合的評價方式要求每學期對每項技能測試有所偏重,如第一、二學期偏重獨奏技能和視奏技能的考核;第三學期側重合奏技能的考核;第四學期側重鋼琴獨奏技能和正譜伴奏技能的考核,并且每位學生必須提交一篇鋼琴研究論文;第三學年側重即興伴奏與彈唱的考核,主修生還應增加獨奏技能的考核等。除此之外,考核還應結合平時學生參加藝術實踐的情況來進行加分,如為聲樂考試擔任伴奏任務,參加音樂會擔任獨奏、合奏或伴奏任務,參加各類鋼琴比賽或聲樂比賽擔任伴奏任務等,見表二。
聲樂考試擔任伴奏任務;參加音樂會擔任獨奏、合奏或伴奏任務;參加各類鋼琴比賽擔任獨奏、伴奏等等。(每學期由藝術實踐教研室統(tǒng)計,每參加一類項目可附加0.5-1分)
三、鋼琴模塊化教學的難點與對策
在當前高師鋼琴教學中,嘗試鋼琴模塊化教學一定會遇到一些困難和阻力,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鋼琴教學計劃應做出重大調(diào)整。鋼琴教研室應重新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nèi)容、教學學時、授課方式和考評辦法等;二是學生程度參差不齊。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采用分組教學的形式,將每項教學內(nèi)容都分成“易、中、難”三個等級,每個等級都有對應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根據(jù)學生程度來選擇教學等級,做到因材施教。三是教師理論層次偏低。任何一項教學改革的出現(xiàn)都會遇到一定的阻力,而這種阻力中最大的往往是來自教師本身。針對教師的自身問題,我們一方面要在思想上去積極引導,另一方面在教學安排上也要考慮到教師自身的情況。例如可以在教研室中劃分出不同的課題組,以“一人一項”、“一人多項”、“多人一項”進行授課,揚長避短,達到教師資源優(yōu)勢的互補。
總之,對于一項教學改革的探討,肯定還有許多的不足和問題。但以基礎、研究、應用三大模塊為平臺形成的高師鋼琴教學體系,是在遵循教育部新《綱要》的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下形成的,教學中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鋼琴能力”的原則。相信,隨著鋼琴模塊化教學的不斷完善,高師鋼琴教學必定能實現(xiàn)新《綱要》的目標,為培養(yǎng)出適合中小學音樂教學的音樂人才做出貢獻。
注釋:
① 代百生.《鋼琴教學法》[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P2.
② ?譻?訛?譽?訛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yè)必修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指導方案》(簡稱為《課程綱要》或《綱要》)的通知;教體藝廳[2006]12號文件第19-22頁(鋼琴課程教學指導綱要).
④ 蕭承蘭.《專業(yè)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鋼琴教學初探》,《中國音樂年鑒》1994卷[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1995.P195—201.
作者單位: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