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實行立案登記制已經(jīng)二年有余。法院實行的立案登記制并不是簡單的收受起訴狀并登記立案的過程,還有審查工作在其中,這一點理論和實務界的認識是一致的。但怎樣審查與審查什么內(nèi)容在實踐中存在一定的困惑,因為人民法院并不是什么訴都會受理,并納入到審判程序中予以審理。對于那些有悖法律規(guī)定的訴求,法院依然可以“案不立、訴不理”。經(jīng)與之前立案審查制進行對比,立案登記制下的立案工作現(xiàn)狀有些是出乎預料的,這可能與法院仍未完全擺脫職權主義色彩,而與處分權主義存在矛盾與沖突。
一、起訴條件并未有實質(zhì)性變動
在登記制實行之前確實存在著設置多種起訴障礙妨礙當事人行使訴權的情形。但這種情形大部分是人民法院根據(jù)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法定起訴條件之外設置的條件,主要是依據(jù)當?shù)攸h委、政府的要求受理或不受理某些案件,諸如計生部門要求基層法院在受理離婚訴訟時把孕檢證明作為起訴的必要條件,這種情形在各基層法院普遍存在。但對當事人影響較為嚴重的就是諸如司法政策,對一些群體性糾紛、敏感性案件,法院是謹慎受理或暫不受理的。這類案件涉及人員眾多、矛盾較為尖銳、案件審理難度大以及后期還會應對信訪壓力,法院一般會趨利避害地作出對自己更為有利的選擇。這種案件并不多見,登記制實行以后,這類法定起訴條件之外設置障礙的情形已經(jīng)得到顯著改善,更多的案件還是對法定起訴條件的審查。法定起訴條件仍是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和第一百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法定的起訴條件并沒有做任何修改,法院立案部門在審查上仍然沿用以往的做法,對照法定起訴條件一一審查。而法定起訴條件中的原告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仲裁條款等屬于訴訟要件,可見法定起訴條件其實已經(jīng)涵蓋了訴訟要件,即立案審查并未有實質(zhì)性的變動,審查并非僅作形式上的審查。
二、封閉式的立案審批程序
立案登記制實行一年后,全國法院收案數(shù)增長28%,當場立案率高達95%。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起訴積極進行回應,極大地提高了立案工作效率。但立案效率的提高并不代表在立案環(huán)節(jié)中取消了審批程序。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立案工作的暫行規(guī)定》第十三條的規(guī)定,經(jīng)審查認為起訴符合受理條件的,根據(jù)案件的不同情況,由負責審查起訴的審判人員決定立案或者報庭長審批。重大疑難案件報院長審批或者經(jīng)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一直遵循該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履行行政式的審批手續(xù)。即使現(xiàn)在立案程序仍然沿襲了以往的做法,即對于當事人的起訴,由立案人員先行審查,然后再報立案機構負責人審批后再行立案,重大復雜的起訴報院長審批或者審委會討論決定。當場立案使得這種審批程序簡化到當事人無法感知到而已,但無論是當場立案的還是法定期限內(nèi)答復立案的起訴,均是通過這種行政審批式的程序進入到法院審判程序。當事人雖然對于人民法院作出的不予受理裁定可以提出上訴,但上訴審法院對于案件的審查仍是以書面審為主,期限僅為一個月,審理期限短,故當事人的法律觀點也僅僅只能通過提交的上訴狀予以提出,并不能參與到具體的審理中。立案程序仍是封閉式程序,體現(xiàn)法院的職權色彩更為濃厚,法院審查起訴是將訴訟要件一并進行的審查。因為訴訟要件大部分屬于職權調(diào)查事項,我國立法與司法實踐亦未對起訴條件與訴訟要件加以區(qū)分,更沒有劃分職權調(diào)查事項和抗辯事項,導致法院審查起訴時均是依職權進行,忽視了當事人的辯論權,這也是讓當事人感到法院門難進的原因之一。
三、違法起訴不斷增加
立案登記制側(cè)重于保護當事人訴權,即在面對當事人的權利保護請求時人民法院不得拒絕裁判。但行使司法救濟權不是無限制的,當事人行使司法救濟權時也不能背離“任何人都不應從不當行為中獲利”的原則。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對濫用訴權的非法行為都予以規(guī)制,英美法系認為起訴和反訴中存在的“司法救濟權的濫用”行為可以構成侵權,大陸法系國家多承認“濫用訴權”的概念。在司法實踐中,對于當事人違法起訴主要是指明顯違反法律規(guī)定的起訴,這種情形便于識別。如實踐中,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起訴屬基層法院管轄,在明顯違背級別管轄的情況下堅持向中級法院起訴,要求人民法院依照立案登記制的規(guī)定予以登記立案。因現(xiàn)行的立案登記制在規(guī)制違法起訴方面并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對這種明顯違法起訴,實務中存在兩種不同認識,一種觀點認為應當適用立案登記制,對于堅持起訴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在推行立案登記制之下主流思想認識是適用登記制不會出現(xiàn)錯誤,不適用出現(xiàn)差錯可能導致責任追究。但存在著這種情形,如果當事人向高級法院或者最高法院直接起訴,是不是也應當作出不予受理裁定,這樣將耗費大量司法資源。同時也直接損害我國的級別管轄制度本身。一種觀點認為應當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登記立案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十條第一項規(guī)定,違法起訴或者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起訴人民法院不予登記立案。對于明顯違法起訴不適用立案登記制,人民法院可以不接受起訴材料,直接告知不予登記立案。對于“違法起訴或者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如何進行界定成為實務中面對的問題,主要是不予受理或者駁回起訴的基本上是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起訴,適用該條會不會讓當事人覺得人民法院在擴大適用不予登記立案的范圍,給當事人起訴設置新的障礙,限制當事人的訴權行使。
龔俊利:湘潭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1]韋選安.保障與攻堅立案登記制改革的對策完善[J].中國審判,2016(22).
[2]廖永安.民事審判權作用范圍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4-30.
[3]姜啟波.案件受理[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26.
[4]徐雋.立案登記制改革一年多,當場立案率達95%,打官司不再難[N].人民日報,20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