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 會是機關秘書的一項重要工作,看似簡單,實則千變萬化、學問很深,需要時時刻刻保持一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tài),不厭其煩、不厭其細、不厭其瑣碎,才能躲開無處不在的大大小小的陷阱。近期,有媒體搜集了一些機關秘書分享的辦會故事,本刊從中選編部分,這些親身經歷,既是他們的經驗教訓,也為讀者提供了一份工作指南。
太長的會標
初入職場趕上一次縣委召開會議,我負責會標的制作。綜合會議的主題和議程,我將會標定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動員部署會暨“講政治守紀律做表率”專項主題活動動員會。核對后我自己還挺滿意,就向科長做了匯報??崎L看了之后說:“小王,你數(shù)數(shù)這有多少字,咱們開會的地方掛得下嗎?”科長一下子把我問住了。
后來,向同事請教才知道,開會的主席臺比較窄,如果將這么多字放在會標上,字間距會非常小,不美觀不說,還看不清楚。于是,我征求各方面的意見,最終將會標定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動員會。我也從中學到,會標的制作一定要突出主題、簡潔明了。
“簡單”的會場布置
去年,我負責某次討論會的會場布置。布置好會場后,我請主任來檢查。
初步檢查后,主任問:“座位是按什么原則安排的?”我信心滿滿地回答道:“根據(jù)之前會議要求,按‘先定中間,再定左右的順序,市級領導和討論組組長排在主桌中間,其他代表按選區(qū)和職務一左一右依次排列?!?/p>
“這樣不行。”主任說,“會場布置不能簡單憑經驗,要看會議內容和目的。就說座位排列,第一,這次討論會和一般會議不同,與會人員都是黨代表,身份是一樣的,不存在職務的高低。第二,討論會的主要目的是審查報告、暢談思路、建言獻策。想討論得好,至少要確保主桌上各類代表分布均衡,涉及重點工作、重點行業(yè)的代表也要往中間靠。你再想想,重新調整下?!蔽疫@才意識到有些情況還真是沒有認真考慮。再看會場,主桌上明顯缺少農業(yè)、教育、衛(wèi)生等行業(yè)代表,分布確實不合理,而且會場中僅主桌有話筒,未在主桌就座的代表發(fā)言很不方便。
回到辦公室,我將座次重新排列。第一,主桌上優(yōu)先安排身份重疊的代表,如既是女性又是教育衛(wèi)生系統(tǒng)的代表,確保各領域代表在主桌有限的人數(shù)中盡量實現(xiàn)均衡分布。第二,涉及重點工作、重要行業(yè)的代表,如無法安排在主桌,盡量安排在后排靠中間位置。第三,準備四個無線話筒,分置在后排座位兩端,保障未在主桌就座代表的發(fā)言。最后,我將會場實際安排情況制作成參會人員座位表,標明代表姓名,與代表基本信息表一同打印出來,放在與會市級領導座位前,以便領導對參會人員信息一目了然。
精心布置后,會議取得良好效果。由此可見,會場布置絕非簡單機械的重復性工作,做到因需而變、因事而變,方能讓會場布置“活”起來,為會議的順利進行打好基礎,提供保障。
什么是正裝?
前些年,市里面舉辦全市大會,涉及各個單位各個行業(yè)的代表近千人。我負責下發(fā)會議通知,大概發(fā)了快十個單位的時候,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頭問:“你好,我們接到通知,讓穿正裝。請問我可以穿自己的民族服裝嗎?”我回答說:“大會規(guī)定要穿正裝,估計您不能……”正說到這兒,旁邊的主任趕緊打斷了我,讓我先不要回答。我急忙告訴對方,稍后再答復。
放下電話后,主任說:“我們在通知里,只是簡單地說讓大家穿正裝。而少數(shù)民族的同志認為出席正式莊重的場合,應該穿體現(xiàn)民族特色的民族服裝。而且這次大會,各行各業(yè)的代表都會出席,如果真的全部穿西裝來,效果就一定好嗎?”我這才恍然大悟。主任召集會務組的同志們碰了個頭,大家經過討論,一致覺得,如果不同行業(yè)的同志,穿著代表各自身份的服裝出席,效果應該更好。我們把這次討論的結果匯報了領導,領導肯定了我們的想法。我馬上修改了會議通知,之前已經通知過的單位,也一一打電話更正。
到了開會當天,代表們就座完畢,我們看到會場里,軍人穿著莊嚴的軍裝,工人穿著自己的工服,警察穿著筆挺的警服,還有少數(shù)民族代表身著鮮艷的民族服裝。每個人都展現(xiàn)出各自的風采,現(xiàn)場氣氛喜慶而隆重。
我事后“復盤”,辦會固然有一定的模式,但更需要我們從實際情況出發(fā),從會議效果出發(fā)靈活應變,有時候一個小小的變化,就會帶來大大的不同。
沒有預留的座位
從事會務工作多年,有兩次失誤讓我印象深刻。
一次是我事先沒有詢問與會人員的特殊情況,結果將一位坐輪椅的代表安排在了會場中間的座位。會議當天,看著已經就座的代表個個起身搬開座椅讓位,坐在輪椅上的同志非常過意不去,連連致歉。下午的會議前,大家臨時決定每個人依次往里挪一個座位,把最邊上的位置留給殘疾人代表。
還有一次是一位年邁的老領導參加會議,并有陪護人員隨行。老領導是在主席臺就座,但我事先沒有給陪護人員在前排預留座位,因此他只能坐在會場最后一排。會議進行到一半時,老領導感到身體不適,向陪護人員示意,但由于距離太遠,陪護人員沒有看清。老領導又堅持了許久,直到旁邊的同志發(fā)現(xiàn)他捂著胸口臉色蒼白。雖然經過一番救護,老領導并無大礙,但也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這兩次失誤提醒我,一些會議有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人員出席時,會前一定要充分了解情況,并在會議過程中給予重點關注,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更加周到細致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