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潞,周志鵬,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xué)服裝學(xué)院
人偶的隱喻與
——狂時尚想攝影驚悚案例分析
吳佳潞,周志鵬,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xué)服裝學(xué)院
人偶構(gòu)成了時尚攝影的一處別樣風(fēng)景。時尚攝影中的人變成了偶,偶化身為人,人偶同臺,亦真亦幻。那些被化妝成偶的女郎們被剝奪了思考的權(quán)利,限制了行動的自由,最終被人隨意擺弄,淪為男性凝視下的戀物式情色客體,令男性觀賞者和操縱者陷入其對于女性占有、控制的霸權(quán)式狂想之中。
人偶;時尚攝影;隱喻
人偶,偶人,人偶不分。它亦人亦偶,擁有真人般的精致面容,但沒有思想,無力反抗,任憑人的擺弄和操控;它似人非人,慘白的臉龐、呆滯的表情、刻板的肢體語言,又會使畫面變得驚悚詭異,流露出一種怪誕、驚悚的氛圍。時尚攝影中盛裝打扮的女郎們混跡于各類人偶模型所構(gòu)成的人形世界里,游走于真實和幻象之間,像是夢境中的童話故事、來自未來的科幻文學(xué),又似神秘古堡中的靈異傳說,真真假假,難以辨識。
時裝攝影中的人偶形式以提線人偶最為常見。提線人偶?xì)v史悠久,意大利被認(rèn)為是最早產(chǎn)生提線人偶的西方國家之一。由于提線人偶依靠人偶師操縱系在人偶四肢和頭部的細(xì)繩來實現(xiàn)人偶的活動,因此,相對于古典人偶來說,提線人偶更先進(jìn),需要精確度更高的技能才能操縱。西方歷史上,不同風(fēng)格的人偶,觀眾也有所不同:權(quán)貴可以欣賞提線人偶表演的傀儡戲,而下層民眾則更多地只能觀看杖頭人偶或布袋人偶的街頭表演。提線人偶戲的操作形式展現(xiàn)了人性的陰暗一面。人偶(或者說是社會中的弱勢人群)受到操縱者自上而下的控制,它們身份卑微、沒有自由、無需思考,命運掌握在他人手中。攝影師阿德里安·法爾(Adrian Farr)的作品《Imperfect》中(圖1),東倒西歪,殘缺不全的服裝人體模特凌亂地散布在廢棄的倉庫中,模特們臉涂萬圣節(jié)驚悚娃娃妝面,面無表情、四肢僵硬、手縛繩索,像是劇場中被人操控的提線人偶。事實上,法爾通過照片講述了一個名字叫做Emily的人偶的故事,她被人偶制造者創(chuàng)造,卻密行計劃以擺脫造物主的控制。ELLE編輯在喬凡尼·斯夸特里蒂(Giovanni squatriti)的拍攝主題作品《Pastel Puppet》(圖2)寫下如下注解:“從粉鈷藍(lán)到奶油白,再到薄荷綠、粉紅、淺黃,我們可愛的玩偶被打扮成了粉色的淑女!”圖中那位身穿高級時裝,手挎LOUIS VUITTON手袋的模特看起來了無生氣——一個被精心裝扮的、可愛的提線木偶呈現(xiàn)眼前。顯然,模特此時只是活動的衣架、是時尚強(qiáng)權(quán)的玩物,她們?yōu)闀r尚趨勢所禁錮,為觀者著盛裝。
圖1 Imperfect,dark beauty magazine ISSUE 26
圖2 Pastel Puppet,ELLE DUBAI APRIL 2012
作為時裝模特的前身,時裝人偶(Fashion Dolls)早在14世紀(jì)末就源起于法國宮廷,17、18世紀(jì)流行于歐洲。那時的時裝人偶身著當(dāng)時的流行服飾,被作為宮廷禮物在西方國家間互相饋贈,擔(dān)負(fù)著傳播時尚趨勢的重要使命。彼時的時裝人偶并非兒童手中的玩具娃娃,而是宮廷女性的時尚拜物,象征著權(quán)利和財富。直到19世紀(jì)中期,隨著真人模特、時尚雜志等新興媒介的出現(xiàn),時裝人偶才被重新定義,人體假模(Mannequins)開始踏上歷史舞臺。人偶在時尚攝影中的出現(xiàn)并非偶然,因為用于時裝展示的人體假模很早就出現(xiàn)在攝影師鏡頭中了。在時尚攝影尚未大展身手的20世紀(jì)初期,現(xiàn)代時裝產(chǎn)業(yè)獲得空前的發(fā)展,遍布于歐洲街頭櫥窗的人體假模引起了眾多攝影師的關(guān)注和興趣。法國攝影師尤金·阿杰特(Eugene Atget)、阿根廷攝影師奧拉西奧·科波拉(Horacio Coppola)、德國攝影師奧托·阿姆波爾(Otto Umbehr)等人都曾對這種與真人高度相似的“人偶”萌發(fā)興趣,它們時而穿著光鮮,時而衣不蔽體,或如真人般顯露曼妙身段,或如死尸般殘缺不全,表情各異卻始終如一。這些現(xiàn)代城市生活的日常物體本來司空見慣,但經(jīng)過攝影師的視覺編排,卻呈現(xiàn)出一種超現(xiàn)實的詭異觀感:這些形態(tài)類似、不通言語的人偶同活生生的真人一樣生活在屬于自己的世界中,訴說著無言的故事。時尚攝影是表演的藝術(shù),同臺演出的人與偶在本質(zhì)上沒有不同。某種意義上說,攝影中的人偶是有生命的,反而真人卻在這一點上模棱兩可。人與人偶真假不分,生死難辨(圖3)。在攝影師邁爾斯·奧爾德里奇(Miles Aldridge)的《Mannequin Thriller》(譯為人體假模的驚悚片)中(圖4),模特Kinga Rajzakd倒斃在地,雙目直視天花板,像是櫥窗里轟然倒地的人體假模。破碎的玻璃,被肢解的人模散落一地,幽深處飄來的綠光陰森而驚悚,金屬感的霓虹色裙裝亦在陰暗中顯現(xiàn)出微弱的光澤。
圖3 Megan Fox,Interview,2010.6/7
圖4 Mannequin thriller,VOGUE Italia 2013.3
球形關(guān)節(jié)人偶(Ball-jointed doll)起源于歐洲,是日本“人形”藝術(shù)之源。而機(jī)械人偶(Mechanical Dolls)早在公元16世紀(jì)就有相關(guān)的制作記錄,依靠發(fā)條實現(xiàn)人偶的彈唱演奏和行走。達(dá)達(dá)和超現(xiàn)實主義的先鋒人物德國藝術(shù)家漢斯·貝爾默(Hans Bellmer)曾用人偶的形式探索內(nèi)心的情色欲望,借以宣泄自己對侄女(女性)的暗戀和臆想。他的球形關(guān)節(jié)人偶因為怪異、驚悚的造型而被后來的恐怖電影和游戲廣泛借鑒。而貝爾默本人深受奧芬巴赫的歌劇《霍夫曼的故事》的影響。在這出著名的戲劇中,美貌迷人的少女奧林匹亞其實是上足發(fā)條的機(jī)械人偶。她能歌善舞,卻依賴于身體內(nèi)的發(fā)條機(jī)關(guān),貌似美好,實則暗藏玄機(jī)。人偶因為機(jī)械裝置的存在而獲得了有限的自由和短暫的靈魂,但同時也對人產(chǎn)生了潛在的威脅。美國系列電影《鬼娃》中面目猙獰的玩偶正因為有了思想,才犯下累累暴行。英國著名攝影師蒂姆·沃克(Tim Walker)的《Mechanical Dolls》中(圖5),模特們面無血色,背后插著巨大的發(fā)條鑰匙,陰暗的光線、斜視畫面的小丑木偶等等一切令人不寒而栗。在這個詭秘的虛幻世界里,殘存著攝影師對于童年時光的緬懷以及對恐怖敘事的偏愛,敘說著一幕幕黑色的童話故事。
圖5 Mechanical Dolls,Vogue Italia 2011.10
在缺乏娛樂活動和輿論工具的古代,東西方國家的人偶表演(傀儡戲)都被用作溝通思想,想法的手段——標(biāo)榜立場或教化民眾。一部人偶戲可以是一篇圣經(jīng)故事,也可以是一則童話寓言。作為死物的人偶,被操縱人偶之人賦予了生命。《木偶奇遇記》中謊話連篇的匹諾曹最終因為有了人性而成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可見,人是人偶的造物主,最終決定著人偶的命運。蘇珊·桑塔格說,攝影是主觀的觀看行為,它把活的生命變成事物、把事物變成活的東西[1]。時尚攝影中的人變成了偶,偶化身為人。從社會的角度來說,時尚攝影中那些真假難辨的偶人完全是女性形象,男性永遠(yuǎn)是幕后的操縱者和臺前的觀賞者。亞里士多德說,隱喻,是指以他物之名名此物[2]。隱喻是攝影師給予觀者的某種暗示、是創(chuàng)作的動機(jī)、是作者對潛意識的探索,同時也是觀者按照自身經(jīng)驗對圖像的理解、感知和體驗。那些被化妝成偶的女郎們被剝奪了思考的權(quán)利、限制了行動的自由,最終被人隨意擺弄,淪為男性凝視下的戀物式的情色客體,令男性觀賞者和操縱者陷入其對于女性占有、控制的霸權(quán)式的狂想之中。
[1](美)蘇珊·桑塔格.論攝影[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
[2](美)蘇珊·桑塔格,程巍.疾病的隱喻[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
[3]Jodi Roberts.From Bauhaus to Buenos Aires:Grete Stern&Horacio Coppola[M],The Museum of Modern Art,2015.
[4]Federica Roncaldier.Puppet-Master[EB/OL],https://www.behance.net/gallery/1660194/Puppet-Master,2011.6.22.
[5]REDAZIONE.Mechanical Dolls[J/OL],http://www.vogue.it/moda/cover-fashion-stories/2011/10/17/mechanical-dolls/,2011.10.17.
[6]ANI TZENKOVA.“Mechanical Dolls”by Tim Walker for Vogue Italia October 2011[EB/OL],http://trendland.com/mechanical-dolls-by-tim-walker-for-vogue-italia-october-2011/,2012.1.30.
[7]唐棣.人偶,靈魂的縮影--淺析人偶文化與女性審美[D].北京: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2008.
[8]張萌.西方服裝人偶發(fā)展歷程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xué),2015.
[9]朱國勤.人偶藝術(shù)[J].上海工藝美術(shù),2004(4):36-37.
Metaphor and Fantasia of a Puppet——Discuss on Thriller Themes of Fashion Photography
The puppet forms a unique landscape of fashion photography.In the fashion photography,the people and puppets become even.The women who have been put on make-up have been deprived of the right to think,and restricting freedom of movement.At last,being manipulated by people,it degenerates into the fetish erotic objects of men's gaze,which cause the male viewers and manipulators to fall into the hegemonic thinking of possession and control.
puppet;fashion photography;metaphor
吳佳潞(1996-),服裝與服飾設(shè)計專業(yè)本科學(xué)生。
周志鵬(1981-),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dá)、時尚攝影。
通信地址:上海市松江區(qū)龍騰路333號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xué)服裝學(xué)院。
郵政編碼:201620,電子郵箱:roy827@126.com。
注:本文為上海工程技術(shù)大學(xué)重點科研平臺大學(xué)生創(chuàng)新訓(xùn)練項目(cz160900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