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春方 Dong Chunfang 劉 敬 Liu Jing
石庫門建筑作為上海特定歷史階段的產(chǎn)物,始建于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40年代基本停止建造[1]。歷經(jīng)近百年,石庫門建筑硬件逐步老化,設施配置不健全,與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之間的矛盾不斷突出。居民流失,建筑破敗,歷史風貌得不到保護,原生態(tài)生活環(huán)境遺失……作為海派文化核心符號的石庫門建筑及其生活環(huán)境正在漸漸消失。凍結式的保存方式已不適應有當代性需求的近代建筑[2],但若整體拆遷改造又耗資巨大,政府改造阻礙重重。
以獨棟石庫門為改造單位、居民為操作主體的石庫門再生,為石庫門的生存發(fā)展提供了一種操作性較高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方式。這種再生方式探討了在保留歷史風情及尊重城市肌理的前提下,石庫門建筑該如何應對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方法?!斑m度改善居住環(huán)境條件,大多數(shù)居民還能夠留在原來的住處”[3],這既滿足了海派文化傳承的需求,又符合石庫門建筑生存發(fā)展的需要。
石庫門的原型是江南民居,以“天井-廳堂-后天井、附房”為空間序列。雖然不同時期的石庫門空間有所差異,開間數(shù)也有所不同,但其空間序列基本一致。傳統(tǒng)的石庫門建筑已經(jīng)不能滿足現(xiàn)代生活方式對居住空間舒適性和私密性的要求,亟待空間重構和更新以適應當今人們對居住生活品質(zhì)的訴求。由于石庫門建筑原有的空間結構基本一致,所面臨的困難基本相似,再生的目的大致相同,因而在空間重構、功能和設施更新提升、家具布置等方面具有互通性。石庫門再生設計在一定范圍內(nèi)具有普適性。
三益村是上海石庫門生活的典型代表。它位于虹口區(qū)唐山路,與五福里等構成較大的石庫門片區(qū),屬提籃橋風貌保護區(qū)范圍。村內(nèi)石庫門住宅依舊行使居住功能,除部分外租外,大部分石庫門內(nèi)仍居住著老上海人。周邊生活設施較為完善,老弄堂獨特的生活風情在這一帶保存較為完整。
然而,這里的居民生活環(huán)境惡劣,無法滿足現(xiàn)代生活需求。其廚房、衛(wèi)生間等基本生活空間缺失、人口居住密度大、基本生活設施不健全、生活隱私得不到保護的情況比比皆是,生活環(huán)境亟待改善。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居民大多已搬離石庫門,現(xiàn)居住居民主要為中下收入人群,改善生活品質(zhì)的愿望迫切。
可以說,三益村是居民居住情況困難的石庫門代表。由于其地處虹口,距市中心有一定距離,外部資本注入改造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政府改造投入有限,依靠外部力量提高生活水平難度大。
綜上,本文將以三益村石庫門住宅再生為例,探討石庫門空間適應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改造手法,通過典型案例空間再生方案總結,研究石庫門再生方法。
三益村為新式石庫門建筑風格,建于1929年,是當年猶太人難民聚居地之一。它由一條主弄和10條支弄組成,呈魚骨形分布。主弄(圖1)寬約6m,滿足停車及行車需求。道路兩旁設有綠植,干凈整齊。主弄端頭設有垃圾房和公廁(圖2)。支弄(圖3)寬約2m,可放置自行車、摩托車及部分雜物;部分住戶將洗手池建于支弄。
三益村共有75棟石庫門單體建筑,單棟石庫門內(nèi)住戶多達3~4戶,部分2戶,個別石庫門為一戶獨有。建筑立面為混凝土拉毛處理,整齊劃一。石庫門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門頭也保存較好。三益村石庫門建筑群除8號石庫門改為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已加建至4層外,其余均保留原有建筑高度。
三益村為新式石庫門建筑,立貼木構架承重,磚墻圍合,主體結構較為牢固。以樓梯間為界,分為前樓和后樓,樓梯間作為建筑的核心結構,牢固結實。建筑為2層單開間布局,包括前客堂、后客堂、樓梯間、廚房、亭子間、前樓、后樓、曬臺等功能。由于各種歷史原因,石庫門產(chǎn)權變更,現(xiàn)一棟石庫門一般都是幾戶合用,客堂間大多作為臥室之用,甚至有的廚房都改造成了臥室。
(1)居民老齡化嚴重。經(jīng)濟條件較好的年輕人都已搬離石庫門,而很多老年人從小在弄堂長大,對石庫門有濃厚的情結,留戀周邊鄰里,選擇繼續(xù)居住于此。
(2)建筑使用空間嚴重缺乏。大部分石庫門棟內(nèi)沒有配置衛(wèi)生間,少量有共用一個衛(wèi)生間,多戶共用廚房的現(xiàn)象更是屢見不鮮。基本的生活空間不健全,絕大部分石庫門沒有起居室,曬臺大部分加建成了臥室,衣服晾曬于弄堂內(nèi)(圖3)。
(3)市政設施不完善。支弄排水系統(tǒng)不良,雨水經(jīng)常倒灌侵蝕室內(nèi),梅雨季節(jié)室內(nèi)積水嚴重。
居住生活空間的不健全是造成石庫門不適應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而針對老年人居多的人口構成,缺乏適老化設計,則是建筑不宜居的另一原因。
對于石庫門惡劣的居住環(huán)境,政府投入了大量精力加以改善:①政府出資對建筑外立面整體修葺,保證里弄風貌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②主弄內(nèi)加設垃圾站及公廁,同時,對于有額外空間的住戶(一般位于底層),由政府出資加建衛(wèi)生間;在公用廚房內(nèi)鋪設地磚、重貼墻磚、安裝防盜門等,希望改善居民日常生活環(huán)境。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建筑風貌,但對居民的實際生活水平,并未有較大的改善。
圖1 三益村主弄
圖2 三益村垃圾房和公廁
圖3 三益村支弄
此外,三益村內(nèi)不少居民自發(fā)改造室內(nèi)空間,以求增加儲藏、居住面積,曬臺加建為臥室、天井內(nèi)增設廚房和衛(wèi)生間、客堂間內(nèi)搭建儲物空間等做法較為常見。少數(shù)居民甚至將原本的廚房空間改用作臥室,而將廚房設在緊鄰過道上。
三益村單體石庫門為單開間三進式建筑,延續(xù)了江南傳統(tǒng)住宅“天井-廳堂-后天井、附房”的空間序列(圖4、5)。單體建筑為2層,亭子間上層為曬臺,建筑面積106m2。根據(jù)現(xiàn)場調(diào)研,三益村75棟石庫門建筑中,有39棟曬臺完全搭建成房間,12棟曬臺局部改建。據(jù)調(diào)研顯示,曬臺作為公共資源的利用率極低,因而在原始模型提取中,將曬臺改建成房間,可增加11.6m2的生活空間,既有效利用了石庫門剩余空間,又不影響建筑外觀。
依據(jù)一棟石庫門建筑內(nèi)住戶數(shù)不同,可分為二戶型、三戶型、四戶型(圖6)。雖然每棟的住戶戶數(shù)不一樣,但是改造目的具有一致性,即重新進行面積分配,為每個家庭提供獨立的成套住房。在3類住戶分類中,分別選取其中的2-1、3-1、4-1作為每類分戶戶型的代表進行探討,針對每類模型選取實際案例進行設計操作。
二戶型改造設計以29號石庫門(圖7)為例進行探討。29號石庫門共有兩戶人家。
5.1.1 戶A基本情況
戶A共住三代6口人:老爺爺老奶奶、二兒子、三兒媳、四女兒、孫子(已成年),入口在北向,擁有廚房、亭子間、前樓、后樓及曬臺加建成的房間、樓梯間等空間。
戶A的居住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空間不足、結構老化、設施缺乏等方面。
圖4 三益村石庫門單體原平面圖
圖5 三益村石庫門單體剖面圖(曬臺加建后)
圖6 三益村石庫門戶型分布示意圖
(1)4室供6人居住,人均居住面積狹小。已成年的孫子仍與其母住于亭子間,個人隱私得不到尊重。
(2)房間設施陳舊或缺乏。房屋樓梯陡峭,坡度近60°(圖8);室內(nèi)衛(wèi)浴設施簡陋,缺乏洗浴設備,衛(wèi)生間位于樓梯之下,約2m2;儲物和收納空間的不足,導致住宅內(nèi)陳設雜亂擁堵,空間利用率低。
(3)室內(nèi)缺乏對老年人設施和空間的考慮。戶A的兩位老人年齡近百,照顧老人的二兒子和四女兒均已六七十歲,上下樓梯極其不便,衛(wèi)生間也沒有相應的老年人扶手等。
(4)建筑結構老化。該住宅基本結構為磚木混合的砌體結構,雖然整體結構完整,但是累年耗損,結構已不能承受高強度的加建或改造。
(5)室內(nèi)采光不足。后天井局部搭建,只留有一個小窗采光(圖9)。
5.1.2 改造方案
5.1.2.1 結構手段
圖7 29號石庫門分戶示意圖
圖8 老人下樓梯
鑒于輕木結構具有自重輕、施工方便、結構布置靈活、施工周期短等優(yōu)點,決定選用輕木結構作為新的結構方式。采用10cm×6cm的實木作為龍骨,搭建于原結構內(nèi)部[4],盡可能減少對原框架的破壞。樓梯臺階板、隔墻等采用木質(zhì)膠合板材質(zhì),自重輕,加工便捷。新增加的樓板層,在采用輕木結構后,所需結構層僅15cm(圖10)。
5.1.2.2 空間改造手段
(1)采用空間重構方法以利用剩余空間或使用不合理的空間。原有建筑后樓底層有一處高1.2m的儲物空間,因空間過矮而通行不變,利用率低。改造過程中,將低矮的儲物空間與原后樓打通,打通后的空間最低處有4.5m(圖11,斜線部分為可利用剩余空間)。由于戶A家庭多是老年人,身高均在1.6m及以下,層高可以適當降低。改造后,原后樓改成孫子的臥室,層高保持在2.2m。同時,原2層的前樓改為客廳,可供一家聚餐聚會之用,靠窗部分通高,保證房間的通透和空間的趣味性。改造后的3樓,主要增加了老奶奶的臥室、餐廳、簡易廚房和衛(wèi)生間等空間。
(2)減少交通空間,以增加有效的使用空間。原衛(wèi)生間位于樓梯下,需要經(jīng)過樓梯旁邊的過道進入,過道上放置有兩個用于洗衣的水泥池子。改造后,將衛(wèi)生間的門開于廚房,樓梯旁邊的過道形成一個完整的空間,加以隔斷封閉,成為洗衣間,兼洗漱用房。
圖9 后天井采光
圖10 29號戶A改造過程木龍骨施工過程
(3)建筑適老化設計。原樓梯坡度近60°,改造后樓梯坡度為45°左右。樓梯在廚房內(nèi)開始起步,經(jīng)過3級臺階可到達洗衣間平臺,再90°轉(zhuǎn)向上樓。扶手高度設置在78cm處,樓梯踏步端部設置有感應燈,以方便老年人晚上使用(圖12)。衛(wèi)生間也考慮了老年人需要,設置了無障礙衛(wèi)浴設備。
改造后,戶A的面積為117.6m2,新增了27.6m2有效使用空間(圖13)。
5.1.3 改造前后對比
改造中,除對門窗有所修葺,建筑外觀基本保持不變。建筑內(nèi)部增加了廚房、衛(wèi)生間、洗衣間等輔助空間和起居室等公共活動空間(表1)。同時,將老年人的主要生活空間移至第2、第3層,起居室的增加,改善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為家庭提供了寶貴的公共活動空間。
5.2.1 戶B基本情況
戶B共住三代5口人:老爺爺老奶奶、兒子兒媳、孫子(未成年)。戶B從南向入口進入,占有天井、前客堂和后客堂部分(圖14)。其中,前客堂和后客堂兩間房間室內(nèi)面積28.2m2,兼做臥室、客廳、餐廳之用;室內(nèi)有搭建儲藏空間,9m2左右的天井作為廚房之用,沒有衛(wèi)生間;一家人僅后客堂一間臥室。戶B居住情況主要存在3大問題。
(1)生活空間缺乏。室內(nèi)沒有衛(wèi)生間,居住者還依靠痰盂解決衛(wèi)生問題;缺乏晾曬衣服的場地。室內(nèi)沒有足夠的空間放置電視機等家用電器和家具,現(xiàn)代生活所需的配套設施和設備缺失。
(2)生活隱私得不到保障,五口人居住在同一間房間。
(3)采光問題突出。后客堂采光不佳,天井內(nèi)堆積的雜物,對客堂間的采光也造成了一定影響。
由于戶B空間過于局促,改造目標主要有2個:①針對隱私問題,對三代人的生活空間進行隔離,使其具有單獨的生活空間;②盡可能創(chuàng)造生活輔助空間,如廚房、衛(wèi)生間等。
5.2.2 改造方案
5.2.2.1 重新分割室內(nèi)空間
在前客堂部分搭建閣樓,作為兒童間。閣樓靠近玻璃墻,采光良好,有利于兒童身心健康。原后客堂間作為
圖11 29號前樓尺寸圖
圖12 29號戶A改造后樓梯和衛(wèi)生間
圖13 29號戶A再生平面圖
年輕夫婦的臥室,保證夫妻兩人隱私;同時,由于采光較差,部分用作儲物室,解決儲物問題。
5.2.2.2 對天井加以調(diào)整利用
大門采用半開半封閉處理。原雙開大門,導致天井部分用以交通的空間過大,現(xiàn)部分封閉可擴大室內(nèi)可利用面積,但石庫門的大門形式予以保留。在天井一側添加衛(wèi)浴間,衛(wèi)浴間頂上可作為晾曬平臺,與閣樓互通。天井剩余部分用作交通空間及簡易廚房間(圖15)。
5.2.3 改造前后對比
戶B的改造(表2)主要是對室內(nèi)空間重新分隔,保證了年輕夫婦的隱私問題。同時,增加輔助配套空間,完善居室功能。
68號石庫門內(nèi)居住有3戶人家,共10人,棟內(nèi)分隔如圖16所示,曬臺已被搭建成臥室。其中戶A居住3人,戶B居住4人,戶C居住3人,3戶共用廚房,沒有衛(wèi)生間和晾衣場地。其居住生活條件主要存在3個問題。
(1)3戶人家均不成套。3戶共用廚房(圖17),戶B和戶C共用出入口、樓梯和過道,生活相互有干擾。
表1 29號戶A再生前后功能用房和面積對比
圖15 29號戶B再生前后平面圖
表2 29號戶B再生前后功能用房對比
圖16 68號石庫門分戶示意圖
圖14 二戶型戶B原剖面圖
圖17 68號石庫門共用廚房
(2)空間配置不佳。大量的雜物堆積,壓縮了原來就不夠?qū)挸ǖ纳羁臻g;后天井的雜物堆放和局部搭建,嚴重影響了底層采光;棟內(nèi)的3戶人家居住面積分配不均,戶C僅占有前樓15m2的空間,要解決一家三口的吃喝睡娛等全部問題,居住空間狹促。
(3)生活輔助空間不足,棟內(nèi)缺乏衛(wèi)生間和晾曬空間。
對于68號石庫門的改造(圖18),共采取4個手段。
(1)對棟內(nèi)空間重構以增大居住空間。由于客堂間和前后樓層高較高,均達3.9m,可將其層高降至2.7m,與廚房間和亭子間齊平,將2層樓加建為3層樓,既增加了居住面積,又整合了建筑豎向高差。
(2)重新布置樓梯。石庫門內(nèi)空間重構以后,有3層較為完善的居住空間,可分別分配給3戶人家。將樓梯移動至石庫門一側,樓梯的公共化使水平空間得以連續(xù),從而保證每戶人家的完整性。樓梯采用輕鋼樓梯,盡可能減少對主體結構的破壞。
圖18 68號石庫門再生平面圖
(3)中庭結合樓梯設置。中庭代替原來的后天井,與樓梯間形成更大的公共空間,有利于增強采光和通風。
(4)重新分配居住面積,保證居住的公平性。由于原來戶B面積較大,可將戶B調(diào)整至1樓;戶B的面積較改造前有所增大,所有功能都在戶內(nèi)解決,同時又增加了廚房、衛(wèi)生間等輔助空間,提高了生活質(zhì)量。原戶C經(jīng)改造后,可將頂層作為臥室居住,解決了原來的一室“蝸居”問題。
68號石庫門三戶型的改造進行了較大的調(diào)整(表3)。樓梯與后天井的公共化,既改善了室內(nèi)采光,又保證了每戶人家的獨立性和戶內(nèi)功能的齊全性。同時,戶A和戶B在位置上調(diào)整,以保證原來面積較大的戶B依舊可以在三戶中擁有最大的居住面積,在增加每戶面積的同時,又注意到了公平性。
48號石庫門居住有4戶人家,共9口人,棟內(nèi)分隔如圖19所示。其中,戶A兩代3口人,主入口為石庫門大門,占有前客堂和天井;戶B、C、D從后門進入,每戶均有2口人,戶B占有后客堂,戶C住在亭子間,戶D住前后樓,4戶人家共用曬臺和廚房,棟內(nèi)沒有衛(wèi)生間。
表3 68號再生前后的功能用房和建筑面積對比
圖19 48號石庫門分戶示意圖
這棟石庫門,同樣存在不成套、輔助設施不足的問題。
(1)48號石庫門雖然戶數(shù)多,但人口并不多,多數(shù)都只有一對老人留守石庫門,兒女早已搬離。輔助空間的缺乏給老人生活造成了極大不便。
(2)采光通風不佳。戶B居住在后客堂間,由樓梯間進入室內(nèi),室內(nèi)沒有直接采光。戶A和戶B又以實墻相隔,兩戶人家都沒有良好的通風。
(3)戶B和戶C均只有1個房間,需要解決睡覺、娛樂、儲藏等多個功能,居住空間狹小,影響正常生活。
48號石庫門的改造方案立足獨立成套的居住空間設計(圖20)。改造過程中,樓梯位置不變,只是將其與后天井一起公共化,以保證交通空間與采光空間不被私人侵占,從而杜絕后天井名存實亡的現(xiàn)狀,每戶人家也有了獨立的入戶門。由于空間局限,戶B廚房、衛(wèi)生間等輔助空間與臥室分層設置,雖造成了不便,但較原居住空間,其品質(zhì)有了較大提升。
圖20 48號再生平面圖
改造后,各戶面積都有所增大(表4),尤其是戶B和戶C,服務空間與被服務空間得以分離,同時還增加了衛(wèi)生間和廚房,完善了家庭居住空間。
根據(jù)三益村不同戶數(shù)住宅再生方案的探討,以完成單戶獨立成套、在有限條件下盡可能達成符合現(xiàn)代生活空間的要求為目的,得出二戶型、三戶型、四戶型三種再生模型(表5),以期為以后的石庫門再生提供可參考的空間再生策略。
8.2.1 空間重構
由于新技術、材料和設備的引入,對建筑層高的要求降低,改造時利用石庫門錯層的特點,將前后樓與客堂間打通,根據(jù)附屬用房部分層高進行空間重構。這種重構可以在保證原樓梯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增擴空間,為新戶型提供基礎。
8.2.2 曬臺加建
原曬臺利用率低,加建為房間后,與前后樓上搭建的第3層處于同一水平高度,布局合理。
(1)水平方向以功能分隔為主,按照南北采光不同,房間品質(zhì)不一樣,南向主要布置臥室、起居室等被服務空間,享有較為充足的陽光和良好的通風,北向主要布置廚房、衛(wèi)生間等服務空間。垂直方向強化層的概念,按層分戶,減少戶間相互干擾,解決了分戶問題(圖21)。
表4 48號再生前后功能用房和建筑面積對比
(2)后天井與樓梯間結合設置,解決石庫門進深過長所帶來的采光問題,將對采光要求不高的服務空間配合后天井布置。
(3)后天井與樓梯間公共化。后天井保留或稍加位移,與樓梯結合或相連通。樓梯與后天井公共化,防止私人侵占搭建影響采光。
表5 石庫門基本再生模型總結
圖21 基本再生模型剖面簡圖
(4)充分利用原有前天井的高空處布置晾曬空間,使得每戶均有獨立的晾曬空間。
(5)減少交通空間,以增大石庫門有效利用面積。除了緊湊布置功能,縮短交通距離外,還可通過交通空間功能化,減少不必要的純交通空間。另外,據(jù)調(diào)研了解,原石庫門主入口通用的大門為雙開門,平時除了搬移大型家具,基本處于單開狀態(tài)以解決必要的出入問題。因此,雙開門可以弱化成單開門。
(6)盡量留出大面積實墻以布置儲物空間。石庫門室內(nèi)大多儲物空間不夠,雜物堆積造成空間擁堵。留出實墻布置大空間儲物,可節(jié)約出更多的可利用空間。
居住建筑除了是藝術,更是人們生存的根本。建筑師除了有大理想,也應該有關注民生的情懷。關注社會弱勢群體,立足居民切實需求,解決社會實際困難,通過可行的措施盡可能地改善居民生活,不失為建筑師的設計切點。本文以改善石庫門居住者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活品質(zhì)為切入點,以單體為操作對象,以居住者為操作主角,再生方式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和可普及性,對于石庫門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石庫門多樣性保護都有現(xiàn)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曹煒.開埠后的上海住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29.
[2]張松.日本近代建筑的保護與再利用[J].時代建筑,2000(3):32-35.
[3]張松.歷史城區(qū):從保護居民到被保護——城市文化基因的消亡[J].城市規(guī)劃,2013(3):89-92.
[4]董春方,李科璇. 空間革命——關于0.8棟石庫門住宅改造的思考[J]. 建筑學報,2014(2):1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