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her+Ngan
老一輩主張寶寶每次哭鬧,不要撲過去安撫他,也有說多抱孩子會養(yǎng)成越來越依賴父母人的習慣,不要“縱容”孩子全天候回應他,父母忍心不回應孩子,真的可以換來長大獨立自主嗎?
少回應 失信任
嬰幼兒依賴父母是正常事,孩子跟父母有種依附關系,有專家認為“兩歲前的嬰幼兒非常依賴父母是很正常,因為他們需要很多安全感。有外國心理學家曾發(fā)表研究,小時候在寄托中心成長的孩子,由于小時候得不到太多成人的關注及回應,至長大一直不太信任人,但亦怕獨立,多少影響成長的心理素質及學習過程。”這個說法讓許多爸媽反思沿用的傳統(tǒng)育兒法。
安全依附 提升探索力
以上研究跟“安全依附型”的理論相近,專家指出嬰兒通過哭聲表示需要,每次哭泣得到父母或照顧者回應,從而學習信任,長大有能力愿意探索世界,因為他們知道父母是在背后支持自己,一遇上危機,父母會適時出現。如果孩子從嬰兒時習慣得到父母回應,長大一般有勇氣、信心、好奇心及探索力,性格相對不會脆弱,也很少會玻璃心。若果孩子從小由父母身上得不到安全感,長大往往會不愿離開父母,反之更易成為啃老族,要補回小時候缺乏的安全感。育兒專家建議父母不要吝嗇擁抱,多抱抱孩子。
放手減依賴
嬰兒階段屬于建立安全依附的黃金階段,至孩子兩、三歲才有信心探索周遭事。有孩子,甚至小學生,十多歲了依然賴著父母,很多時是父母不愿放手所造成。面對以下的家長疑問,育兒專家提出方法讓父母取平衡之道。
多抱抱
長輩常說不要每次寶寶哭時,即飛奔抱孩子。尤其已吃飽、換了尿布后,真的要忍心遠遠地觀察?
應對:喂食、換尿布只是滿足嬰兒的生理需要,寶寶同樣有心理需要,他們躺在寶寶床,可觸及的世界很小,他們需要得到父母或照顧者的關注。父母可跟長輩解說,多抱多回應寶寶是好事,當然,長時間抱小孩會很累,除了抱,可以改在旁看著、觸摸,或說話、唱歌用聲音來回應及陪伴他,亦可放寶寶在可以看見媽媽的地方,用其他方法建立依附關系。如果待寶寶哭破喉嚨才回應,那寶寶會更加習慣大哭。
喂母乳
育指喂母乳至孩子2歲。育外國媽媽甚至喂至5、6歲,這樣小朋友會為伏在媽媽身上才吃母乳?
應對:所知實際情況,不少雙職媽媽只喂母乳至孩子六、七個月,有部分可以喂至一歲多。大部分孩子約一歲多兩歲自然離乳,媽媽不用過于擔心孩子會過分依賴母乳尋求安全感,例如以固體食物為主或逐漸減少吃母乳次數,或習慣晚上只吃一餐母乳而已,孩子日漸長大自會減少喝母乳的需要。
同床睡
小朋友經常半夜走入父母房睡,要忍心抱他出房?想小朋友學獨立。要逼他一人睡?
應對:建議培養(yǎng)孩子獨睡的習慣,一般家庭分主人及孩子房,孩子長大,可以讓他回到兒童房睡。如果孩子長期粘著媽媽睡,因空間問題,大多數爸爸選擇走到另一房間或廳,影響睡眠質素之時,亦影響夫妻親密關系。父母改以跟孩子睡前講故事、聊天,用這些方法讓孩子得到安全感。如有突發(fā)情況,像孩子發(fā)燒不適,才讓他與父母同睡。
娃娃代替
小朋友準備上兩歲早教班或幼兒園,不過,總是抱著爸媽哭,可以用娃娃、手巾仔代替父母取得安全感?
應對:部分孩子確實會有分離焦慮,家長可以用對象及預告形式,例如開學初期,跟老師談可否讓孩子帶小娃娃、毛巾、玩具車上課?同時跟孩子說三天后,不可帶這些東西回校。知道有孩子拿著爸爸照片回校才感安心,不過,大多數幼兒很快適應,很快分散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