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2月15日文章,原題:在中國(大學)排名之爭代價高昂中國內地仍在等待其頂尖大學進入世界高校十強名單。為確保內地高校與世界最好大學媲美,政府出臺的激勵措施已讓兩所頂尖大學——清華和北大分別位列2018年QS世界大學排名的第25名和第38名,復旦大學位列第40。而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北大位列第27名,清華第30名。中央政府(對教育)投資的承諾,已令中國一些高校取得明顯進步。2000年時進入世界300強的中國內地高校只有兩所,而2015年達到15所。
內地正采取各種措施吸引全球人才到中國大學做研究,招攬全世界有才華的教職員工。2015年一項研究顯示,那些在國外待了5年或更長時間的留學生,投資回報率為49%,而在國外待了3年的留學生,投資回報率為18%。同時,有海外學術經歷的歸國人員的薪酬是國內畢業(yè)教師的三到四倍。因此,本土派和海歸派教師的關系日益緊張不足為奇。
此外,目前存在的“排名熱”說明,我們須在對待高校排名上持謹慎態(tài)度。對一些高校的“優(yōu)先對待”,包括對一流大學的定向扶持,加劇了教育不平等。內地高校排名榜表明,成功主要局限于幾所頂尖高校。而那些實力較弱的高校(未來)也能取得顯著成績、與世界名校媲美嗎,抑或他們將永遠停留在底層?
若無法恰當處理“富裕高?!焙汀柏毟F高校”之間日益拉大的差距,特別是“雙一流”項目暴露出的地區(qū)差異——頂級高校在北京、上海和南京扎堆,這種分層現(xiàn)象無疑會導致學生不同的社會等級?!?/p>
(作者莫家豪為香港嶺南大學副校長,向陽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