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壽橙 周昌勇
?
從《博物志》《龍泉縣志》的有關記載再論龍慶景菇民的歷史奉獻
張壽橙 周昌勇
(浙江省龍泉市金沙張宅,浙江 龍泉 323700)
詳細論述香菇栽培《博物志》19字、《山蔬譜》18字、何?!洱埲h志》185字產生的不同時期及當時香菇砍花法栽培的特征,辨析相關爭議問題。并從何澹《龍泉縣志》185字撰寫時期的相關香菇栽培文獻及詩詞歌賦較多而得出南宋是香菇產業(yè)輝煌的歷史時期,進而肯定龍、慶、景菇民在香菇砍花法栽培發(fā)展史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
博物志;龍泉縣志;香菇;砍花法;栽培;特征
在講述香菇致富的電視記錄片《一個農民的貢獻》開場白中,有筆者寫的一句話:一部1800年的中華香菇史,也就是龍慶景菇民的血淚史。筆者的《中國香菇1800年的史料見證》一文,曾作為2009全國食用菌論壇的主題報告,并在《中國香菇栽培史》中也作了詳盡論述。但是,從西晉至北宋這近千年中還是欠缺一些史料鏈接。此文我們想從另一角度對此再作辨析。并望同仁們對此多作研討。
1800年的歷史依據(jù)是西晉張華(232—300)《博物志》卷之三有“江南諸山郡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19個字(圖1)。這句話的含義十分明確,說明當時在長江以南山區(qū),已經有人工伐倒大樹用砍花法生產香菇。與此相呼應的還有雍正十年(1762)《浙江通志》引用的《山蔬譜》:“永嘉人以霉月斷樹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18個字(圖2)。
圖1 張華(232-290)《博物志》卷之三
圖2 雍正《浙江通志》所轉載之香蕈
這一段話,其內容與張華所記有相似之處,但其進一步說明“霉月斷樹” “置深林中” “密斫之”(圖3)這一砍花法之核心內容。而“蒸成菌”三字在先秦莊子的《齊物論》中曾首度出現(xiàn),其意思是“濕暑氣蒸而生菌”。其內容可以肯定地為龍、慶、景菇民之砍花法??上τ凇渡绞咦V》是一部獨立的著作或某一著作中的一部分,其作者及年代等仍無從考 證,但其出現(xiàn)于宋或宋之前是可能的。
圖3 《中國香菇栽培史》砍花原圖
“江南諸山郡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這19字顯示:首先,栽培地域乃長江以南諸山區(qū),此處之“郡”按魏晉建制,乃州之下縣之上的行政管理部門。浙江在楊州之下設會稽、臨海、東陽、永嘉四郡,龍慶景屬永嘉郡,但此處張華所指乃長江以南的山區(qū),未設定某一地域。概因砍花法栽培,每一菇寮5~7人,即占山地常達百畝以上,以便挑選其中少數(shù)樹種,且常選深山老林無人管轄之雜木林,以少付或不付山價。張華所記,也說明決非在屋旁小院家庭之菇類栽培。其次,是砍伐大樹用于栽培,砍花法栽培香菇,其必選大樹或老齡樹,否則易腐朽,難以維持多年之出菇。木腐菌中也只有香菇必選大樹老樹栽培,不像黑木耳可選小樹甚至枝椏起堆。第三,砍花后從香菇孢子沉降到大量出菇必須經一至二個春秋方能出菇,“經春夏生菌”也符合香菇生物學特性;第四,“椹”是龍慶景三縣菇民對香菇的獨有稱呼。當時人們對香菇與毒蕈的區(qū)別還不是很明確,所以張華在這19字之后,還寫有“食之有味而忽毒殺人”,“云此物往往自有毒者或云蛇所著之楓樹生者啖之令人笑不得止治之飲土漿即愈”。張華認為毒蕈系本身之毒或因蛇毒之影響。而“楓樹”是香菇栽培至今使用最廣泛的樹種,其最佳生長地是我國長江以南亞熱帶丘陵山地,也是香菇砍花法栽培的最適地區(qū)。
《山蔬譜》的“永嘉人以霉月斷樹置深林中密斫之蒸成菌”18字是雍正十年(1762)《浙江通志》轉載收入四庫全書的,轉載時后面加了“俗名香菇有冬春二種冬菇尤佳”13個字。在詞條的上方加有“蕈”字,說明這里所指“菌”即為“蕈”,亦即香菇。
這18個字出現(xiàn)時間從內容上看應該與張華《博物志》同時期,或在南宋嘉定何?!洱埲h志》185字之前,原因如下。
笫一、文中所指栽培者為“永嘉人”。按《中國綜合地圖》(1993版,中國地圖出版社)之“西晉、宋、魏、唐時期全圖”。西晉地理區(qū)分,浙江和福建以及江西和安徽的一部份合而為楊州,浙江在楊州之下分設會稽、臨海、東陽、永嘉四郡,龍慶景屬永嘉郡管轄?!洱埲h志》(1994)在龍泉沿革一項也寫道:“東晉太寧元年(323)置龍淵鄉(xiāng),屬揚州永嘉郡松陽縣。乾元二年(759)析遂昌、松陽地,置龍泉縣,屬浙江東道括州。北宋至道三年(997)定天下為十五路,屬兩浙路處州?!睆闹锌芍坝兰慰ぁ边@一地理名稱在唐代已改變,原永嘉郡所屬龍泉已改屬浙江東路括州;北宋時屬兩浙路處州?!渡绞咦V》將種菇者稱為永嘉人,是沿用魏晉時的稱呼,雖不能肯定這本書產生在魏晉時期,但可推論此處描寫是永嘉郡存在的魏晉時期。直至民國時期,龍慶景三縣皆屬處州管轄,現(xiàn)稱麗水市,民間也有稱處州。新中國成立后一度將麗水地區(qū)合并于溫州,而溫州一度稱為永嘉,現(xiàn)仍設有永嘉縣。而永嘉縣與龍慶景相距數(shù)百里,歷史上從無人栽培香菇,更不知“香蕈”為何物。
笫二、“霉月斷樹”指在冬春濕度較高,香菇孢子大量發(fā)生時砍伐樹木,此時空氣中孢子密度大,容易定植萌發(fā)。
第三、“置深林中”是砍花法香菇栽培的場地特征。惟深林有更多合適的菇樹可伐,有適宜香菇生長出菇的環(huán)境條件,且少有人來往,可免人畜糟蹋,保證收成。
第三、“密斫之”是對砍花法栽培香菇的精確表述。
第四、“蒸成菌”語出莊子:“樂出虛,蒸成菌,日夜相代呼前,而不知其所萌”(圖4)。是古人對蕈菌生長的認識,也可說明《山蔬譜》一書年代之久遠。若其出自南宋何澹之后,應將此種蕈的稱謂寫出,或寫成“蕈”之同音字,如張華之“椹”或何澹之“葚”,而不必寫成“菌”。此推論有牽強之虞,僅作辨析。
圖4 出菇(謝富忠攝)
也有人對《博物志》的“斷倒”和《山蔬譜》的“斷樹”有疑問,認為均可能指森林中的自然倒木,因而香菇可能是非人工栽培而為自然野生。此懷疑有一定道理,但古文中這個“斷”字作為動詞普遍使用。如白居易《宿紫閣山北村》中“主人惜不得,持斧斷其根”。這個“斷”字的用法和《博物志》和《山蔬譜》中之“斷倒”和“斷樹”相同。
《龍泉縣志》南宋嘉定二年(1209)版早在清乾隆前就已缺失,其中香菇等內容是明代浙江右參政陸容(1436—1494)轉載于《菽園雜志》時所留下:“香蕈,惟深山至陰之處有之。其法,用乾心木、橄欖木、名曰蕈樼,先就深山下斫倒僕地,用斧班駮銼木皮上,候淹濕,經二年始間出,至第三年,蕈乃偏出。每經立春後,地氣發(fā)洩,雷雨震動,則交出木上,始採取,以竹篾穿掛,焙乾。至秋冬之交,再用工徧木敲撃,其蕈間出,名曰驚蕈。惟經雨則出多,所製亦如春法,但不若春蕈之厚耳。大率厚而小者,香味俱勝。又有一種適當清明向日處間出小蕈,就木上自乾,名曰日蕈,此蕈尤佳,但不可多得。今春蕈用日曬乾,同謂之日蕈,香味亦佳?!?/p>
這185字在香菇砍花法栽培的歷史文獻中描述最為精準,且是最早用“香蕈”定名。我們認定這185字出自該《龍泉縣志》的主要編撰人何澹之手。但何澹原來寫的是“香葚”,與西晉張華的“椹”換了一個草字頭。是陸容將原文中11個葚字全部改成“蕈”字。
這185字,是龍慶景菇民的生產實踐再現(xiàn),慶元原與龍泉同為尨泉縣,慶元三年(1197)分龍泉之松源鄉(xiāng)及延慶鄉(xiāng)之部份地置慶元縣。何澹香菇之185字見于1209年,與慶元設縣僅差12年,三縣菇民區(qū)之出現(xiàn)遠比三縣行政區(qū)劃定為早。從現(xiàn)在菇民區(qū)人口分布來看,歷史上幾占慶元人口之七成,而龍泉、景寧只占3成。歷史上菇民出外省栽培香菇絕不言屬那一縣,而概稱浙江人,概因地域上早已連成一片,無縣域之分,所以何澹所記實是龍慶景三縣菇民之事。
何澹這185字包含了香菇砍花法栽培從專用名詞、菇場選擇、適宜樹種、伐木仆地、砍花技藝、菌絲培育、菇場生態(tài)、采收烘干、驚蕈催蕾、質量區(qū)別等所有過程。其所記年代為公元1209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西晉張華《博物志》所寫19字栽培的延續(xù)。也證明了宋代香菇栽培技術已完全成熟,與20世紀80年代龍泉、慶元、景寧三縣菇民所實施之砍花法無異。
于何澹185字(1209)之后的14年,天臺陳耆卿嘉定《赤城志》(1223),仙居陳仁玉《菌譜》(1245)以及杭州周密之《癸辛雜識》(1232―1298)等均留下了關于香菇的栽培、生態(tài)乃至保鮮等的寶貴歷史資料,而文人墨客關于香菇的詩詞歌賦等更是豐富多彩。足見南宋時期香菇產業(yè)已進入輝煌的歷史時期。其時日本香菇仍處于野生采集時期,到1664年,鉈目法才試驗成功,首次收獲香菇17.25千克[1]。直至1796年,日本林學家佐藤成裕從《廣東通志》中轉引何譫香菇185字,編著《驚蕈錄》一書,有力地推進了日本的香菇生產,于是日本人將《驚蕈錄》一書作為國寶,存于日本水戶的圖書館內[2],殊不知,“驚蕈”一詞正是龍慶景菇民的菇山方言。
從1800年的歷史演變中,我們看到了龍慶景菇民的偉大奉獻,香菇栽培史上一點一滴的技術進步都是我國菇民的血汗和智慧的凝聚。張樹庭教授在一次交流活動中動情地寫下他的內心感受:香菇栽培歷史文化的研究,是本世紀人類農業(yè)文明史的重要成果,我深為中國菇農的偉大貢獻而自豪[1]。
[1] 張壽橙. 中國香菇栽培史[M]. 杭州: 西泠出版社, 2013: 515, 4.
[2] 中村克哉. シィタヶ栽培の史的研究[M]. 日本: 東宣出版, 1977.
S646
B
2095-0934(2017)06-39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