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祝姮
一百多年過去,無論是山頂纜車,還是天星小輪、叮叮車,今天依然在香江來往穿梭,它們的外形基本保持“原汁原味”,其舒適性與今天的交通工具不可同日而語。
在今天的中國香港,有三種“百年古董”交通工具依然在使用——山頂纜車、天星小輪和叮叮車。
1888年5月30日8時,香港花園道開往太平山頂?shù)睦|車站人聲鼎沸,熱鬧異常。港英政府官員穿著盛裝,帶著家眷排著長龍等候著登上亞洲第一條纜索鐵路。太平山是英國殖民地高官的主要聚居地。但當時交通不便,官員上下山主要靠人力轎。因此,港英政府1883修訂《建筑車路條例》時,把山頂纜車作為第一條公共交通線路進行建設(shè)。工程于1885年開工,歷時3年完成。
雖然這條纜車軌道全長僅為1.4公里,運送乘客的垂直海拔高度也只是從28米拉升至298米,時間也只不過8分鐘,但中國香港市民對此卻格外熱衷,成了全家出游、與朋友相聚的首選。山頂纜車開通首日就運送了600名乘客,首年客流量居然高達15萬人次。要知道,那一年香港總?cè)丝跀?shù)量才19萬多。
山頂纜車也是當時殖民地管治的一個縮影。開通的前38年里,纜車分為三類座位,頭等僅供英國殖民地官員和太平山居民使用,二等供英國軍人及香港警務(wù)人員使用,三等為普通市民、其他種族人等使用。1904年,港英政府出臺《保留山頂住宅區(qū)法例》,禁止華人在太平山頂居住,至1947年才廢止。
山頂纜車開通l。年后,1898年5月1日,香港交通史上又一個主角閃亮登場——往來九龍半島和香港島的天星小輪正式開通。開通初期的天星小輪,只有5艘以煤炭為燃料的單層渡輪,40分鐘一個班次,船費為每人5分錢。1918年,蒸汽燃機渡輪啟用,被稱作“過?;鸫?。在海底隧道開通前,天星小輪是連接維港兩岸的唯一交通工具,是很多香港人上下班通勤的首選,客流量迅速增加。從1924年開始,雙層渡輪投入運營,每次可承載555人。雖然天星小輪的價格已屬低廉,但由于其價格與普羅大眾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因而歷史上的數(shù)次加價,都引起了市民的高度關(guān)注和強烈抗議,成為轟動一時的社會事件。
1904年7月30日,香港電車投入使用。其電車路線全長13公里,路軌總長29.5公里。開通前30年,電車頭等座收費1角,三等座為5分,價格十分親民。香港人把電車叫為“叮叮車”,名字來源于其車頭掛有一個鈴鐺,每當?shù)诌_一個站,駕駛員就會拉響鈴鐺,發(fā)出“叮叮”聲,提醒乘客下車。電車所有路段均位于馬路之上,車站也是設(shè)于馬路的正中心,因此經(jīng)常會看到行人、車輛在電車前方慢悠悠通行的場景,電車開進途中要常常鳴笛示警。叮叮車的外形也別具特色,為細長型的上下兩層車廂結(jié)構(gòu),上下的過道極為狹窄陡峭,每次攀爬時都要緊握扶手、十分小心。
一百多年過去,無論是山頂纜車,還是天星小輪、叮叮車,今天依然在香江來往穿梭。它們的外形基本保持“原汁原味”,其舒適性與今天的交通工具不可同日而語。比如,在天星小輪上,你可以聞到刺鼻的柴油味,而絕大部分叮叮車都沒有空調(diào),夏天格外悶熱。但它們也有難以取代的優(yōu)勢,如交通便利、價格低廉,還能讓游客感受到“老香港”的獨特味道。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保留這些老古董。2015年7月,香港一家顧問公司向香港特區(qū)城市規(guī)劃委員會提交申請,建議拆卸中環(huán)至金鐘地段的電車路軌。在為期1個多月的公眾征求意見階段,香港社會各界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同年10月23日,香港特區(qū)城市規(guī)劃委員會否決了這一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