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嵐, 李維賢, 張 靜
(華南農業(yè)大學 藝術學院, 廣州 510642)
服裝傳統(tǒng)工藝植物染實驗課程的改革與實踐
鄒 嵐, 李維賢, 張 靜
(華南農業(yè)大學 藝術學院, 廣州 510642)
我國是最早使用植物染料在織物上染色的國家之一,很多少數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印染工藝,因此,植物染實驗對染色技術與服裝創(chuàng)作的研究極具科研價值。通過對實驗課程設計的改革與實踐研究,提出合理教學改革方案?;谥参锶緦嶒灥奶匦?,改革主要由實驗前材料準備、基礎訓練與強化訓練、教學視頻演示與答疑、實驗觀察與討論、分組操作與團隊合作完成設計作品等組成,把實驗課堂變成學習與創(chuàng)作探究的多元化實驗課程。同時,對植物染和蠟染、扎染教學實驗改革層面做總體把握,力求較為全面地對傳統(tǒng)印染方法與現代服裝時尚設計相結合的教學內容展開探討。
服裝傳統(tǒng)工藝; 實驗教學; 植物染; 創(chuàng)新實踐
近年來,紡織與服裝行業(yè)發(fā)展迅速,除了服裝設計、面料設計、家紡設計等傳統(tǒng)設計專業(yè),還不斷出現造型藝術、纖維藝術、植物染繪畫等多樣化的創(chuàng)意設計[1]。為了傳承與發(fā)展這些技藝,藝術院校針對不同專業(yè)分別開設了相關傳統(tǒng)工藝課程。筆者在該課程教學與實驗操作中,經過對實驗內容摸索與改進,轉變教學方法,基于植物染的實驗方法與染料的特性,對該實驗課程進行了設計與實踐。
目前植物染實驗在藝術學院多個重要課程,如“服裝傳統(tǒng)工藝——蠟染、扎染、 刺繡”“中國傳統(tǒng)工藝”“植物染料與傳統(tǒng)印染工藝”等課程發(fā)揮重要作用。2008年根據藝術專業(yè)特點與要求,藝術學院建立了服裝染織實驗室,配置了服裝染織及手工印染的設施設備,總投入20多萬元,設備達到40多件。實驗室涉及專業(yè)4個,參與教師9名,完成實驗種類5項。實驗室配備了恒溫水浴鍋、工業(yè)電磁爐、恒溫干燥箱和操作實驗臺供給師生實驗使用,并且對相關實驗教學人員、課程大綱與實驗教學進程作了相應調整[2]。通過多年的服裝傳統(tǒng)工藝教學與實踐,發(fā)現:①實驗教學模式單一,創(chuàng)新設計缺乏。原課程實驗為化學染,對環(huán)境污染大,實驗的教學內容與形式簡單化,容易導致學生的實驗制作與實驗分析趨于雷同[3]。②實驗課時不足,難以深入實驗學習。導致學生對實驗的觀察與分析不能完整開展,無法深入學習創(chuàng)新實踐[4]。③學生創(chuàng)造力啟發(fā)不夠,實驗設計無新意。目前實驗的染色步驟不清晰,教師對實驗設計不夠明確;學生按照規(guī)定的染色方法進行實驗,得出的實驗效果大同小異,導致學生熱情不高,觀察能力與探究意識都難以提升[5]。
傳統(tǒng)工藝實驗在藝術學院多個專業(yè)教學比重不斷增加;其實驗教學涉及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工程、紡織品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等5門課程,涉及學生近260人。服裝傳統(tǒng)工藝實驗教學模式陳舊,亟需制定符合當前實驗教學模式的目標,具體針對植物染教學實驗方法的調整,對蠟染技法訓練教學法的改進,以及植物染的染液配置方法和染色技巧的講授,蠟染與苗繡結合的民族傳統(tǒng)工藝等方面符合實驗改革要求[6]。
服裝染織傳統(tǒng)工藝實驗,要求學生不斷鞏固理論知識的同時,了解手工印染面料材料及染料的分類與特性,學生初步掌握植物染色技術與傳統(tǒng)蠟染及扎染的制作流程。在服裝傳統(tǒng)工藝實驗中探索服裝設計的創(chuàng)作方案,實驗教學改革中突出優(yōu)化教學內容,強化實驗特色;強化生態(tài)與環(huán)保性的綠色實驗項目;實驗互動性與教師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在服裝設計中,大膽采納民族元素,同時從民族服飾中得到很多的啟示[7]。改革內容規(guī)劃為:①植物染料配備。藍靛起缸操作實驗,通過藍靛冷染創(chuàng)作蠟染作品;②傳統(tǒng)蠟染的技法訓練。掌握傳統(tǒng)蠟刀的繪畫技巧;③植物染的染色技巧。實驗要求完成7種染材的染色操作: 紅花、蘇木、姜黃、茜草、黃梔子、榕樹皮、洋蔥皮。
改革內容如下:
(1) 改進染色工藝,減輕環(huán)境污染。原課程實驗為化學染,對環(huán)境污染大,影響人體健康。從環(huán)保及可持續(xù)發(fā)展綜合考慮,現采用植物染,改變之前的操作流程,用植物染材進行實驗實踐。在教學環(huán)節(jié)與教學方法中探討解決實驗人數較多、實驗內容多樣性、實驗操作過程與結果耗時長、藍靛染料的穩(wěn)定性與色素提取率等問題[8]。
(2) 邀請植物染專家做技術指導。實驗工具與藍靛漿從貴州定制,從傳統(tǒng)技藝開展教學實驗,深入開展服裝傳統(tǒng)工藝教學模式的研究。熟悉染色技術和植物染料的色彩表現力,完成植物染料的制備,包括染色實踐具體在面料、染料、媒染劑、配色、后整理、服裝設計研發(fā)等方面的運用。
(3) 在教學實驗中,分配課時,分階段分小組實驗與實踐[9]。針對服裝傳統(tǒng)工藝類別及其面料特點、染料特性等安排教學進程。要求學生們組合團隊,對圖案與工藝手法多樣結合創(chuàng)新設計,把工藝的特色與精華運用到設計研究中。圖1~4所示為學生各階段實驗場景。
圖1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yè)植物染料配置實驗
圖2 服裝與服飾設計分組畫蠟基礎訓練
圖3 學生用不同面料進行藍靛染色實驗
圖4 學生組建團隊進行作品染色實驗
本實驗課程的特色是整合全面的服裝傳統(tǒng)工藝制作流程,將其應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作品中。對服裝染織實驗室進行系統(tǒng)分類,把蠟染、扎染、刺繡等工藝流程的范圍擴大,分為圖案設計區(qū)、手工制作區(qū)、面料整理區(qū)、服裝作品制作區(qū)以及作品展示區(qū),提高傳統(tǒng)工藝在服裝設計中的實驗教學效果。
服裝傳統(tǒng)工藝——蠟染、扎染、刺繡是一門實驗實踐性很強的專業(yè)課程。通過實驗教學模式的改革,加深學生對織物類別、織物組織、紗線構成等基本概念的理解,了解面料染色,加強工藝實踐成果的開發(fā),切實提高學生實驗的動手能力,并在開發(fā)學生團隊協作、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
學生要提前收集圖片資料,對民族圖案有一定了解。民族圖案的結構一般是四面均齊、追求整體的裝飾效果。在紋樣的大輪廓的內部,往往進行富有變化的裝飾,如刺繡,貼邊等,達到既保持物象的形態(tài)特征,又具有寓意;購置染材植物藥材及媒染劑,不同的染材適用不同的染色方法。
先就理論層面的知識向學生進行深入講解,讓學生對技藝有基本了解。蠟染技藝今在布依、苗、瑤、仡佬等族中仍甚流行,衣裙、被毯、包單等多喜用此作裝飾。主要方法是用蠟刀蘸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幾何圖案或花、鳥、蟲、魚等紋樣,然后浸入靛缸(以藍色為主),用水煮脫蠟即現花紋。結構嚴謹,線條流暢,裝飾趣味很強,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10]。這種復雜的工藝在實驗中也靠技巧與經驗。實驗教學視頻演示對學生的感性認知與創(chuàng)新思維帶來視覺上的認識。
教師集中課堂教學,采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制作實驗教學視頻。在實驗展開前對各類實驗進行演示,課后組織學生進行調研,在學校自然環(huán)境中尋找植物制作染材[11]。在分析植物染材的同時,對染色技術進行指導與答疑。圖5~6所示為實驗教學現場。
圖5 學生對媒染劑操作過程的實驗視頻
圖6 老師在實驗前對不同面料染色分析視頻
課堂分組實驗,掌握工藝技能與開拓創(chuàng)新思維。講授植物藍靛起缸要點及發(fā)酵方式。實驗室完成各項操作步驟。示范蠟刀的使用方法,訓練蠟刀繪制基本功。
示范操作植物染7種染材的配置方法。實驗配方的控制與浸染的規(guī)范性。
(1) 按照規(guī)定的配方進行藍靛染液配置。植物染料藍靛起缸后試布條變色后,3 d內的養(yǎng)護與穩(wěn)定染缸內的菌種。通過甜酒與藍靛漿的配置對染缸日常定時定量的保養(yǎng)。用食用堿控制染缸的堿性,用pH試紙進行測試。
(2) 傳統(tǒng)蠟染技法的訓練。首先練習直線畫法,然后練習圓圈畫法。圓圈畫法掌握后,所有的線條與圓都可以繪畫。對蠟液溫度的掌控,在面料上滲透70%左右。先進行蠟片的繪制,再到服裝作品的創(chuàng)作實踐[12]。
(3) 植物染是從植物中提取天然染料進行染色的技法。在染色技術基礎上的藝術制作工藝,是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的傳統(tǒng)技藝。根據課程大綱,由實驗老師確定每一堂課的實驗項目與內容,學生根據老師的講解與實驗材料進行思考與創(chuàng)作,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完成實驗內容。
植物染實驗做為藝術設計的一個傳統(tǒng)工藝實踐課,需要在不斷實踐當中創(chuàng)新。并且從一定程度上來講是以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服飾藝術相融合為最終目的的教學實踐課程。
在以往的染色實驗教學過程中一直存在著注重理論、輕實驗的現象,該教學方式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導致學生缺乏對實驗的觀察與認知能力。因此,在實驗中我們要深度分析顏色過渡技法、不同媒染劑的作用和兩種以上顏色桃色染色的規(guī)律等,通過實踐得出結論。例如:顏色過渡處理需要把織物分段固定;蘇木提取色素后,布泡明礬和硫酸亞鐵的不同效果;綠色是由姜黃染色后放入藍靛染色而得出。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主要采取實驗演示與啟發(fā)式教學。建立立體式教學結構體系,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針對植物染、蠟染、扎染3種不同的實驗內容,進行分大組準備材料和跟蹤實驗過程,分階段進行染色演示與操作,分小組討論設計方案與創(chuàng)作。在設計性實驗中,改變以往以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為最終評價標準的模式,形成以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動手能力的提高為目的、分階段觀察實驗現象與實驗結果,以及團隊合作實踐來設計服裝作品的良性循環(huán)[13]。
在實驗課程中期進行考核,要求組建的團隊分工合作,團隊代表對方案進行匯報。注重方案的提出,要求老師與學生進行討論,確立工藝特色與服裝創(chuàng)作實踐的主題。
服裝傳統(tǒng)工藝與現代產品審美設計相合的觀念可以在實驗教學中達到共識。在實驗教學中,完成作業(yè)作品設計,同時可以進行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項目的創(chuàng)新實踐[14]。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發(fā)表服裝傳統(tǒng)工藝設計方向和染色實驗經驗等方面相關文章。
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入地學習蠟染技術與知識,藝術學院邀請貴州工藝美術大師蒞臨指導交流。同時邀請本學院名師給學生講座,指導實驗與創(chuàng)新實踐。
在服裝傳統(tǒng)工藝植物染實驗課程結束后,對作業(yè)的展示可以通過辦展覽來實現。在學院的展廳進行作品展示,也成為不同專業(yè)學生之間進行交流的平臺。圖7~8所示為展覽現場。
圖7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yè)植物染作品展
圖8 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yè)植物染作品展
本實驗課程把中國傳統(tǒng)工藝蠟染、扎染和刺繡運用到現代服裝設計中,使得植物染的創(chuàng)作更加精致與有價值。在實驗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指導實踐,傳授蠟染圖案與染色制作技巧。在畢業(yè)設計中,涌現出一批優(yōu)秀的植物染設計作品。圖9~10所示為畢業(yè)設計作品展示現場。
圖9 畢業(yè)設計展區(qū)——植物染主題
圖10 畢業(yè)設計作品匯演——植物染蘇木系列
通過對服裝傳統(tǒng)工藝實驗教學的創(chuàng)新實踐,將植物染色和苗族傳統(tǒng)蠟染技藝帶入本科實驗課堂,促進植物染實驗教學在我校有序開展。同時,傳承與發(fā)展傳統(tǒng)手工藝,研究植物染的實驗教學方法,使蠟染藝術創(chuàng)作能夠激發(fā)學生們創(chuàng)作熱情,同時弘揚少數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將服裝創(chuàng)作內容與形式植入到民間傳統(tǒng)的蠟染技藝中,將苗族的造型文化元素與現代時尚藝術相結合,培養(yǎng)了具有研究和創(chuàng)作能力的復合型服裝設計人才[15]。
[1] 李維賢,聶貴花.從近年作品看植物染在絲綢設計中的應用[J].絲綢,2014,51(10):58-60.
[2] 龔雪鷗.染織專業(yè)實驗教學創(chuàng)新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7):204-205.
[3] 趙萌萌,薛林貴,任愛梅.多媒體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的“微生物學實驗”課程改革[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7):177-178.
[4] 林青松.基于翻轉課堂的“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程設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1):195-197.
[5] 陳 艷,薛婧婧.專業(yè)美術院校藝術人才實踐教育培養(yǎng)模式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4):185-187.
[6] 李愛國. 感悟蠟染文化——染教學實踐隨想[J]. 天津美術學院學報,2005,29(2):50-51.
[7] 宋 煬.術以證道:植物染色術對中國傳統(tǒng)服飾色彩美學之道的影響[J]. 藝術設計研究,2015(4):40-42.
[8] 趙 磊,張林龍,位 麗,等.生態(tài)植物染料制備與染色[J].染整技術,2016,38(2):18-19.
[9] 吳慧蘭.基于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藝術類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4):178-180.
[10] 黃亞琴.貴州蠟染風格特點及其文化內涵解析[J].紡織導報,2014(6):150-152.
[11] 嚴 波,嚴春妍,丁治中,等. 產品設計課程群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5):129-130.
[12] 張錦華.苗族民間蠟染與蠟畫教學探索[J].大眾文藝,2008(7):101.
[13] 王秀芝.服裝專業(yè)實驗教學能力評價體系的改革與探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9):300-301.
[14] 朱 翔,孫淑佳.藝術設計類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與探索[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2):136-137.
[15] 高樹立.拯救與傳承——蠟染教學實踐的新探索[J].裝飾,2013,239(3):131-132.
TheReformandPracticeforExperimentCoursesofTraditionalClothingCraftofVegetableDyeing
ZOULan,LIWeixian,ZHANGJing
(College of Art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China is one of the earliest countries to do vegetable dyeing on fabric. In particular, many minority groups have their own unique printing and dyeing crafts, so the vegetable dyeing experiment is of great research value to dyeing technology and clothing creation. Through researching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experiment course design, the present paper puts forward a rational teaching reform scheme. Based on the properties of vegetable dyeing experiment, the reform is mainly composed of material preparation before experiment, basic training and intensive training, teaching video presentation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experiment observation and discussion, and design work completion by grouping operation and teamwork etc., thus turning the experiment class into a diversified experiment course of learning, creation and explora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builds an overall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practice reform for the vegetable dyeing, batik and tie-dyeing, in order to have a broader discussi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combined with traditional printing and dyeing methods and modern fashion design.
traditional clothing craft; experiment teaching; vegetable dyeing; innovation practice
G 642.0
A
1006-7167(2017)11-0175-04
2016-11-15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GD16DL08)
鄒 嵐(1984-),女,江西贛州人,碩士,實驗師。主要從事服裝傳統(tǒng)印染工藝實驗教學以及實驗室建設與管理。
Tel.:13824402306;E-mail:30905012@qq.com
李維賢(1967-),女,廣西蒼梧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植物染料與傳統(tǒng)印染工藝。
E-mail:lilaoshi@sc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