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譽煒
在我們守衛(wèi)的中俄邊境線上,有一條長達九百四十多公里、流域面積達六萬一千七百平方公里的界河,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額爾古納河。這條千年流淌的河是黑龍江上游最大的支流,猶如一條晶瑩剔透的玉帶將地球上最寬廣的兩片土地俄羅斯和中國分割開來。這條河蜿蜒曲折,又像一個天然的記錄機,見證著祖國從貧弱到興盛的歷史,錄下了北部邊境的崢嶸歲月和民族滄桑。
額爾古納河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沿河兩岸,不僅有水草豐美的牧場,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還有眾多的人文景觀和名勝古跡。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里就是東胡人居住的地方;漢代為匈奴左賢王管轄。成吉思汗統(tǒng)一蒙古部落后,這里是其大弟拙赤·哈撒爾王的封地。據(jù)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的母親、妻子、兒媳都出生在額爾古納河畔。距今八百多年以前,在額爾古納河及其支流根河流域,生活著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部落——弘吉剌部落。或許是這兒的水分外清甜,或許是這兒的山格外靈秀,或許還有諸多說不出來的原因,使得弘吉剌部落的女人個個體貌健美。由此引起當時兩個強大部落即蔑兒乞部落和孛兒只斤部落相互搶婚爭奪美女的戰(zhàn)爭。弘吉剌部落成為兩個強盛部落民族“妻子的來源地”。成吉思汗的母親訶額侖、妻子孛兒帖、兒媳朵莉格娜,都是經過一番策劃、拼搏“搶”來的,演繹出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額爾古納河也因此增添了許多神秘的色彩。
千百年來,額爾古納河畔經歷過各種戰(zhàn)亂和災難,發(fā)生過無數(shù)令人憂傷、不堪回首的故事,也是國家和民族生存狀況的縮影。據(jù)資料記載,雍正五年至光緒三十四年的幾十年間,清政府在額爾古納流域東岸相繼建立了三十八座邊防卡倫,并派兵把守,以防外國人越境。但由于邊境線長、守卡人員數(shù)量不足,以及武器裝備落后,仍無法阻擋大批俄國人到我國境內從事盜采黃金等活動。到1884年前后,越界盜采黃金的外國人多達一萬五千人。當時額爾古納沿岸有數(shù)十座金礦,大多數(shù)金礦為俄國人所有。國力衰弱,不知有多少黃金白白流向國外!二十世紀初,在沙皇俄國的挑唆下,呼倫貝爾境內的蒙古上層起兵趕走了當?shù)氐那宄俦⑿妗蔼毩ⅰ保斐蛇吘尘€上數(shù)十座卡倫全部癱瘓,俄國人趁機越過額爾古納河,進駐我境內屯墾放牧。日本鬼子侵略中國后,又與偽滿政府勾結在一起,在額爾古納河畔成立開礦公司,還有什么農墾開拓團,瘋狂掠奪我各種資源,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蘇聯(lián)十月革命勝利后,有一支被蘇聯(lián)紅軍打敗的白俄匪軍逃竄到額爾古納一帶,他們打家劫舍,殺人放火,與日本鬼子相互配合,為虎作倀,窮兇極惡地圍剿抗日聯(lián)軍,橫行霸道長達二十多年!據(jù)統(tǒng)計,被這股白匪殺死、燒死的中國人達兩千六百多人,僅在一個叫大烏爾溝的地方,就殺死了八百多人。有的婦女被剝光衣服,綁在被彎倒的樺樹尖上,然后用樹的彈力彈出摔死……難怪,如今在美麗富饒的額爾古納河畔,還流唱著有些悲凄的歌聲:“千年流淌的額爾古納河喲,你悄悄地說些什么?誰的昨天?誰的災禍?你流過那凄涼的草原,聽過蒙古族牧民顛沛流離的哀歌,你流過那風雪嚴寒的森林,見過鄂溫克人艱難的跋涉,你見過鄂倫春人饑餓的篝火,你見過達斡爾人苦難悲慘的生活……”
隨著新中國的誕生,中國人民解放軍守衛(wèi)在額爾古納邊防線上。額爾古納河成為連接中俄兩國的友誼界河。許多哨卡仍沿襲著歷史遺留下來的地名:“奇乾”、“室韋”、“二卡”、“五卡”、“七卡”……界河兩岸的百姓過上了和平的生活。但在改革開放以前很長一段時間里,這里由于氣候寒冷,每年無霜期不足百天,年平均氣溫在零下五攝氏度,糧食作物生長緩慢,旱災、雪災交替出現(xiàn),單一的農牧業(yè)結構,落后的生產力使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總在低層次徘徊,甚至解決溫飽問題都有困難。加上當時國際國內政治氣候影響,民族矛盾有些裂痕,社會不和諧、不穩(wěn)定的因素很多。那時邊防部隊條件也很差。聽一些“老邊防”說,巡邏路是“一米一個坑,一個坑一米深”,許多路是邊防官兵冒著生命危險趟出來的;執(zhí)勤巡邏主要靠兩條腿,電話通信多是靠大聲吼。一些偏遠哨所,冬季大雪封山以后,有五個月與外界隔絕。官兵們住的是“干打壘”,四面透風,夏季蚊子、瞎蠓、小咬三班倒“圍攻”,“六月雪、九月霜,十月一片白茫?!?。吃的也是“老三樣”:土豆、蘿卜加圓白菜。官兵們編順口溜說,“吃的是圓的,穿的是棉的,喝的是咸的,看的是男的”,“日報變月報,信件半年到;睡覺裹大衣,出門戴手套;白天兵看兵,晚上數(shù)星星”。邊防偏遠艱苦寂寞的生活環(huán)境時刻考驗著官兵的意志和精神。
改革開放遍神州,東風吹來滿眼春。波瀾壯闊的改革浪潮使祖國北疆大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呼倫貝爾市地處內蒙古東北部,緊靠黑龍江省,既享受到西部大開發(fā)優(yōu)惠政策,也沾上振興東北工業(yè)基地的光,連續(xù)多年實施“美麗與發(fā)展雙贏”戰(zhàn)略,充分利用毗鄰俄蒙兩國的邊貿優(yōu)勢,蒙族文化發(fā)源的地緣優(yōu)勢,鄂溫克、鄂倫春、達斡爾“三少”民族聚居的民族優(yōu)勢,大力發(fā)展邊貿經濟、風情旅游、民族文化、資源開發(fā)等各項事業(yè)。邊城滿洲里是全國最大的陸路口岸,每年過貨量都在數(shù)千萬噸,中俄、中蒙貿易額每年都以兩位數(shù)增長,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璀璨明珠。國內外許多知名企業(yè)如蒙牛、雀巢奶業(yè),華潤、洛娃集團紛紛落戶北疆各旗市。新巴爾虎右旗發(fā)現(xiàn)了大油田,年采油量超千萬噸。地處額爾古納河畔的室韋鎮(zhèn),被中央電視臺評為“全國最具民族風情十佳魅力名鎮(zhèn)”,一到夏天,國內外游客絡繹不絕,居民年收入戶平均在五六萬元左右。蒙古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達斡爾族、俄羅斯族等三十九個少數(shù)民族人民群眾在這里幸福地生活著。邊防設施條件也發(fā)生了歷史性改變。邊防一線連隊都住上了有暖氣的樓房,全部通了光纜,鼠標一點,就能看到當天的《解放軍報》,政治教育實現(xiàn)了“千里邊防一堂課”。程控電話用著也很方便,官兵們隨時可以和遠方親人通話。邊防連隊和哨所吃水、洗澡、取暖、看電視、看病難等“老大難”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巡邏方式也由單一的徒步擴展為遠程監(jiān)控、新型巡邏車、騎乘、步行“四位一體”巡邏手段。夏天,官兵們在界河上駕駛著我國自己生產的現(xiàn)代化巡邏艇巡邏;冬天,官兵們駕駛著摩托雪橇疾馳在茫茫雪海和冰道上。每逢中俄兩國邊防軍人在巡邏途中相遇,都友好地相互揮手致意。兩國軍人還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會晤制度,經常就邊境事務進行友好磋商。夜幕降臨時,戍邊官兵們彈起心愛的吉他,唱著自己創(chuàng)作的歌曲:“我在遙望哨所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地飛翔,昨天已經風干了的土屋,我要和你告別在茫茫草原上?;臎龀蔀橥?,迎來幸福陽光,如今的哨所已變成花園式營房。我們在這里學習,我們在這里成長,用無悔的青春,托起每天冉冉升起的太陽,讓五星紅旗永遠在哨所上空飄揚……”
千年流淌的額爾古納河,像鑲嵌在呼倫貝爾大草原綠毯上的銀色項鏈,日夜奔流不息,風景繽紛如畫,似乎不停地在向人們訴說著不盡的歷史昭示:有了英明的中國共產黨,有了強大的祖國,有了黨領導下的偉大軍隊,有了改革開放,才有邊境的安寧和穩(wěn)定,才有各族人民的幸福和歡樂。
美麗的額爾古納河,永遠在我們心中流淌。
(作者系原北京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北京軍區(qū)善后辦公室副政委、少將,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