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助式阻力鍛煉儀的研制及臨床應用研究
1)
周東容,陳小花,黃輝,李春濤
自行研制自助式阻力鍛煉儀,一機滿足肢體不同康復階段被動鍛煉、主動助力鍛煉和主動可調(diào)節(jié)阻力鍛煉的需求,同時滿足不同病種、不同肌力、不同身高病人使用需求。經(jīng)臨床34例病人應用,獲得較好的康復效果,且可供有康復需求的病人居家延續(xù)性自我康復鍛煉,減少家人照顧及經(jīng)濟負擔,促病人更好地恢復肢體功能。
自助式阻力鍛煉儀;四肢聯(lián)動;康復訓練;疼痛;腫脹;肌力;關節(jié)活動度
1) 獲發(fā)明專利證書,專利號:ZL 2013 1 0731376.5。
持續(xù)被動活動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是骨折術后病人早期康復訓練器具[1],可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CPM只有單一的被動運動模式,且只能供一個肢體被動訓練,不能促進肢體產(chǎn)生肌肉收縮運動,有可能遺留傷肢功能障礙。近幾年,國內(nèi)外相繼研發(fā)了多種康復訓練機器人[2-4],既可作關節(jié)的被動訓練又可增加肌肉的收縮,如德國MOTOmed、美國的NustepT4鍛煉儀、中國哈爾濱工程大學機電一體化實驗室開發(fā)的下肢康復訓練機器人等,實現(xiàn)被動、主動、抗阻力運動等多種訓練模式,利于傷肢的早日康復。但這些鍛煉儀主要用于腦卒中病人[5-8],臨床尚未廣泛應用。因此,臨床急需一種性價比高、集多種訓練模式于一機的康復器械以滿足不同病種、不同康復階段病人的鍛煉需求。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研制了一種自助式阻力鍛煉儀,現(xiàn)將研制及臨床應用情況介紹如下。
1.1 自助式阻力鍛煉儀的機械設計 自助式阻力鍛煉儀由底架、大腿支架、小腿支架、轉(zhuǎn)動軸、滑輪、L形腳踏板、可伸縮的小腿托板和牽拉機構(gòu)及不同力量的阻力裝置構(gòu)成,結(jié)構(gòu)簡單,制造成本低。為了避免在康復訓練中病人用力過度,致使膝關節(jié)彎曲角度太大,造成傷肢二次傷害,在底架滑槽內(nèi)安裝可調(diào)控滑輪向上滑行的栓條,從而調(diào)控腳托架彎曲的度數(shù),保證病人在訓練中的安全性。亦可根據(jù)病人的身高,調(diào)節(jié)L形腳踏板、小腿托板與轉(zhuǎn)動軸之間的距離。
1.2 應用方法 病人在運用自助式鍛煉儀時,只需用手向身體方向拉動牽拉機構(gòu),大腿支架和小腿支架就會上升,腿部就會屈曲,松手時,大腿支架和小腿支架就會下落,腿部就會自然伸展,這樣一拉一松中,腿部就會隨著大腿支架跟小腿支架的上升和下落同步進行屈曲、伸展運動。鍛煉時,雙下肢放在支架上,雙手拉動牽拉機構(gòu)帶動腿部進行屈曲、伸展運動時可以使得四肢同時運動,能有效鍛煉四肢。進行阻力式運動時,在底架上端內(nèi)側(cè)及連接小腿支架末端橫桿下面裝有5個掛鉤,可安裝阻力裝置,使用時,先使膝關節(jié)彎曲,再用足部用力踩踏足踏板,使膝關節(jié)伸直。病人通過操作牽拉機構(gòu),利用彈性繩狀部件的配合,可在不同的康復階段進行被動運動、主動助力運動和主動可調(diào)節(jié)阻力運動,并可自主靈活地控制運動的速度、頻率、膝關節(jié)彎曲的角度和合理地設置不同阻力的鍛煉強度。
2.1 對象及方法 選擇2013年10月—2015年1月我院骨關節(jié)科收治的下肢骨折病人68例,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齡7歲~89歲;股骨粗隆粉碎性骨折18例,股骨頸骨折12例,股骨干骨折16例,髕骨骨折14例,脛骨平臺骨折8例,膝部骨折伴韌帶損傷6例,股骨干骨折伴小兒麻痹后遺癥2例。部分病人為多處骨折。入選標準:①下肢骨折術后;②無嚴重的心臟病史。排除標準:①精神異常;②不愿意參加試驗者;③近期心臟病頻繁發(fā)作及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者。將68例病人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應用自助式鍛煉儀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CPM鍛煉儀+醫(yī)務人員指導的肢體康復訓練。
2.2 評價指標 兩組病人康復訓練第3天、第7天、第14天,比較兩組病人關節(jié)功能屈伸度數(shù)、疼痛程度、腫脹程度、肌力恢復程度及術后下地活動時間。疼痛程度評估應用長海痛尺;腫脹程度評估:0分為無腫脹;1分為輕度腫脹,可見皮紋;2分為中度腫脹,皮紋消失,皮膚發(fā)亮;3分為重度腫脹,可見水皰。隨訪:時間為出院后1個月、3個月;隨訪內(nèi)容包括四肢骨折術后X線片、膝關節(jié)彎曲度數(sh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2.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配對t檢驗。
3.1 兩組病人術后疼痛、腫脹評分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疼痛、腫脹評分比較
3.2 兩組病人術后機體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病人術后肌力恢復到Ⅲ級~Ⅴ級需3 d~7 d,最早下地活動時間3 d~7 d;對照組病人術后肌力恢復到Ⅲ級~Ⅴ級需7 d~16 d,最早下地活動時間7 d~16 d。兩組病人術后1個月、3個月骨痂生長情況及膝關節(jié)屈曲程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術后1個月、3個月骨痂生長情況及膝關節(jié)屈曲程度比較 例
4.1 自助式阻力鍛煉儀的優(yōu)點 表1顯示,觀察組在減輕患肢疼痛程度及肢體腫脹程度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患肢長期制動,致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緩慢或瘀滯,引起傷肢疼痛加劇、腫脹明顯,適當運動可以減輕疼痛,促進腫脹消退已得到學者證實,但未詳細描述何時進行肌肉收縮的抗阻力訓練,眾多學者因怕影響骨折愈合,均對抗阻力訓練持保留意見。為了保證傷肢早期抗阻力訓練的有效性,觀察組從助力被動訓練開始,逐漸進展到抗阻力訓練。觀察組在術后第1天,應用自助式鍛煉儀由健肢帶動患肢作伸0°→屈10°~30°四肢聯(lián)動助力被動訓練,且漸進式加大膝關節(jié)屈曲度數(shù),在運動5 min~10 min后,病人疼痛明顯緩解,傷肢腫脹逐漸消退?;贾×謴?級~3級,術后2 d~3 d即進行100 g~500 g漸進式臥式四肢聯(lián)動抗阻力訓練,鍛煉方式由病人決定,可根據(jù)肢體恢復狀況自行調(diào)整運動頻率、膝關節(jié)彎曲度數(shù)、速度以及漸進式增加抗阻力強度訓練。表2顯示,在肌力恢復及膝關節(jié)彎曲度數(shù)、骨痂生長方面觀察組優(yōu)于對照組。四肢聯(lián)動訓練是一種全身性運動,病人能量消耗增加,胃腸蠕動加快,促進病人食欲,使病人體力得到迅速恢復,這是被動式CPM鍛煉儀不能達到的效果。
4.2 早期恢復自理能力,滿足居家延續(xù)性康復需求 觀察組進行自助式雙下肢抗阻力訓練后,肌力恢復迅速,術后3 d~5 d即可扶拐下地少部分負重或不負重步行訓練,實現(xiàn)生活自理,減輕家庭照顧負擔。1例89歲高齡行股骨粗隆間粉碎性骨折內(nèi)固定術病人,術后第6天扶助行器下地步行后正性心理增強。觀察組病人術后6 d~14 d出院,多數(shù)肢體恢復自如,無須再使用鍛煉儀,高齡病人為了增強體質(zhì),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出院后在家繼續(xù)應用鍛煉儀進行抗阻力訓練。對照組1例小兒麻痹后遺癥,2例膝部骨折伴韌帶損傷,1例下肢多發(fā)骨折病人因出院時膝關節(jié)僵硬,見觀察組同種疾病病人恢復迅速,提出將訓練儀借回家訓練,1個月后復查2例病人膝關節(jié)屈伸功能如常,另2例病人訓練3個月,方能達到膝關節(jié)彎曲100°~110°。證明早期適度的抗阻力訓練有利于肌肉的恢復,并可防止膝關節(jié)僵硬,利于病人早期恢復肢體功能及自理能力,避免負性情緒的發(fā)生。
自助式抗阻力鍛煉儀可實現(xiàn)早期傷肢功能恢復,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消除病人焦慮心理。為便于搬運,在鍛煉儀底部安裝輪子,方便病人攜帶回家進行居家自我康復訓練。國內(nèi)外制作的機器人因價格昂貴,雖然功能多、療效好,但尚未普及應用。自助式抗阻力鍛煉儀價格低廉,對于有延續(xù)性康復需求的病人完全有能力購買回家進行康復訓練,減少家人照顧負擔及經(jīng)濟負擔,確保病人居家自主進行延續(xù)性康復訓練,從而促進肢體功能恢復,降低傷殘率。為了更好地了解此鍛煉儀的應用效果,將繼續(xù)擴大應用人群及應用范圍。
[1] 張曉陽.骨科術后康復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2.
[2] 劉承梅.MOTOmed訓練對脊髓損傷患者功能獨立性評定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1,14(10):14-15.
[3] Simon AM,Brent GR,Ferris DP.Symmetry-based resistance as a novel means of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J].J Biomech,2007,40(6):1286-1292.
[4] 張立勛,李長勝,劉富強.多模式下肢康復訓練機器人的設計與實驗分析[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1,26(5):464-466.
[5] 王欣剛,官霞.四肢聯(lián)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軀干控制能力及平衡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2,15(19):70-71.
[6] 郝雙階,肖文武.四肢聯(lián)動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恢復期步行能力的影響[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4,31(1):28-30.
[7] 高春華,徐樂義,黃杰,等.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系統(tǒng)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及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3,19(8):725-728.
[8] 龍耀斌.MOTOmed智能運動訓練系統(tǒng)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步態(tài)改善的作用[J].中國康復,2012,27(5):363-364.
Developmentandclinicalapplicationstudyofself-serviceresistancetrainer
ZhouDongrong,ChenXiaohua,HuangHui,etal
(Longhua Branch,Shenzhen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dong 518109 China)
R472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36.032
1009-6493(2017)36-4695-02
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編號:JCYJ20140416122812048。
周東容,主管護師,本科,單位:518109,廣東省深圳市人民醫(yī)院龍華分院;陳小花(通訊作者)、黃輝、李春濤單位:518020,廣東省深圳市人民醫(yī)院。
信息周東容,陳小花,黃輝,等.自助式阻力鍛煉儀的研制及臨床應用研究[J].護理研究,2017,31(36):4695-4696.
2016-10-21;
2017-11-21)
(本文編輯 張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