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窗
11月8日~10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承擔的農業(yè)部漁業(yè)物種資源保護項目“大麻哈魚棲息地調查與標志放流效果評估”、中央級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院重點項目“大麻哈魚等產沉性卵魚類產卵場修復研究與示范”在黑龍江省呼瑪縣組織召開了專家現場驗收會,黑龍江水產研究所副所長石連玉主持會議,項目負責人劉偉研究員做了科研工作匯報,黑龍江省漁政局姜兆偉處長、呼瑪縣王建華副縣長等有關主管領導參加會議。
專家組一行考察了項目組黑龍江省湯原縣松花江支流湯旺河大麻哈魚人工增殖與回歸河段水域、大麻哈魚產卵場修復示范區(qū)以及大麻哈魚繁育基地(湯原),聽取湯原縣農業(yè)局主管領導介紹項目組多年在湯原縣開展的相關科研工作及大麻哈魚人工增殖回歸群體已經在湯旺河重現的情況。11月10日專家組在呼瑪縣深入呼瑪河產卵場修復示范區(qū),現場考察詢問大麻哈魚繁殖群體遷移跟蹤過程和自然產卵繁殖效果。專家組對課題組多年來對大麻哈魚資源保護與恢復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對大麻哈魚重返湯旺河、大麻哈魚親魚遷移呼瑪河歷史產卵場,成功繁殖、大麻哈魚產卵場修復機理與技術等研究應用工作進行了現場驗收并給予很高評價,一致通過驗收。同時與會專家為課題組進一步開展大麻哈魚保護與恢復工作給予指導和建議。
近日,海南省科學技術廳組織有關專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熱帶水產研究開發(fā)中心承擔的海南省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尖吻鱸室內工廠化育苗關鍵技術及南沙深水網箱養(yǎng)殖技術研究”進行現場測試,結果顯示,該項目成功培育體長3cm~6cm的尖吻鱸苗種208572尾,為后續(xù)開展尖吻鱸南沙深水網箱養(yǎng)殖技術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尖吻鱸(Lates calcarifer)俗稱盲鰽、金目鱸,屬鱸形目、尖吻鱸科、尖吻鱸屬,為熱帶與亞熱帶經濟魚類,具有適應性強、成活率高、生長速度快、易于管理等特點,是深水抗風浪網箱的適宜養(yǎng)殖品種。開展尖吻鱸室內工廠化育苗,不僅能解決我國尖吻鱸大規(guī)格苗種供給不足的問題,還有助于我國深遠海網箱養(yǎng)殖品種多元化發(fā)展。
日前,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史寶博士等發(fā)明的“一種魚類卵母細胞總RNA的提取方法”獲國家發(fā)明專利授權,專利號:ZL 201610202508.9。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快速簡便,總RNA純度高、雜質少、得率大,易于操作,便于掌握的微量魚類卵母細胞總RNA提取的方法。利用化學法和超聲波破碎、延長離心時間等方法相結合,有效去除微量卵母細胞中核糖體和蛋白質等成分,獲得卵母細胞中含有的總RNA,保證RNA完整性,并提高所獲的RNA純度與質量。
這一新型的魚類卵母細胞總RNA的提取方法,可以獲得純度高、完整性好的卵母細胞總RNA,為采用實時熒光定量RT-PCR技術或基于微量RNA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卵母細胞發(fā)育成熟的分子機理提供技術支撐。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觀賞漁業(yè)研究室首次繁育成功美麗硬仆骨舌魚(青龍魚),此次孵化的一窩青龍魚仔魚14尾,這是我國大陸在人工馴養(yǎng)環(huán)境條件下第一次成功繁育出青龍魚。青龍魚對配偶的選擇和繁殖的環(huán)境要求比較苛刻,在原產地以外一直未能實現人工繁殖,項目組在我國大陸開展了青龍魚人工繁育技術研究,歷經十余年研究取得了階段性突破,為今后形成系統(tǒng)性的繁育技術體系奠定基礎,也為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品種提供了技術支持。
美麗硬仆骨舌魚(Scleropages formosus)根據產地分布區(qū)和體色情況主要分為3個自然群體,即金龍魚、紅龍魚和青龍魚,其原產地都集中在赤道附近上下幾個緯度之內,以體色差異為主,青龍魚呈青灰色。三個群體中的金龍魚繁育已于2007年被珠江所攻克,并已多次重復驗證。另外,珠江所已連續(xù)多年繁育成功雙須骨舌魚(銀龍魚)。此次青龍魚的繁育成功,標志著珠江所已突破3種龍魚的繁育技術難關,這為今后我國龍魚產業(yè)的國產化、規(guī)模化奠定技術基礎。
來源: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