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霞
摘 要:信息化影響著教材的性質、內容、形式,從而出現(xiàn)了不同表現(xiàn)形式的教材。教師在信息化時代仍秉持傳統(tǒng)圣經式和材料式的教材觀,以教師和知識為中心,這折射出學生視角的式微狀態(tài)。學生視角下的教材觀是通過“感知-認識-解釋”的過程,并賦予教材意義,從而達到對教材的真正解讀。教師需要基于學生視角,立足學生經驗,分析、闡釋、運用教材,促使人與教材和諧共存,促進學生心靈成長。
關鍵詞:教師教材觀;學生視角;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21-0006-04
一、信息化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教育信息化開始受到發(fā)達國家不同程度的關注。簡單來說,教育信息化就是指把信息與信息技術普遍應用到教育、教學領域,并推廣到教育、教學部門。[1]它強調的是將信息和信息技術引入教育教學之中,優(yōu)化教育教學,成為教育教學的推動器。各國積極推動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并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教育改革進程中,它成為推動教育發(fā)展的有力杠桿。教育信息化條件下出現(xiàn)了電子書包、開放課程、教育云、VR技術等不同的教材表現(xiàn)形式。
“電子書包是作為一種信息化環(huán)境下的集成體存在的,它整合了電子課本的內容(資源)、電子課本閱讀器(設施)、虛擬學具(工具)這三個方面,同時并連通了無縫學習服務(平臺)?!盵2]它首次出現(xiàn)于新加坡,1999年新加坡的德明中學首次發(fā)放了電子書包。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和電子書包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加入到對電子書包的研究行列之中。
開放課程主要是指視頻公開課和資源共享課。得益于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網絡應用的廣泛普及,開放課程能夠超越時空的限制進行傳遞分享,無論學習者分布在世界何地,都可以共享優(yōu)秀教育教學資源,進行學習交流溝通。[3]在我國,開放課程多是以大學視頻公開課為主。比較著名的開放課程網站有網易公開課、中國大學MOOC、浙江省高等學校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等。中國的開放性課程以短期課程為主,多是以提升某種專業(yè)技能為內容。
教育云和VR(虛擬現(xiàn)實)是近年來較為新穎的教育信息化手段。教育云主要是指把網絡作為信息處理的中介,將教育數(shù)據(jù)化,通過數(shù)據(jù)的分析集成處理來分析教育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育云有助于對教育現(xiàn)狀的把握,有很強的時效性,可以輔助完成教育決策。虛擬現(xiàn)實在支持多維空間信息技術中起關鍵作用,簡單來說,它就是計算機生成的一個虛擬環(huán)境,這種虛擬環(huán)境能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和在現(xiàn)實一樣的感覺。[4]VR技術具有沉浸感、交互性和圖像性,可以將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轉化為直觀可視的圖像或視頻,將學生直接帶入教育情境之中,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信息化時代,多媒體和網絡的普及產生了多種新式的教材,數(shù)字化、智能化教材轉變了傳統(tǒng)教材的固定形式,沖擊了教材各方面,實現(xiàn)了教材內容、形式與信息技術的聯(lián)合,使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更加多元化。
二、教師教材觀
顧明遠認為教材就是“教師和學生據(jù)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教學的主要媒體”,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媒介,是教學的載體,是教學過程中的三要素之一。[5]鐘啟泉也強調:教材“是引導學生認知發(fā)展、生活學習、人格建構的一種范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中介,是學生形成能力的基本依托。教師應該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現(xiàn)階段教學改革、教材革命中的重要課題”。[6]從教材的定義來看,研究教材需要面對的主體是教師和學生,但我國的教材觀研究一般以教師的觀點和看法為主,涉及學生層面的較少。學生實質上變成了教材和教師的規(guī)訓對象,即:教師直接影響學生,教材間接影響學生。學生在教師影響之下,通過習得教材內容,建構知識框架,形成能力和技術。教師教材觀是教師對教材本質及功能的認識和看法,它反映了教材使用者(教師)在教學中對待教材的態(tài)度和方式。教材觀主要涉及“教什么”、“用什么教”和“如何用教材”的問題,它從根本上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信息化時代,教材形式和功能都發(fā)生了變化。教材不單單是靜態(tài)的紙質文本形式,更多的是動態(tài)的電子文本格式?!敖滩摹弊兂闪恕皩W材”,不再單純是教師的教學工具,也是學生的學習材料。學生通過教材傳遞的信息,主動感知、建構并內化知識。多媒體使學生與教材之間有了互動性,改變了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惰性,讓學生可以自主搜集篩選信息,學會學習。學校場域下使用信息化教材的前提就是要轉變教師和學生的教育教學觀念,并科學、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技術。學校利用信息化能夠提供一個全新的教育教學空間,讓每位學生都能在信息的海洋中選擇最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個性特征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充分展示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性,從而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效率和質量。[7]信息化時代的教材觀就是要在廣泛運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對教材形成全新的看法和觀點。但在現(xiàn)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仍秉持以下兩種不同的教材觀:
1.“圣經式”教材觀
“圣經式”教材觀是指教師對待教材的態(tài)度,就像是宗教徒虔誠地對待《圣經》一樣,具有神秘化的色彩。教師在教學中要絕對服從教材的權威性,大多數(sh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照本宣科,對教材內容毫無質疑。持這種圣經式教材觀的部分教師甚至認為,“教材只是知識經驗的載體(尤其是教科書),教材的功能只是用來傳輸運送知識的,它是學科知識的濃縮和再現(xiàn),是唯一的教學資源,也是教育教學依靠的唯一對象”。[8]這種教材觀點認為,教材只是學科專家精心編制的一種課程“產品”,教材的價值也只是為了控制和規(guī)范教學過程。它隱性地規(guī)訓著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教師過度追求教材的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教師在用教材來教學時,過分強調以教材和教師為中心,單一地以灌輸?shù)姆绞綄⒔滩闹械闹R有效地傳遞輸送給學生,讓學生學習并掌握識記教材本身的內容和知識點。它從根本上否定了教師的自由和權利。在這種圣經式教材觀的影響下,教材設計的重點就被放在了教學內容綱要和課后練習方面,而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課堂活動方式。它否定了教師恰當適宜地運用教材、自主創(chuàng)新教學的可能性,認為教師必須服從教材的安排,從而導致教師淪為教材的附庸。[9]endprint
2.材料式教材觀
材料式教材觀是對傳統(tǒng)圣經式教材觀的一種否定和轉變。認為圣經式教材觀以教科書為中心,教學過程中沒有學生,是一種無視學生作為“人”存在的一種觀點。材料式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是為教學服務的,教材只是教師和學生互動的一種工具,是為教與學提供基礎性的文本輔助材料,是一種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它看到了學生的主體價值,教師可以不必絕對服從教材的權威,或屈服于教材的霸權。教材不是控制和規(guī)范教學的產品,而僅僅是一種輔助材料,是教師和學生對話和交往互動的媒介。教師可以因地制宜地改造教材,可依據(jù)自己的教學經驗理解和解釋教材,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學過程更加民主開放。這種教材觀使教育者看到了教材的不確定性,體會到教材不是整齊劃一的機械產品。正是這種開放性,為教師提供了創(chuàng)造性教學的廣闊空間,教材的意義因而也就變成了動態(tài)生成的。教師就可以在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把規(guī)定的教材作為輔助工具,運用多媒體技術自主開發(fā)其他教學資源,或者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促進教學的互動生成。
教材面對的主要主體是教師和學生,是兩者進行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材料。但從以上兩種教材觀來看,教材觀研究呈現(xiàn)教師視角的“一邊倒”趨勢。無論持何種教材觀,教材的解釋權還在教師手中,他們有足夠的權威去闡釋教材,而基于學生視角、學生經驗分析教材總體上仍處于式微狀態(tài)。特別是歷年來校園中頻繁出現(xiàn)畢業(yè)班學生“撕書、扔書、燒書”等極端行為,這不能說不是學生對教材潛在規(guī)訓行為反抗的一種形式,揭示了學生視角式微帶來的隱憂,需要我們深思。[10]
三、學生視角下的教材觀
首先,教材是被學生感知與認知的對象,且學生是有差異性的個體,不同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認知不同。在學校場域下,他們對教材理解的過程也就是賦予教材不同含義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教材價值、功能、意義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才逐漸形成對教材意義的解釋和整體的把握。通過“感知-認識-解釋”階段,才能完成對教材的真正解讀。學生認識教材是理性思考與感性情感體驗相結合的,所以,必須弄清楚學生究竟賦予了教材什么意義、教材對他們而言意味著什么,即學生視角下教材是什么的問題。
其次,學校教育是學生受教育和學習的最主要形式,學校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教育活動場所。那么,學校的學風校風、課堂氛圍、教學活動等都對學生的教材觀產生一定影響。家庭是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另一個場所,父母對待子女的方式、教育子女的理念,學生在家庭氛圍里接觸的人和事也會影響學生的教材觀。學生的教材觀是在社會建構中形成的,社會輿論、教育改革、關鍵事件等也會影響他們對教材的評價。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對待教材有不同的觀點,特別是面對信息化時代,教材中的知識信息量遠低于他們在電視、電腦、網絡等媒體上所掌握的,這會讓他們對教材持懷疑態(tài)度。這是學生視角下不同教材觀的原因,即為什么的問題。
另外,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中介,學與教過程中教材觀就會至少涉及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兩者相輔相成,密切相關。學生視角下就無法回避教材對不同主體的深刻影響。應試教育前提下教材內容和考試大綱一致,考試成績影響著學生的前途,學生一方面會選擇對教材采取順從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又會覺得教材內容沒有實用價值,產生矛盾心理,從而抵觸教材。學生視角下這種矛盾的教材觀延伸到日常生活學習中,學生就會追問學習價值及存在的意義。對于教師而言,感知覺體驗具有抽象性,無法直接知曉學生究竟賦予了教材什么意義。所以,教師不但要完成教學基本任務,還要兼顧學生心理,在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求知欲方面做努力。這是在學生視角下的教材觀對不同主體產生的影響問題。
四、轉變教材觀的路徑
1.轉變對教材的態(tài)度
傳統(tǒng)圣經式教材觀讓教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教師必須首先從態(tài)度上轉變對教材的看法,改變以往對教材的崇拜心理,摒棄狹隘的知識中心觀。教師使用的教科書只是一種特殊的授課資源材料,是學生學習的基本依托,而不是唯一的資源和依靠。信息化已經開始打破教材的唯一性和絕對權威性。教師使用教材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在使用教材時要時刻密切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進度、掌握知識水平的能力等,尊重學生差異性,為學生的成長做好引導工作。要從“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慕獭保呀滩漠敵奢o助材料和教育教學資源之一。要把握用教材的度,創(chuàng)新地看待教材,摒棄以知識為中心的價值觀。轉變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出發(fā)?;趯W生視角,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知識技能的知識,結合教師自身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增長知識,提高技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生存。
2.利用學生經驗與教材的關系
學生在理解教材的意義方面具有鮮明的個體差異性,學生通過感知覺和理性思考的結合,賦予教材不同的意義,與教師想要學生達到的效果不可能同步。對于教師而言,感知覺具有抽象性,無法直接知曉學生究竟賦予了教材什么意義,但他們可以借助學生外在表現(xiàn)來了解學生對教材的認知。因為學生認識教材是理性思考與感性情感體驗相結合,這兩者是可以通過外顯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教師通過觀察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及語言,再加上了解學生對教材的理性思考和態(tài)度,就可以對學生理解的教材意義進行總結,把握教材與學生的關系。傳統(tǒng)的教學課堂一般是以傳授知識為主,以知識為中心,是主智主義的,學生變成了被灌輸?shù)臋C器,忽略了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發(fā)展。這樣的教育過程過于死板單一,毫無個性可言。師生無法讓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體悟生命、享受學習的樂趣。教師必須弄明白學生經驗與教材之間的密切關系,形成正確的認識和態(tài)度。學生的經驗可能與教材內容形式相差很遠,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學生的興趣生長點,運用信息化技術把教材的內容轉換成不同形式。也可以運用情境式教學、混合學習等,把教材內容與學生現(xiàn)有經驗結合起來,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重新排列組合教材,使學生學習內容轉變?yōu)閷嶋H生活的一部分??梢越虝W生移情,設立情境,找到學生興趣點,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建立學生經驗與教材之間的聯(lián)系,就會讓教學課堂變得更加開放、生動活潑。教師要增加教材的適應性,可以把所要展示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感興趣的、可感知的事物,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而不僅僅只是抽象的、灌輸式的、機械的把知識一股腦地扔給學生。endprint
3.減小教材的束縛
與教材有關的一切規(guī)范性和控制性的內容和要求不僅束縛著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制約著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師可以立足于學生視角,從學生的角度,結合學生經驗解釋教材,充分發(fā)揮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自由選擇、自主改編和二次開發(fā)教材。教師在實際課堂中可以把觀察學生和研究教材相結合,在掌握學生對教材外顯行為和態(tài)度的基礎上,理解學生對教材的真實看法和對教材賦予的意義,并認真研究教材內容、知識體系,分析闡釋教材。根據(jù)教材目標,遵循學生學習知識的規(guī)律,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制定學生學習的階段性目標。教材的內容是以學科知識體系編排的,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心理和水平進行教學,讓學生成為教材的主人,感知學習的無限樂趣。教師通過研讀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內化升華教材知識,反思教學過程,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教學方式。
4.靈活地使用教材
信息化影響了教材形式、性質、內容、編排等方方面面,但無論教材如何改革,都會有一定的價值標準和意識形態(tài)在里面。教材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但教師如果沒有自主性,預想的期待效果就不會太樂觀。教材是被人所支配的對象,是面向教師和學生的。所以,面對數(shù)字化、智能化教材越來越多樣和個性化的嚴峻形勢,教師必須靈活有創(chuàng)造地使用教材。在使用教材時,要根據(jù)教材內容,全面仔細解讀教材,在了解教材編制、設計、結構、內容等基礎上,對所用教科書進行系統(tǒng)分析。依據(jù)教學大綱,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要求、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等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根據(jù)知識的邏輯性,把握學科知識間的相互關系。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掌握教材知識的能力對教材意義的理解有所不同,教師要對學情進行準確分析,有效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的內容重新整合。教學過程中刪除一些繁、難、偏、舊的內容,致力于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教師要充分利用其他信息化教學資源、網絡公開課視頻、電子書包等。靈活使用教材,其實就是以教材文本為基礎,從學生的角度分析教材,結合現(xiàn)實中學生的經驗,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因材施教,靈活教學,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經驗的不斷生長。
學生和教師都是教材的受眾,教師的教材觀,不僅反映了教師如何使用教材的問題,同時反映了教師處理學生經驗與知識的問題,也更深層次地映射出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不關注學生視角下的教材觀,忽視學生感知、理解、解讀教材的過程,就會在實際教育教學中產生各種不和諧的問題。教師要基于學生視角,立足于學生的經驗,發(fā)現(xiàn)教材主體中的“學生中心”,用心分析闡釋教材,轉變教學方式,使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何克抗.我國教育信息化理論研究新進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1(1).
[2]吳永和,雷云鶴,馬曉玲.電子書包中的電子課本應用需求研究——基于電子課本標準的視角[J].中國電化教育,2013(5):73.
[3]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新發(fā)展:國際觀察與國內動態(tài)[J].現(xiàn)代遠程教育研究,2012(3).
[4]黃劍飛.虛擬教學實驗的研究[J].福建電腦,2002(1).
[5]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645.
[6]鐘啟泉.“優(yōu)化教材”——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標尺[J].上海教育科研,2008(1).
[7]桑新民.當代信息技術在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基礎中引發(fā)的革命[J].教育研究,1997(5).
[8]曾天山.教材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69-75.
[9]陳柏華,高凌飚.教材觀研究:類型、特點及前瞻[J].全球教育展望,2010(6).
[10]段會冬,袁桂林.符號學視角下學生教材觀研究[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1(z2):15-16.
(編輯:王天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