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研究動物,惠及人類
○本刊記者
動物學(Zoology)是研究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分類、生命活動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根據研究的內容不同分為動物分類學、動物形態(tài)學、動物生理學、動物生態(tài)學、動物行為學、發(fā)育生物學和保護生物學等。而根據研究的對象不同可分為原生動物學、線蟲學、貝類學、甲殼動物學、昆蟲學、魚類學、兩棲爬行動物學、鳥類學和哺乳動物學等。下面我們就從動物學的發(fā)展歷史、現狀和發(fā)展前景等幾個方面請河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張路平教授給大家做個介紹。
張路平教授在澳大利亞進行學術交流
【記者】人的衣食住行都與動物有關。張先生,請談談動物研究是如何發(fā)展的?
【張路平】公元前384年~322年,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對500種動物的形態(tài)、分類和胚胎進行了研究,因此亞里士多德被稱為動物學之父。17世紀,列文·虎克發(fā)明了顯微鏡,使組織學、胚胎學和原生動物學得到了發(fā)展。18世紀,瑞典的林奈將動物分為綱、目、屬、種和變種五個分類單元,并將動物劃分為哺乳綱、鳥綱、兩棲綱、魚綱和蠕蟲綱,奠定了現代分類學的基礎。法國的拉馬克提出了物種進化的思想,他的著名觀點是“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19世紀中葉,德國的施旺和施萊登提出了細胞學說。英國的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了他的巨著《物種起源》,用自然選擇學說來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同一性和變異性。20世紀中葉,沃森和克里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促進了分子生物學的建立。
【記者】研究動物的分類有什么意義呢?
【張路平】隨著全球氣候的惡化,許多動物種類已經滅絕和瀕臨滅絕。因此全世界的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物種滅絕的危害性,因此提出了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公約。要保護生物多樣性,首先要認識動物,了解它們的特征,數量和分布。許多的動物物種,主要是無脊椎動物的物種數量還沒有查清。
張路平教授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
【記者】動物形態(tài)學研究的熱點在哪里?
【張路平】一是研究動物的結構在實際中的應用,如蜜蜂的巢在建筑中的應用,蝙蝠的發(fā)聲定位結構在航空中的應用等;二是研究動物在發(fā)育過程中形態(tài)學的變化;三是在神經發(fā)育以及神經病變等過程中神經元以及神經通路的變化。
【記者】動物生理學研究什么?
【張路平】一是研究細胞膜的通道以及信號分子的作用;二是研究動物的發(fā)育、滯育、生殖等過程中激素的調節(jié)作用;三是研究受精的生物學機制,為體外受精和人工受精提供理論基礎,同時對重要的經濟動物和瀕危動物進行克隆,現已成功地進行了牛羊的克隆,并嘗試進行大熊貓的克隆。
【記者】動物的覓食行為、逃避行為、攻擊行為、生殖行為、玩耍行為等有什么實際意義嗎?
【張路平】動物行為學的研究對于動物的保護和利用以及害蟲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對鼠類及其它哺乳動物行為的化學通訊的研究,使我們發(fā)現鼠類不同的氣味對幼鼠性成熟有明顯的促進或抑制作用。
【記者】利用動物學可以更有效地來保護瀕危動物?
【張路平】答案是肯定的。保護生物學主要目的是利用和發(fā)展各種科學技術和方法,用以保護、保存和復壯地球上的生命,即地球上的物種、生態(tài)過程、進化過程和特定的與總體的環(huán)境,因此需要多學科的協(xié)同和綜合工作。
【記者】將來的發(fā)展趨勢怎樣呢?
【張路平】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動物學中的應用,使動物學的研究范圍向微觀和宏觀兩極深入展開,如動物生態(tài)學的研究除了開展宏觀的種群生態(tài)和個體生態(tài)的研究,還在微觀層面研究生理生態(tài)和分子生態(tài)。
將數學、物理學、化學和工程學等基礎學科與分類學、形態(tài)學、生理學、發(fā)育生物學、行為學、生態(tài)學等結合起來研究不同動物的共性和個性,了解它們如何發(fā)生發(fā)展以及今后可能的演化趨勢,是當代動物學發(fā)展的特點。
張路平教授和劉敬澤教授訪問烏克蘭動物研究所
研究生采集魚類寄生線蟲標本
天津錐尾線蟲Subulura(Murisubulura)tanji?nensisMing and Zhang,2010(1是手繪圖,2是掃描電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