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五根
當前仍有一些教師因受"應試教育"的束,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添加了大量的作業(yè)和練習,造成了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使他們沒能領略和體會到學習數學的趣味性,以至一部分學生對學習數學感到厭煩,認為學習數學不外就是與枯燥的數字、繁雜的計算、艱苦的思索、復雜的邏輯推理打交道。為了真正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變"厭學"為"樂學"。下面從幾個方面談談我的看法。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導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亞里斯多德曾經指出:"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最積極、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對數學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了思維的方向,也是思維的動因。利用課前的問題,課堂教學推向高潮。例如,教學"年、月、日"時,老師可先設置這樣一個疑問:小明今年12歲,可他到現在為止卻只過了3個生日,你相信嗎?學生經老師這么一問,心中肯定產生了疑惑,12歲本來應該過了12個生日,而他怎么只過了3個生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當學生產生疑問,學習興趣被調起以后,教師再順勢引導學生,你想知道是為什么嗎?通過這堂課的探究,你就可以找出答案了。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深厚的求知欲望開始了新課的學習,誘發(fā)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充分發(fā)揮故事的作用。
用學生喜歡的故事導入課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俗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jié)好的數學課,也需要一個精彩的起點。因此,在數學課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的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fā)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對一堂數學課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例如采用故事導入法,小學生非常喜歡聽故事,而故事情境直接影響學生的興趣,關系到學生的主體作用能否充分發(fā)揮的問題,老師要結合教材用生動、通俗、風趣的語言講述故事,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我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老爺爺生了三個兒子。有一天,他年紀大了,種不了莊稼了,于是,他就把地分給他的三個兒子,大兒子分了 ,二兒子分了 ,三兒子分了 ,可沒想到三個兒子聽了老爺爺的話之后馬上吵了起來,都說老爺爺不公平。正當他們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聰明的阿凡提來了,他分別對老爺爺的三個兒子耳語了幾句。很奇怪,老爺爺的兒子居然都不吵了。故事結束了,我就問學生們:你們想知道阿凡提對他們說了些什么嗎?孩子們都豎起耳朵想聽我說,我趁熱打鐵:學完這節(jié)課,我們每個同學都知道。這樣,學生們的情緒都被調動起來了。
三、注意游戲的應用
根據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好玩、好動、好學,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的特點,可在課內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游戲活動?;顒訒r,學生動手、動口,有動腦,精神飽滿、情緒高漲,可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上"能被2、3、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要是把結論直接告訴學生,這堂課肯定上得枯燥無味。如果能先做一個"考考老師"的游戲,那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首先,"考老師"這三個字就已經能吸引學生。游戲開始時,可有一部分學生來說數,另一部分學生當堂計算,老師則把數和能否整除的結果直接寫在黑板上。不管學生出多大的數,老師都能很快斷定他能否被2、3、5整除,計算的同學都要經過一段時間計算才能得出結果。這一下,同學們就更驚奇了,看見老師沒有經過計算就能非常準確、迅速得出結論,于是便會產生"老師的秘訣在哪里呢?"這樣就激發(fā)了學生求知欲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四、利用動手實踐導入,引起學生探究知識愿望。
親手實踐導入法是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操作,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探索知識,發(fā)現真理。動手操作符合小學生好動的特點,可吸引小學生 將注意力集中到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中來。"實踐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學生具有活動實踐的天性和創(chuàng)造成功的欲望,教師應該大膽放手讓學生"多動",盡量讓他們在"做中想,想中學",親身經歷各種探索活動。在充分準備的前提下,教師精心組織學生憑借已有知識操作學具來導入新課。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片斷]師:"(展示手里的土豆、雞蛋等)同學們,這樣的物體又怎樣來測量它的體積呢?"
(學生見到生活中的物體倍感興趣,紛紛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生1:放入裝滿水的容器,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它們的體積。
生2:可以用橡皮泥捏一個形狀、大小都一樣的物體,再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計算它的體積就是土豆(或雞蛋)的體積。
生3:用一個量杯裝適量的水,記下刻度,把土豆放進去,再記下刻度;把兩個讀數相減就是它的體積。
生4:我們學過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的計算方法,應該可以利用這一知識解決問題。
生5:是啊,我們可把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內加入一定量的水,測量水深;然后把土豆放進去,再量一量水深,就可以求出體積了,不過應該把毫升化成立方厘米?!?/p>
師:"同學們說的方法都很不錯,那我們一起動手試一試吧!"
師:"同學們真可謂足智多謀!竟然想出這么多的辦法。接下來我們一起來實踐一下。接下來,我們就要開始測量了。在測量的過程中,把你們小組的活動成果寫在紙上。"(師生動手操作,在親自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掌握了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五、巧妙轉化,化繁為簡
"轉化"是數學中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有些問題因為已知條件比較隱蔽,一時看起來好像無從下手,但如果能通過巧妙轉化,則問題就不難解決,當學生掌握了"轉化"的方法后,便能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如:甲、乙、丙三輛貨車合運一筆貨物,丙車運的噸數是甲、乙兩車總數的1/3,甲車運的噸數是乙、丙兩車總數的一半,而乙車運了200噸。求甲、丙兩車各運貨物多少噸?
這道題如果從乙車運的200噸入手,直接求出甲、丙兩車各運貨物多少噸,顯然是難以思考的。但是,如果能將這批貨物的總噸數作單位"1",設法找出200噸所對應的分率,那么只要先求出總噸數,再求出甲、丙兩車比乙車多運多少噸,則問題得解。
在引導學生解題的過程中,隨著一道道難題的攻克,一個個解題的規(guī)律的發(fā)現,學生的學習情緒也必然高漲,這是學生的思維必處于濃厚的興趣階段,教師如能抓住這一有利時機,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也就越學越愛學。
六、引導學生用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運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既可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使學生嘗到甜頭,從而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學過面積、體積的有關知識以后,可讓學生實地解決諸如丈量土地、平整土地等問題。當學到三角形的知識時,可介紹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并用實際例子,自行車的三角架、晾衣服的三角架等來說明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總而言之,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數學課堂導入的方法很多,形式多樣,無論是哪種形式的新課導入都必須起到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作用,導入得成功與否就是看一上課能否吸引住學生,在較短時間內使學生大腦興奮起來,思維活躍起來,迫切求知的心情下進入新課。也就是說課前導入無論采取什么樣的具體方法,都離不開趣味性、知識性、科學性和啟迪性,真正讓學生感興趣,學有所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