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緒壽
引子:人生就是一段旅程。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這段旅程至少行程過半。五十多年的歲月,賦予我的是求索的動力和感恩的心。作為教師的我(我們)"讀萬卷書"比"行萬里路"更重要。教學是一場師生共舞;教育的方向--為社會培養(yǎng)幸福人生的創(chuàng)造者。是的,許多教師都抱怨,時代變了,學生不好教了。確實,就實際情況來說,今天有很多新的變化,都是教師要認真思考、重新面對的。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素養(yǎng)有哪些?教師的新要求有哪些?
關鍵詞:新時代 教師角色 教師素養(yǎng)
教學是一場師生共舞;教育的方向--為社會培養(yǎng)幸福人生的創(chuàng)造者。現(xiàn)階段的情況是,教師已由教學厚度的主體地位轉變?yōu)榻逃虒W活動中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與參與者;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魚,更重要的是授之漁,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yè)追求。是故,教師的角色有很大轉變,教師應當具備相應的素養(yǎng)來面對這些角色的轉變。
一、由"權威"向"非權威"轉變
我們應該允許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權威。教師可以向學生學習,可以向學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也可以請學生幫助老師解決教學中的難題,讓學生消除學習的"神秘感"。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是一種生命的呼喚。
二、由"指導者"向"非指導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推著學生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fā)展。
三、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站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小學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
四、由"靈魂工程師"向"精神教練"轉變
長期以來,人們把教師比作"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其實教師不應該作為學生靈魂的設計者,而應該作為學生靈活的鑄造者、凈化者。教師要成為學生"心智的激勵喚醒者"而不是"靈魂的預設者",要成為學生的"精神教練"。
五、由"信息源"向"信息平臺"轉變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缺乏師生互動,更缺乏生生互動。在新課程中,教師不僅要輸出信息,而且要交換信息,更要接受學生輸出的信息。
六、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轉變
我們曾經認可教師要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須要有一桶水的觀點,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知識經濟時代已經到來,教師原來的一桶水可能已經過時,這就需要教師的知識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的更新,需要教師成為"生生不息的奔河",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尋,以尋找知識的甘泉。
七、由"挑戰(zhàn)者"向"應戰(zhàn)者"轉變
新的課堂中不能僅僅是教師向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問題。它要求教師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學生向教師提出問題,便是對教師的挑戰(zhàn)。開放的課堂中教師隨時可能接受學生的挑戰(zhàn),而成為應戰(zhàn)者。
八、由"蠟燭"向"果樹"轉變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把教師比作"春蠶"、"蠟燭",不管是春蠶還是蠟燭總是在獻給客體的同時而毀滅主體。新時代的教師不能再作"春蠶"或"蠟燭"而應該在向時候奉獻的同時不斷的補充營養(yǎng),成為常青的"果樹",而不是在照亮了世界或吐盡了芳絲后就毀滅掉自己。
九、由"統(tǒng)治者"向"平等的首席"轉變
教師不能把課堂視為自己的課堂,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不能作課堂的統(tǒng)治者,因為統(tǒng)治者總免不了令人"懼怕"。教師應該從統(tǒng)治的"神壇"上走下來,與學生融為一體。在新課程中教師不能再是居高臨下的,而是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臺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爭論中做"首席"。
十、由"園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轉變
"園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園丁"又是令人遺憾的,因為園丁把花木視作"另類生命"。園丁在給花木"澆水、施肥"的同時,還要給它們"修枝"、"造型",它們是按照園丁自己的審美標準把花木塑造出來供人們欣賞。在園丁看來不符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殘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們可以隨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為美的"病梅"。
然而教師與學生的生命同源,教師應該允許學生的缺點存在,應該允許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發(fā)展。教師應該給學生的成長引路,給學生的人生導向,而不是限制學生的發(fā)展空間,更不能給不服自己管教的學生或有某些缺陷的學生"判死刑"。教師應該多一些愛心,多一些對"問題學生"的理解與關懷,將學生的缺點當作財富而施教,因為它可以使你成為教育家--沒有任何一個教育家不是因為問題學生的教育獲得成功而成為真正教育家的。
在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中,課堂的主角是教師,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shù)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老師獨尊的架勢,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shù)默F(xiàn)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學生的真實感受。而新時代強調教師是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著,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盡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新時代課改的要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在這種輕松的氛圍里真正地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fā)言,積極地表現(xiàn)自我。
教學是一場師生共舞的雙邊活動,教育的方向是為社會培養(yǎng)幸福人生的創(chuàng)造者。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有轉變成學生的"學友"、"朋友"、"心智的激勵喚醒者""精神教練"、"信息平臺",把"生生不息的奔河"知識"給學生動力",同時時刻準備面對學生渴求知識欲望的"挑戰(zhàn)"而"應戰(zhàn)"而"交流"以至 "裁判",作常青的"果樹"給"果子",通過"互動探究"做"人生的引路人",讓學生與教師共同成長,幸福人生永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