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征
學生帶手機上學可不可以,是近些年來人們熱議的話題。從學校管理角度出發(fā),許多學校是禁止學生帶手機上學的,原因之一是怕學生玩游戲耽誤學習。而從許多學生的角度出發(fā),他們是贊同帶手機上學的,一方面擁有電子產(chǎn)品是現(xiàn)代公民的權利,一方面便于跟家長進行聯(lián)系。
不過,作為家長來講,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考慮,他們也是贊同禁止學生帶手機上學的。但是話說回來,即便禁止學生帶手機上學理由充足,學校也應該采取勸說引導的做法,讓學生心悅誠服地將手機放在家中。退一步說,即便是發(fā)現(xiàn)學生帶手機上學,學校也完全可以予以沒收,等學期結束或者學生畢業(yè)之時再還給學生,而不是強行砸爛銷毀。
須知,手機屬于學生的私有財產(chǎn),根據(jù)物權法,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沒有銷毀他人物品的資格和權力,學校銷毀學生手機已經(jīng)涉嫌違反物權法,學生可以依據(jù)法律進行上訴。而學校當眾銷毀學生手機,不僅違反法律,也傷害了學生尊嚴。面對銷毀自己物品的場面,學生不僅僅失去一個心愛的物件,還會體會到“自己的物品自己竟不能做主”的失落與傷感。這種情緒會成為一種心理陰影,削弱學生的物權觀念,也會慫恿學生對別人的物權缺乏敬重。再說,好好的手機被砸爛,也違反了節(jié)約品德,是一種浪費物質(zhì)資源的錯誤做法。
學校是教育人的地方,所以應該是最尊崇法律的地方。一些學校的墻壁上也張貼著“依法治?!钡臉苏Z,但是面對隨意踐踏他人物權的行為,學校如何踐行“依法治校”?而實際上,不僅僅是銷毀學生手機涉嫌違法,一些學校的許多做法都在與法治精神唱對臺戲。亂收費、“監(jiān)獄式管理”限制學生人身自由、在宿舍門上設置“觀察孔”侵害學生隱私權、課堂直播侵犯學生肖像權、搞成績排名侵害學生名譽權、將舉報學校問題的學生趕回家等等,都是學校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具體表現(xiàn)。
為了提高成績,近些年,許多學校實行軍事化、監(jiān)獄化管理方式,出臺各種嚴苛的奇葩規(guī)定,許多方式與規(guī)定涉嫌違法,學校儼然成為一塊“法外之地”。這不僅嚴重傷害學生權益,也不利于依法治國觀念的形成。所以,將這樣的學校置于法律管理的框架之內(nèi),就成為當務之急。
要做到這一點,不能僅僅指望學校自律,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司法部門也應該主動介入,審查一下學校各種管理方式與規(guī)定是否違反法律,并讓違法者付出一定代價。拿這次銷毀手機事件來說,就應該讓學校負責人以及銷毀手機的具體執(zhí)行者,付出必要的代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