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果+王振德
遷徙,繁衍,薪盡火傳,光前裕后……此乃每一個民族、部落或鄉(xiāng)村的歷史與未來、光榮與夢想。
??谑旋埲A區(qū)的玉沙村也不例外。如今,這個昔日的濱海小漁村已被京華城等高樓大廈所取代,“玉沙八姓”(符、吳、黃、梁、陳、林、鄧、鐘)也大多遷入周邊的高樓大廈之中,這近三百名村民因為受鋼筋水泥的分割,而零星散居。于是,為了凝聚村民的心神,又將原本建在村中心的玉沙古廟,如今于僑中隧道之上重修落成。重建的玉沙廟豪華氣派,古色古香,可謂是融匯古今多元素,彰顯信仰正能量。
每逢“婆期”日,玉沙人紛紛來到這里焚香禱告,玉沙廟里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成為內省敬天、法祖的精神圣壇,成為聚合民俗、鄉(xiāng)誼的文化紐帶;同時,這大抵也是留住傳統(tǒng)、記住鄉(xiāng)愁的功業(yè)吧。
玉沙村名成傳說
玉種藍田光天之下,沙明渤海應地無疆。
清朝光緒八年(1882年),朝廷特賜進士鄭天章蒞臨該村,撰題了這副文采斐然、寓意祥瑞的“玉沙”村名嵌名聯。至于其文脈、地緣和營生,則是源于鹽婆的傳說。
南宋末年,兵連禍結,戰(zhàn)火從長江兩岸一直蔓延到江南一帶?;蛟S是為了躲避連年的兵燹、旱災和瘟疫吧,早在宋元之交,玉沙村人的先祖即刳木為舟,從福建莆田梯航而來。這些難民在瓊州海峽棄舟登岸伊始,就一眼相中了這片綠樹成蔭的海濱地段,作為他們靈魂的棲息之地,于此建房修路,支鍋打床,總算安頓了下來。于是,千百年間,他們在此繁衍生息,薪火相傳,度過了一年又一年,送走了一代又一代。
玉沙村最初叫做玉嬌村,也稱沙上村——分為東沙上和西沙上。當時,瓊州府榛莽叢生,人煙稀少,童山嶺蜿蜒迤邐,將大片的農田、沙灘分割成圍棋棋盤之狀;從府衙的樓宇上鳥瞰玉沙村一帶,海水漲潮時,這里就是被大海包圍著的一片翠林,“陰陰夏木囀黃鸝”;海水退潮時,這里則是被樹林所圍繞著的一片白沙,“漠漠水田飛白鷺”。
大凡地名的緣起,往往與其地形、地貌和參照物,以及此地的生計、特產相關。玉沙村也是如此,該村的村名由來已久,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與該村村民的主要營生——曬鹽、煮鹽業(yè)相關。你瞧,大片的鹽沙鋪曬在海濱,在陽光的照射之下,閃射著銀白色的光芒,像一片白玉。二是與該村原來的村名有關——“玉嬌村”和“沙上村”各取一字合璧而成。三是與該村玉沙廟大門口的上述楹聯有關,上下聯第一個字連綴成“玉沙”村名。
盡管言人人殊,各執(zhí)一端,然而,玉沙村這個村名的存在確屬不爭,而且這個美輪美奐、巧思巧構,甚而震古爍今的村名,不僅得天地造化之賜予,而且屬人文智慧之結晶。正如玉沙廟大門另一副嵌名聯所述:“玉質金聲允矣圣賢雅范,沙明水繞依然耕讀鴻基?!?/p>
嚴氏曬鹽除百罹
玉潤冰清泰交景運,沙披金見文治光華。
此聯為誰所題,已經無法考證,然而,聯內“泰交景運”“文治光華”的古韻古風,不惟永遠鐫刻在古廟兩側火山石的門柱上,而且永遠鐫刻在村民心里。
亙古洎今,玉沙人的主要生計或說商貿營生,就是曬鹽、煮鹽、運鹽和販鹽,以鹽換取主要的生產生活資料。傳說該村的制鹽業(yè)肇始于鹽婆,鹽婆姓嚴,生日為農歷三月十八,這一天也就成為玉沙村人永久傳續(xù)的“婆期”。整個海南省唯有玉沙村紀念鹽婆,且早在元明之際即已建廟永祀。
相傳,嚴氏生于海邊,出生時已經家道中落,記事時家里就只剩下孤身一人了,平日靠打魚砍柴為生。那時候村里還沒有食鹽,致令時人面黃肌瘦,渾身無力,病患纏身,沴孽蜂起。
有一年盛夏,嚴氏出海打魚歸來,看到海灘上泛起了一層層“白霜”,異常好奇,用手指沾了些許一嘗,覺咸澀不已,可不一會兒感覺神情舒爽,胃口大開。于是嚴氏就將這些“白霜”搓了一口袋帶回家,一日三餐用來就飯吃;吃罷感覺渾身是力,沉疴痼疾稍安;饋贈于左鄰右舍,人人如是。自此,村民開始拿“白霜”佐餐,出于感恩,起名曰“嚴”,后來叫成了鹽。
后來鹽沒了,人們又都變得疲疲沓沓。有心的嚴氏見海水退潮后,又泛起了一層鹽;經過多次循環(huán),她發(fā)明了“引海曬鹽”、“煮海為鹽”的方法,玉沙村人一年四季都有鹽吃了,這就是海南島鹽業(yè)的濫觴。
在嚴氏死后,村民對其感恩戴德,遂敬稱之為“鹽婆”、“玉沙婆”,并修廟祭祀。自此,嚴氏在村民們的心目中儼然成為神仙,她的生日也成為玉沙百姓永久傳續(xù)的“婆期”。海南方言中“婆”即女性長者,與“公”對應,瓊北一帶歷來也有“公期”紀念日,即幾個村共祀一位境主,有的村分祀幾位境主。
玉沙村制鹽業(yè)長盛不衰,也帶動了周邊地界鹽業(yè)的發(fā)展,不遠處就有鹽灶街、八灶村等古雅的地名,但他們不祭祀鹽婆。“玉沙秀才”王錫鵬寫道:“古風相繼,世代銘記:鹽婆支大鍋,煮海拯黎民;圣母引巨浪,曬鹽祛百罹?!R宇以資祭祀,焚香火永世念慈……”。
在這個赤日炎炎的陽光島上,鹽民整天日曬雨淋,終年煙熏火烤,皮膚越曬越黑,腰桿越累越彎。關于鹽民勞作之苦,古人多有詠嘆、感懷,明末鹽民詩人吳嘉紀的一首《七絕》,即充分地反映了“白頭灶戶”的生計艱辛,以及“偷閑乘涼”的意外歡愉。他在這首詩中吟哦道:
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
走出門前炎日里,偷閑一刻是乘涼。
漁村變身京華城
玉潤澄清瑞映呈祥,沙明海濱光照現儀。
這副同樣不知作者姓名的對聯,于今已經成為新玉沙村、新玉沙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了。
無論在現代任何地方,城市擴建最大的難題就是拆遷改造,因為中國傳統(tǒng)使然,鄉(xiāng)民歷來安土重遷。玉沙人也不例外,對于整體拆遷,告別祖居的村落,開始既有憧憬和向往,也有齟齬和排斥。
為了給村民排憂解紛,省市領導走村串戶,訪貧問疾,并且要求有關部門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終于做到了“和諧拆遷”。在這基礎上,一座新城建了起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親歷拆遷的“玉沙秀才”王錫鵬的《玉沙賦》詠道:
衣食富裕,繼而思安居;風雨無憂,繼而慕靚麗?!俺侵写濉备脑欤谌攵际兄w;“京華城”立業(yè),飛揚商埠之大旗?!F壁動地競起,崇廈撼天奠基?!找司右松桃藰I(yè)之鑰匙,開可游可樂可富之新機。
奇哉,海景新居;壯哉,廣廈林立;美哉,新民于斯。
《玉沙賦》可謂口吻生花、妙語解頤,但更讓人流連忘返的還是玉沙廟里諸多的古今楹聯,不乏思想深刻、意蘊雋永、對仗工穩(wěn)、法書端莊之作。筆者吟味有頃,賞愛久之,不禁技癢,也擬一聯,斗膽就教于方家:“文火薈萃四民暖,人性拆遷八姓春?!?/p>
——四民者,士農工商也;八姓者,玉沙八姓也。
(摘自《耕海——祖宗海打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