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津市財政局(地方稅務局)課題組
進一步加強行政事業(yè)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的對策建議
◎文/天津市財政局(地方稅務局)課題組
近年來,隨著《天津市市級行政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暫行辦法》、《天津市市級行政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使用管理暫行辦法》相繼出臺,固定資產管理工作面臨許多新要求、新標準。本文結合天津市財政地稅系統固定資產管理工作實際,在總結經驗、查找問題、剖析原因的基礎上,探索建立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進一步規(guī)范固定資產購置、使用和處置程序,全面提升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水平。
行政事業(yè)單位;固定資產管理;問題與對策
行政事業(yè)單位資產是行政事業(yè)單位履行工作職能、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基礎,也是各項工作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為進一步探索資產管理新模式,有效解決重資金輕資產、重購置輕管理、重使用輕維護的“三重三輕”問題,課題組以“十二五”期間(2011年至2015年)為時間段,以財政地稅系統機關、基層、行政、事業(yè)單位為調查范圍,采取實地走訪、座談交流和集中研討等形式,對固定資產管理工作摸底調查,全面總結,深入開展調研工作,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為推動固定資產科學化、規(guī)范化、精細化管理提供借鑒參考。
(一)資產管理基本情況
天津市財政地稅系統垂直管理的處級單位41個,其中行政單位29個,事業(yè)單位12個,截至2015年年底,在職干部4625人,資產總量113321件。在各類資產中,資產金額占比較大的依次為:房屋及構筑物、電子信息設備、辦公家具、交通工具,占資產總額92.3%。
(二)資產管理總體評價
“十二五”期間,天津市財政地稅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全市資產管理有關規(guī)定,建章立制,創(chuàng)新手段,強化管理,取得了較好成效,有力地保障了財稅工作正常運行。
1.制度體系不斷完善
財稅系統牢固樹立 “用制度管資產”的理念,著眼資產管理工作全局,建章立制,制度先行,構建資產管理制度體系。一是完善資產管理辦法。按照全市資產管理有關規(guī)定,結合財政地稅系統實際,先后4次修訂完善財稅系統 《資產管理辦法》,明確資產管理原則、主要任務、清查統計、盤點交接以及監(jiān)督檢查等內容,用制度約束工作行為,用制度固化工作成果,用制度引領發(fā)展方向,進一步增強了資產管理工作的科學性和規(guī)范性。如寶坻區(qū)地稅局、寧河區(qū)地稅局等建立本單位資產管理員制度,探索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規(guī)范資產管理,取得良好效果。二是制定資產配置標準。2013年,研究制定了財稅系統 《通用辦公設備及家具配置標準》,細化28項通用辦公設備和辦公家具指標,詳細規(guī)定了設備價格標準、使用年限標準和分類配置標準,嚴禁超編制、超標準配備辦公設備和辦公家具,既發(fā)揮了資產最大使用效益,又避免了資產浪費,實現了資產精細化管理目標。三是編寫資產維護手冊。鑒于大型設備資產功能多、價值高、管理維護難度大的實際,專門抽調人員組成大型設備管理手冊編寫組,經過廣泛調研和技術咨詢,編寫了12萬字的《大型設備運行維護管理手冊》,內容涉及供電、供水、供熱、電梯、空調、廚房、消防、監(jiān)控等八大設備系統,為大型資產設備安全運行、規(guī)范管理、保養(yǎng)維護提供了科學指導。
2.技術手段不斷升級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運用最新科技手段,創(chuàng)新資產管理方式,進一步推動了資產管理工作深入開展。一是研發(fā)資產管理系統。2012年,自主研發(fā)資產管理系統,涵蓋了資產購置審批、管理使用、處置備案等環(huán)節(jié)內容,實現了資產清查“零距離”統計、資產異常“全天候”預警、資產數據“動態(tài)化”監(jiān)管等功能,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邁出了資產管理由傳統人工操作向智能信息化操作的實質性步伐。如財政檢查局配套研發(fā)了固定資產實景管理軟件,以辦公室房型圖為基礎,全景展示資產布局和使用情況,實現了資產實時監(jiān)控與管理。二是實行資產條碼管理。資產管理費時、費力、工作難度較大,及時引進資產條碼管理系統,在資產登記入賬時,賦予資產唯一的條碼身份,既把住了資產“入口關”,又方便了資產清查盤點,大幅度提升了資產管理質量和效率。三是落實資產管理主體責任。明確規(guī)定各單位主要領導是資產管理第一責任人,辦公室是具體責任部門,強化領導,明確分工,落實責任。把資產管理工作與業(yè)務工作同部署、同落實、同檢查,推動資產管理工作經?;?。將資產管理工作納入全年目標考核體系,層層分解指標,層層明確責任,層層傳遞壓力。
3.管理力度不斷加大
管理是資產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充分運用管理的功能和手段,逐步實現了資產管理工作預期目標。一是加強業(yè)務培訓。各單位實行資產專管員制度,指定政治素質高、管理能力強、廉潔自律好的干部擔任資產專管員,定崗定責,專人管理。定期組織業(yè)務培訓,講解資產管理最新政策,拓寬資產管理工作思路,提高資產管理業(yè)務能力。二是堅持問題導向。針對長期以來資產管理工作存在的“三重三輕”問題,深入基層一線開展調研,分析問題原因,找準問題癥結,制定有效措施。工作中強化問題導向意識,查找問題不敷衍,盯住問題抓落實,解決問題求實效,真正把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貫穿到資產管理的各個方面,不斷提升資產管理工作水平。三是發(fā)揮典型作用。在資產管理工作中,注重發(fā)現、挖掘和樹立資產管理先進典型,及時推廣典型經驗,發(fā)揮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進一步發(fā)揮了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推動了資產管理工作扎實有效開展。
“十二五”期間,天津市財政地稅系統資產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清醒地認識到,資產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預算執(zhí)行不嚴謹
2015年新 《預算法》出臺,明確規(guī)定 “無預算不支出”。資產購置作為資產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依照規(guī)定需提前一年制定購置計劃,并上報項目預算。調研中發(fā)現,一些單位因落實上級部門當年推動的重點工程 (如“營改增”、“金稅三期”),預算外申請購置辦公電腦;也有的單位因廚房設備(如冰柜、和面機、豆?jié){機等)工作中意外損壞,預算外申請購置廚房設備。上述情況,工作中時有發(fā)生。究其原因:一是上級部門當年增加工作任務,基層單位在提前一年制定資產購置計劃時,很難預先知道;廚房設備意外損壞,實屬事發(fā)突然,事前難以預料。二是管理人員對資產設備工作年限、使用狀況、報廢標準掌握不夠全面、不夠清楚,資產管理缺乏前瞻性和預見性。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
調研中發(fā)現,一些單位在資產日常管理中,存在以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是人員崗位發(fā)生變化后,資產信息變更不及時;二是電子類資產采取 “一刀切”方式配置,資產使用效益發(fā)揮不充分;三是個別單位資產由多個科室管理,資產采購、資產調配、資產記賬等工作,沒有歸口到一個科室統一管理,造成管理脫節(jié)。究其原因:一是資產管理人員存在 “重使用輕管理”的錯誤思想,對現行資產管理制度執(zhí)行不力、落實不到位;二是管理人員對本單位各崗位電子類資產需求標準不清楚,沒有形成差異化配置、區(qū)別化管理方案;三是個別單位資產管理職責分散,責任不清晰,資產歸口管理意識不強、力度不夠。
(三)處置回收不及時
調研走訪中多數基層單位反映,當前資產處置回收渠道比較單一,到期報廢的資產不能及時處置,回收手續(xù)和資產殘值不能及時辦結,資產賬務處理時常拖延。究其原因:目前指定的報廢資產回收公司全市只有4家,數量少,工作效率低下,而且這4家公司挑肥撿瘦,只愿意回收電子類、電器類廢舊資產,對報廢的辦公家具不愿意回收,造成基層單位廢舊家具堆積嚴重,資產賬務處理和日常管理難度較大。
(四)房屋權屬不清晰
據調研統計,財稅系統有部分房屋權屬不清晰,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1994年國地稅分設時,劃撥分配的房屋就沒有相關手續(xù),取得后也一直未補辦成功;二是部分房屋雖為自建,土地多為政府無償劃撥,未取得土地使用證;三是房屋建設時取得了土地使用證,但竣工建成后,未按時辦理房屋產權手續(xù),后來也一直未補辦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單位對房屋確權重要性認識不夠,只注重房產眼前的使用功能,忽視了房產未確權存在的不確定性風險,導致未及時辦理或者補辦房屋確權手續(xù)。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資產管理工作也應與時俱進,探索創(chuàng)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逐步實現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做到資產購置預算化、資產使用節(jié)約化、資產處置程序化、資產管理痕跡化,全面提升資產管理工作水平。
(一)修改完善辦法,充實資產制度體系
一是修訂配置標準。結合近期頒布施行的行政單位通用辦公設備家具配置標準,及時修訂完善財稅系統《通用辦公設備及家具配置標準》,嚴禁超規(guī)格、超數量、超標準配置資產。二是實行區(qū)別化管理。綜合考慮各崗位特點以及使用人員需要,探索建立不同崗位資產需求配置方案,實行差異化配置,區(qū)別化管理。以電子類資產為例,對圖像采集、數據庫分析、信息技術等專業(yè)人員,應配置軟硬件參數較高的計算機;對從事一般性業(yè)務工作人員,應按常規(guī)標準參數配置計算機;對經常外出檢查的稽查人員,應配置便攜式計算機等等。資產配置方案既要保證工作正常運行,又要減少資產浪費,充分發(fā)揮資產最大使用價值。三是建立問責機制。結合 《問責條例》的頒布實施,建立財稅系統資產責任追究制度,通過資產清查、內部審計等方式,進一步落實資產管理責任,讓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常態(tài),確保資產管理責任落到實處。
(二)強化過程留痕,建立資產管理鏈條
一是強化資產購置管理。規(guī)范資產購置計劃編制工作,嚴格執(zhí)行 “無預算不支出”管理制度,增強資產購置的計劃性、預見性和前瞻性,力求資產預算科學透明。二是完善資產臺賬管理。按照痕跡化管理要求,實行資產歸口管理,認真落實“三分四定”管理模式。“三分”是指分清職責、分級監(jiān)管、分工協作,形成區(qū)局、科室、使用人三級管理體系;“四定”是指定人管,定位放,定條碼,定期查,形成一套完整的資產管理鏈條。三是拓寬資產處置渠道。對因系統更換或改造升級等原因,替換下來的未達報廢年限且能繼續(xù)使用的“閑置資產”,如專用票據打印機、發(fā)票掃描槍、叫號機、舊計算機等資產,可在財稅系統內跨單位調劑使用,也可通過正規(guī)渠道,履行相關手續(xù),捐贈對口幫扶村鎮(zhèn)和社區(qū)。對已達報廢年限,經鑒定確認已無法使用的資產,要盡快作報廢處置。有關部門應增加廢舊資產回收公司數量,除市內各區(qū)外,每個遠郊區(qū)縣至少有1家廢舊資產回收公司,同時要將行政事業(yè)單位報廢的資產,全部納入廢舊資產回收范圍,按照市場價格確定報廢資產的殘余價值。通過強化資產過程管理,建立資產管理鏈條,逐步實現資產預算、購置、使用、處置、報廢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
(三)構建大數據庫,發(fā)揮資產最大效益
一是及時更新采集資產數據。以當前資產管理系統為基礎平臺,做好資產數據采集和更新工作,積極構建資產管理大數據庫。二是適時擴充大數據庫功能。隨著資產管理工作深入開展,逐步開發(fā)擴充大數據庫功能模塊,如增加資產最低使用年限自動預警功能、自動編制報廢計劃、自動生成購置計劃、資產照片上傳、附件文件保存等功能,充分發(fā)揮大數據庫在資產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三是綜合運用大數據庫功能優(yōu)勢。強化大數據庫的統計、分析和管理功能,從資產結構類型、配置方案、供需關系、從屬權限、閑置狀況等方面,對財稅系統資產存量信息進行比對分析,為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決策依據,發(fā)揮資產使用效益最大化。
(四)引進二維碼技術,拓寬資產管理空間
一是論證二維碼技術可行性。當前移動互聯網科技高速發(fā)展,二維碼技術可以在移動終端上運行,操作平臺更寬,數據處理更及時,將二維碼技術應用到資產管理領域,隨時隨地利用手機對資產進行管理,拓展了資產管理空間,符合資產管理未來發(fā)展趨勢,方便快捷,現實可行。二是引進二維碼資產管理系統。財稅干部手機普及率已達到100%,二維碼技術在財稅系統已得到廣泛應用(如稅務登記、發(fā)票管理、納稅申報等業(yè)務,均已應用二維碼技術一次性告知),在現有資產條碼管理系統的基礎上,升級開發(fā)二維碼資產管理系統,將干部的辦公平臺由財稅專網向移動終端延伸,把工作“裝進”口袋,隨時隨地移動辦公,進一步提升資產管理效能。三是加強日常管理和監(jiān)督。二維碼技術引入資產管理工作,應制訂相關制度配套保障,規(guī)范使用。手機作為移動終端管理資產時,要加強管理與監(jiān)督,強化保密意識,避免資產數據泄漏,給資產管理工作造成損失。
(五)探索績效評價,促進資產科學使用
一是探索建立資產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梳理資產管理相關制度,科學合理地從中提取評價指標,同時結合各單位資產管理工作實際,對指標進行修改完善,形成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的資產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二是積極推進資產績效評價工作持續(xù)開展。將績效評價指標層層分解、落實到人,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壓力傳導機制,工作中不斷優(yōu)化評價指標,促進資產績效評價工作持續(xù)改進與提升。三是強化資產績效評價結果運用。將評價結果運用作為關乎績效管理存廢的關鍵來抓,與干部任用、評先評優(yōu)、年度考核相掛鉤,激勵先進,鞭策后進,有效激發(fā)內生動力,充分釋放績效管理的正向激勵作用和反向問責作用,逐步實現資產配置科學化、資產價值最大化、資產使用節(jié)約化的管理目標。
(六)積極溝通協調,推動房屋確權登記
一是摸清底數。成立專項小組,分析現有房產未確權原因,從整理基礎資料入手,采取尋訪當年經辦人、查閱歷史資料、咨詢相關審批部門等方式,摸清未確權房產底數,彌補資料,立卷建檔,為房屋確權工作鋪平道路,打好基礎。二是分類處置。對未確權房產,按權屬分類,突出重點,對口協調。權屬清晰,手續(xù)齊全,容易確權的房產,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爭取盡快確權。權屬異議,手續(xù)不全,確權困難的房產,除自身努力外,要爭取得到上級主管部門,以及發(fā)改委、審批局、國土房管局等職能部門支持,共同協商,穩(wěn)妥解決。三是依法維權。對無可爭議、事實上屬于本單位的房產,因歷史原因造成的手續(xù)不全,房屋暫時無法確權的,各單位在后續(xù)管理中,為避免產權糾紛等問題,應未雨綢繆,邀請相關專家和法律工作者共同商討研究,制定有效應對措施,借助有關法律手段,依法維護權益,避免國有資產流失。
[1]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2014年修正)[Z].2014-8-31.
[2]財政部.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和加強行政事業(yè)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的指導意見 (財資[2015]90號)[Z].2015-12-23.
此文是天津市財政學會、國際稅收研究會2016年重點調研課題。
牽頭單位:天津市財政局(地方稅務局)行政財務處
指導單位:天津市財政科學研究所
協作單位:天津市和平區(qū)地方稅務局、天津市武清區(qū)地方稅務局、天津市寶坻區(qū)地方稅務局、天津市財政局檢查局、天津市財政投資管理中心
總報告執(zhí)筆人:何志強、羅新勇、曹會民、周玉保、宗光
責任編輯:高麗麗 曲 寧
F810.6
A
1006-1255-(2017)02-00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