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頌
“我兒在美國工作?!?/p>
“我兒年薪百萬?!?/p>
“我孫子讀的985高校。”
……
很多老人湊在一起聊天,三句不離自己的兒女。別以為只有年輕人之間有“鄙視鏈”,老人之間也有。
俗話說“三十歲前子看父,三十歲后父看子”,父母難免喜歡拿自己孩子的成就在朋友鄰居中分享、比較。沒事兒提兩句沒什么,但有事沒事總是掛在嘴邊,那就是自討沒趣了。
比家底
秀優(yōu)越感招人煩
“你一個月退休金多少???我一個月八九千,都沒地方花啊……”
老王是個國企退休老干部,優(yōu)越感很足,今天說幾套房沒人住,明天說退休金沒處花……這樣的“炫富”讓很多老人不舒服,漸漸地,大家都不怎么跟他聊天了。
老人雖然遠(yuǎn)離了職務(wù)、地位和原有社交圈,無職無權(quán),平凡普通,但希望得到他人尊重、贊賞、肯定、認(rèn)同的心理和年輕時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更加強(qiáng)烈了,更加敏感了,在一些老人中,甚至出現(xiàn)了為爭面子而相互擠兌的“攀比潮”,比來比去,原本和氣相處的老年人變成了“斗雞眼”,你看不慣我,我受不了你,失去了往日的融洽與和睦。
美國心理學(xué)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自我尊重能夠正確認(rèn)識自己的價值,了解自己的生存意義,自我評價客觀恰當(dāng)。用孩子、家產(chǎn)去和別人攀比的老年人,其實是對自己缺少自信和自我肯定,想借助于這些外在的東西為自己撐腰打氣。從社會尊重來說,一個人是否有面子最終取決于這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而這個地位是強(qiáng)求不得的。
比出息
逼得兒女壓力大
“我兒子博士畢業(yè)留在美國了,年薪百萬?!?/p>
兒子是老劉這輩子最大的驕傲。一路讀書讀到美國,最后在美國安家立業(yè)。剛開始,老劉夸自己兒子時,其他老人都跟著羨慕,后來夸兒子漸漸成了老劉的口頭禪,時間一長,鄰居們都很厭煩,有時還揶揄他:“你兒子咋還不把你接到美國去?”
當(dāng)老人說“我孩子哈佛畢業(yè),定居美國”時,是一種強(qiáng)勢表達(dá),說話者希望聽話的人在這種表達(dá)面前,低下頭來,產(chǎn)生仰慕之情,由此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往往事與愿違,反而激起聽話的人心中的不舒適感,或選擇逃避——敬而遠(yuǎn)之、選擇輕蔑——“有什么了不起”,完全走向尊重的反面,最終的結(jié)果就是,不僅傷了老人之間的和氣,還會讓子女們深感“壓力山大”。
比孝順
孝心比成了形式
“這衣服是我女兒給我買的,一千多塊呢!”比“子女孝不孝順”,這是老人們攀比話題里最熱門的一個選項。
老人們相互攀比后,會暗示孩子做一些表示孝心的事情,不斷增加攀比資本,這樣過高的期望無形中增加了孩子的負(fù)擔(dān),讓孝心變成了一種形式。
越是攀比孩子孝順,越說明他內(nèi)心的顧慮:怕孩子不孝順。兒女給自己買了件衣服、買了雙鞋子,都要四處夸耀,不斷放大,這樣會使老人內(nèi)心的焦慮減少一些。老人的到處炫耀,很多兒女并不領(lǐng)情,反而覺得像戴上了“緊箍咒”,仿佛對老人稍微有點不好,就對不住老人。老人要學(xué)會重心轉(zhuǎn)移,如果身邊全是下棋的、寫書法的、養(yǎng)花的,情況就不一樣了,老年人有了自己的愛好,這樣每天的聊天內(nèi)容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endprint